《东方教育时报》:孔孟老庄引学子励志明德

31.10.2014  18:17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自2001年将“中国文化导论”列为公共必修课以来,共有4万多名学生在课堂上与孔孟老庄对话。10月29日,《东方教育时报》整版报道了我校“中国文化导论课”给学生带来的指引。现全文转载如下:

 


 

 

图片说明:《东方教育时报》整版报道我校“中国文化导论”课指引学生励志明德

 

华东理工将“中国文化导论”列为必修课 开课14年指点4万多学生

孔孟老庄引学子励志明德

 

      从2001年将“中国文化导论”列为公共必修课至今,华东理工大学已有4万余名学生在课堂上与孔孟老庄“对话”。
      将传统文化与外语、计算机、体育、政治理论并列,视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并通过考试……在这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华东理工大学引领莘莘学子回溯文化传统,从古代圣哲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这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传统,也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见识和教学技巧。

  

10年坚持 成就美学

 

      这些年来,不时会传来诸如某某高校将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之类的新闻,但在华东理工这所理工特色高校里,“中国文化导论”课程已开设10余年,并且越做越大,形成了以必修课为轴线构建的“文化系列”公选课,教学大纲、教材一再修订。
      翻开“中国文化导论”课程的教材,首先是一整页遒劲、隽秀的钢笔字,这是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教授手书的序言:“没有知识的传授,就谈不上精神的传授……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和老化,然而其所蕴含着的先哲们的伟大精神和深邃智慧,诸如独特的观察视角、分析途径、解决方法,放置于今日仍然光彩照人,仍在很大程度上、至少部分地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实践……”
      上个世纪80年代,华东理工大学新建了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在拓展学科的同时,调整了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年,学校推出文化艺术课程系统,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4年的学习中完成6门选修课(180学时),并将美学列为公共必修课(36学时),要求通过美学基本原理和审美方法的普及,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使青年学生明辨美丑、积极向上。
      进入新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改变着学生的观念,他们迫切寻求立身处世、面对现实之道。2001年,华东理工大学顺势而为,将美学改为选修课、“中国文化导论”课程成为公共必修课。
      钱旭红解释这一变更的原因时说,“希望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实现在精神上与先哲们的对话,从而成为懂‘物理’、辨‘事理’、明‘人理’的青年才俊,后成‘家’,先成‘人’。”
      此后的十余年,华东理工大学将“中国文化导论”作为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2008年,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推出了“儒家文化研究”、“道家文化研究”、“佛教文化研究”以及“中国民俗文化”、“中国古建筑”、“中国戏曲概论”等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系列开始构建。
      2011年,《中国文化导论》教材修订本出版,被其他一些高校选作教材,并获评为上海高校优秀教材。
      2012年,以该课程实践为基础的教改项目“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华东理工的新探索”通过了学校的验收。
      至此,一个以“中国文化导论”公共必修课为轴心、由20门公选课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基本建成。按照学校培养方案,该校的每个学生必须修满该系列课程的2.5个学分,即必修课1学分(中国文化导论)+公选课1.5学分(20门公选课中任选一门)。
      “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理工类大学加强人文课程,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将人文通识课聚焦传统文化,期望走出一条适合华理情况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之路。”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乐清华教授就学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模块的初衷进行了阐释。

 

对话先哲 励志明德

 

