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沪上高校在基础教育如何作为?

31.03.2016  12:16

继“中心小学”、“实验”、“外国语”等关键词,“大学附属”成为中小学招牌上家长关注的新重点。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大学附属”不再停留在校门口做文章,高校纷纷走进中小学,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师资建设“出人出力”。中小学究竟能从母体大学获得多少资源?高校在基础教育如何作为?为此,记者日前走进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探访沪上“高参小”、“高参中”的进行时。

从一堂“外教课”说起

午休过后,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迎来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肤色各异,走进不同的班级,用流利的“你好”作为开场白,向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他们并不是普通的外教,他们来自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国际留学生。

去年,首批参与“老外带你看世界”教育实践项目的留学生们走进东华附校,他们有的来自欧洲,有的来自亚洲、非洲。来自苏丹的留学生大吴第一次走进中国中学的课堂,兴致盎然:“参加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为中国做点什么,也能够深入中国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至今该项目展开两个学期,共有16位来自全球四大洲的“外教”走进六、七年级课堂,孩子们每学期都能“见识”至少八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上课前,“洋老师”们做足功课,除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收集丰富的国家知识和图片,还准备了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和传统工艺品。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伊利亚斯在课后将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传统高冠帽送给学生,在中国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道深刻的友谊印记。

记者发现,每个“老外带你看世界”课堂中都有一位英语老师在侧辅助。当留学生“老师”展示了本国历史名胜后,英语老师即兴向班级提问。据介绍,所有东华留学生都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该项目,由学院与东华附校共同选拔,并在“上岗”前通过试讲。当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后,“洋老师”们将获得附校志愿者证书。

这个基于东华大学国交学院的项目让孩子们不仅了解那些发达国家,还让他们深入非洲、亚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让他们真正看向全世界,培养全球化视野。”东华附校校长付炳建提到,该课程自去年在六年级试点反响热烈,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今年将在六七年级全面铺开。

从“校徽传承”到“全面融入

东华附校是一所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和东华大学携手共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徽由东华大学首字母变形而来。在这片“高校参与办学”的试验田里,东华大学的印记不止于此,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除东华国交学院外,人文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外语学院等依托学院特色和专业优势与基础教育科目对接,先后经过东华附校教导处的教学验收,开设《小囡学沪语》、《摄影》、《诗情画意》等多门校本课程,成为附校学生们课表上一道靓丽风景线。据统计,仅2013学年内,由东华大学与东华附校共建校本拓展课程逾200课时,参与面涵盖初、小学部19个班次。

同时,东华大学积极向东华附校输送优秀毕业生,经学生报名、大学推荐、附校面试、笔试、试教等层层选拔,2013学年以来共有8名东华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留用任教,为附校教育添砖加瓦。

跨越多个学段走进中小学,高校也利用学科优势为基础教育搭起脉。东华大学外派老师严晨自附校建校以来就将办公桌挪到这里,她承担起松江区2014年度教育科研区级课题《基于“无痕教育观”的“幸福教室”构建研究》。去年,由严晨老师主持的东华附校小学部拓展课《诗情画意》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完成,该教材已于2015年9月在一年级新生中试用。

值得一提的是,东华大学学生社团也与附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华大学足球队是沪上传统强队,当这群“冠军球员”们踏上东华附校的草皮,小球员们兴奋不已。“大手拉小手”,东华附校与东华大学体育部合作共建足球兴趣班,以培养兴趣为主,增强体质,普及足球文化。此外,东华国旗队、科学商店也时常造访附校,东华校园也成为孩子们课外实践的乐园,在高校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

带着30年教务处工作经验,从东华大学来到东华附校担任副校长的瞿斌形容东华附校,就好像东华大学的“独生子”,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完成上海教委规定义务教育要求之外,“要把东华大学人文、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特色融入”。

基础教育里的“高校印记

从校徽、校训、校报,到课程、师资、社团,付炳建校长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强调“大东华”对“小东华”方方面面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推进学校高品质、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础教育打开大门,不再“闭门造车”,借助、依托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今年2月底,华东师大和普陀区教育局正式启动“环华东师大优质教育圈”。据悉,该教育圈以华东师大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为“圆心”,联合华东师大周边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学校组成的区域性优质教育发展联合体。

据了解,教育圈成员单位涵盖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除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等与华师大“血缘亲近”的学校,还有长风第二幼儿园、怒江中学、金沙江路小学等没有“血缘关系”的学校。普陀区教育局强调,教育圈的功能重在“溢出”和“转化”,聚焦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致力于将周边学校打造成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科研成果溢出转化的实验基地。

另外,高校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也不再是高等师范院校专美于前。华东理工大学“试水”基础教育起步较早,与其附中、附小联系紧密,2014年在徐汇区政府牵头下“华理学区”揭牌。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志愿者每年为附中、附小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并邀请学生参观大学校园,设立附中附小奖教金等。另据统计,自2009年起每年约有30名附中学生参与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弟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起直通车。

在当前学区化、集团化浪潮中,高校凭借高等教育的视野培养孩子终身素养的同时,利用学科优势助力中小学特色化发展,高校参与基础教育正成为联合办学的新视角。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6-03-28   |  作者:金寒草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03/28/204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