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要让学校、学生、老师、评价、课程等等更加多样化,彼此不一样

20.06.2016  17:25

很多人都听说过“第十名现象”,就是那些在中小学时成绩并不拔尖的、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毕业走上社会之后反而表现更好。还有跟踪研究显示,很多所谓的“状元”并未在日后的工作中成为领军人物。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什么启示?

在6月18日下午举行的2016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以及各界关心教育人士围绕“聚焦教育综合改革,关注创新能力培养”这个主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教育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破解“第十名现象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学霸。我的成绩并不冒尖,是属于班级上占很大比例的那群中等偏上的学生。”6月18日下午,在2016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2015“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应佚伦得这番话,让很多听众小吃一惊而后会心微笑。

应佚伦博士在论坛上发言

这位年轻博士并非刻意谦虚,她在初中和高中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在自己喜欢的那些“不能考证、不能加分”的副科学习和兴趣爱好中,比如制作昆虫标本,比如研究猪笼草,比如做化学实验……如果只看考试成绩,她可能确实并非学霸,但她从中学时代就已经有非常坚定的目标:成为一个科学工作者。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看来,应佚伦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十名现象”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袁振国认为,原因在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唯一标准、统一要求”,那些“第一名”往往拘泥于这些标准和要求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第十名”则部分地逃脱了这些标准和要求,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时间来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所以才有可能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成长三要素

袁振国总结了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之后,认为创新人才成长应该具备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自由宽松的环境

兴趣与执着

跨学科学习

袁振国说,他曾经去色列访问,在以色列最优秀的7所大学和校长、教授、学生座谈时,他会问同一个问题:你们的创造力哪里来?结果,几乎每个人都会讲到同一句话:“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句话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充分说明了自由宽松的环境对于创新多么重要。

一个人如果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兴趣,那么遇到困难、挫折、打击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内在的兴趣和长期执着的坚持都是创新人才的必备品质。

至于跨学科学习,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诺贝尔奖所有的奖项都是在学科交叉领域产生的。近年来,不仅是理科和理科,理科和工科之间在交叉,而且在理科和文科,文科和商科等不同的大学科之间也在进行交叉。

袁振国教授在发言

培养创新人才之道

那么,回到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该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与会专家认为,最核心的就是要办有选择的教育。

1 、学生多样化

应佚伦的成长故事堪称多样化发展的典范。

当她与其他14位年度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谈及“初高中教育对人生走向的最大影响”时,尽管她们来自不同国度、背景,但一致认为是学生时代志趣发掘与呵护,奠定了未来对于科学事业的选择。

应佚伦在娄山中学读初中时,对生物、地理等“理科副科”掌握得特别迅速,也特别感兴趣。初一时,当长宁区少科站生物兴趣小组来校招收学员,她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从初一到初三在那个兴趣班上实实在在动手做了许多有意思的生物实验。

进入市三女中,学校宽松与自由的学习环境赋予她更多主动学习的空间,也更加确定了对化学的喜爱。“我至今都能背出市三的校训:独立、能干、关爱、优雅。”市三把“独立”放在了校训的首位,她也表示,如果没有“独立”判断能力,可能也会“随大流”选择大学与专业,而不是毅然选择以化学化工为特色的华东理工。

奉贤区副区长倪闽景认为,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学生更多样化。“多样化不仅仅是人类延续的保证,同样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奉贤区副区长倪闽景在发言

高考改革的关键词在于‘可选择’和‘综合性’,其中,‘可选择’指的正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结合即将于明年启动的“新高考”,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以建平中学的做法为例,提出通过“富养”的方式,实现学生发展的多样化。

以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即为“富养”。在建平中学,“富养”体现为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师和教材的不同层次,以及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社团活动和考试科目的多种选择。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起基于情景和问题,以高效互动和思维碰撞为主体的智慧课堂,以及翻转课堂、走班教学、合作学习等前沿教学模式。

杨振峰校长在发言

2 、学校多样化

多元化的第二层含义指代的对象是承载学生教育功能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学生。

为此,奉贤区副区长倪闽景站在行政官员的角度,呼吁政府部门不妨“笨一些”,通过权力下移,让学校具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激活基层学校活力。

作为上海社科院的资深学者,左学金走访过世界上的不少大学,他认为“好大学”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医科,加州理工学院更是出了名的规模小,但是却培养出了大批的诺奖获得者。因此,中国要破除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来办“好大学”的计划经济思想,建设具有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大学,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左学金在发言

作为中西合办的新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多元文化是创新教育的元素。”上纽大校长俞立中介绍,借鉴外来经验,学校以博雅课程为中心,通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试错能力、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跨学科基础、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合作等能力,构建起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平台。

3 、评价多元化

在奉贤区副区长倪闽景的眼里,多元化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评价方法的改进。

在对于学校的评价方面,政府部门要允许学校、老师犯错误;要实行目标成果管理,不要干涉过多;评价的动力应该来自学校自身、老师自身和学生自身,让学校自己评价,然后公开。

这一点上政府部门在职能转变的时候,要多动脑筋,少发声音,让自己笨一点,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给老师和校长留更多宽松的环境,这是我们要走的大方向。

俞立中校长在发言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上纽大校长俞立中介绍了上纽大在选拔学生方面的探索。打算报考上纽大的学生都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24小时校园活动日”,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其中,大学以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为主要判断依据,达到要求的学生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即可。

上纽大提前选中的学生,高考成绩几乎没有不过一本线的,很多学生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一本线。”根据俞立中的经验,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下胜出的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一般都不会差。

袁振国教授表示,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评价标准是多元化人才的最终落脚点。不同的评价标准,培养人才的不同水准,在此基础上,综上所有的教育体制和思想才可以得到落实。

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主持论坛

关于 2016 上海民进教育论坛

2016上海民进教育论坛(第十二届)于2016年6月18日在上海市政协议事中心白玉兰厅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聚焦教育综合改革,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坛由民进上海市委、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民进上海市委教育委员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教育研究院、上海教育杂志社共同承办。

民进中央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华职教社副理事长刘新成,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主委蔡达峰,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虞丽娟,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出席并讲话、致辞。论坛由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主持。

上海民进教育论坛”创办于2003年,由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民进上海市委主委严隽琪提议创办,每年一届,今年是第十二届。

民进上海市委多年来一直将该论坛的举办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上海民进教育论坛”每年选取当年教育领域最具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题目作为主题,邀请民进会内外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等进行研讨。

十二年来,先后针对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义务教育均衡化、民办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国际化以及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等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海民进教育论坛”已成为民进上海市委参政议政的重要品牌,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原文来源: 第一教育   |  发表时间:2016-06-19   |  作者:天音 吴华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g0ODc5NA==&mid=2651286562&idx=1&sn=c006078594c89d68409035fca1398139&scene=1&srcid=0619pWtEvsZfgl7DqEGeMb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