      2006年,华东理工大学的校训添加了“励志明德”4个字,力图发扬光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古老大学精神。在钱旭红看来,“思维训练、精神培养、能力提升是为教育的核心”。
      为了以孔孟老庄思想来引导大学生励志明德,“中国文化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出:“通过与先哲们的对话,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处世做人的准则、智慧,进而体察、领会华夏民族面向自然和社会的态度、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具有‘中国心’的中国人。”
      如何让所有不同专业、不同水准的学生都有兴趣学习中国文化?教授该课程的陈荣杰副教授道出了“门道”:“贴近大学生的现实体验、人生追求,契合年轻人‘成人’的精神发育过程。”
      “假设寝室中两位同学为打水之类的琐事而争吵,假设你的一个同学羡慕别人穿名牌、进高档餐厅……你去劝解、开导,用儒家思想怎样讲?用道家思想怎样讲?”
      “假设你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要调动下属员工的积极性,你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得到什么教益,道家思想又可以给你什么启发?”
      ……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导论”课上所讨论的问题。
      在2004级化学工程003班的学习报告里,朱叶同学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老子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我认为非常合理。没有欲望,没有追求,也不利于我们进步,但太强的欲望可能使我们身败名裂。比名牌、比手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追求物质享受会使我们目盲、耳聋,忘记自己的责任……”
      张娴玲同学写道:“我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父母特别烦,觉得他们啰唆、多事。读了孔子关于‘孝’、‘爱’的论述,我开始理解父母给我的那份沉甸甸的温情……”

 

  找“兴奋点”建“共振场”

 

      要让学生对两千年前的古代先哲产生兴趣,进而展开思想上的交流,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出发,由其“兴奋点”找到“共振场”。
      2008年,春运因大雪封路而令举国牵挂,这一年的“中国文化导论”考试的大题目就是:“每逢春节,就有欢腾、忙碌甚至混乱的春运。有人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回家,有人想出了解决春运难题的方法,等等。现在请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回家的路千难万难,哭过、叫过,一进家门喊一声“妈妈”,所有的委屈、苦恼全灰飞烟灭,对父母的爱及责任感是中国人存在的根基。有上海的同学言及,看到寝室里的同学兴冲冲地回家过年,我不以为然,在“中国文化导论”课上接触了儒家的“孝”、农耕社会的“家天下”后,我多少明白了。
      2011年考试的大题目是“道家的无为思想的现实价值——谈谈无为思想在当今的管理、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意义”,附加3则材料,其一是河南灵宝投资2588万建造28米高的老子像,其二是学校门口家长端水送饭侍候小皇帝的漫画,其三是我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刘亚楼不干预导弹营长的指挥(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有此情节)。
      2012年的题目则是“孝在现代社会——请你谈谈我们今天还要讲孝道吗?我们今天该怎样讲孝道?”,附加两则材料,其一是“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其二是公务员辱骂和殴打父母的案例。
      2013年的题目则是“谈谈忠恕之道——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传统社会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法则,它有没有现代价值?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不同的意见、需要以及利益、信仰如何相处?”,附加两则材料,其一是阿育王的宽大慈悲,其二是某教授因一老人表示不同意见而拳脚相加。
      ……
      饱含古代先哲智慧又贴近现代学子心声的话题,让“中国文化导论”课堂上思想激荡、激情飞扬,也让学生爱上了这门课。该门课程在学校的公共课评教中一直名列前茅,今年26个教学班评教分数平均高达94.4分。
      “我们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为大学生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渠道,发掘了新的资源。”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杜仕菊表示。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0/29/content_30521.htm

 

      观点——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杨贤金教授

 

      高校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培养一代新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和精神养料。引导青年学生构建人生观的时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导向,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0/29/content_30523.htm

 

引导学生与先哲对话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钱旭红教授

 

      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意义,是一个至今仍然争执不已的大题目,但定位于“对话”,就超越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分歧,使其立于了不败之地。也正是坚持“对话”的原则,传统文化激起了当代学子的热烈回应。青年学生立足现实审视文化遗产,从中汲取思想资料,继承精神财富。儒家、道家和佛家,立论的起点及理论构架多有不同,但最终都归结为人生意义的追问、人生境界的提升。而对于大学生来讲,最迫切、最有价值的,也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引导。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0/29/content_30522.htm

 

文化教材应该多元化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乐清华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中国文化导论”的教材将传统文化概括为儒、道、墨、法家与兵家及佛教、道教几个方面,采取“综合”的方式,从儒家、道家等千百年来支配着人们思考、判断的观念体系入手,追溯先哲的道德、智慧,再描述其在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直观地突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蕴,又尽可能保持其原生状态。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0/29/content_30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