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教育信息2016年第13

29.04.2016  20:57
目  录     【重要活动】   2016年上海普通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举行   “书香校园”阅读推广行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举行   【思政工作】   复旦大学探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思政和党员教育工作新模式   【创新创业】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融合创新打造国际化育人新阵地   【基础教育】   嘉定区全面打造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教师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探索实践教师教学发展新模式   【简讯】       【重要活动】   2016年上海普通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举行  4月21日,市教委在复旦大学召开2016年上海普通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主题为:贯彻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服务高校内涵建设,提升语文教育水平,切实推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   市语委副主任、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在会上指出,教育系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四大重点领域之一,做好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对于增强高校内涵建设、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的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要坚持法治核心,加强队伍建设,夯实高校语言文字事业的工作基础。要大力宣传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师生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意识和能力。要专家队伍、普通话测试员队伍、高校语委干部队伍、高校语文教师队伍等方面建设。   今年,市语委、市教委将组织开展对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市教委语管处)   “书香校园”阅读推广行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举行  4月22日,由市语委、市教委、市学习促进办联合举办的“全民阅读终身学习”——“书香校园”阅读推广行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在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行。市语委副主任、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在会上致辞。   袁雯在致辞中说,“书香校园”是“全民阅读 终身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百所基地学校的负责人,在区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方案,强化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把学校推进阅读的经验、师生阅读的成果,进行有效地提升和推广。   今年将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教师阅读培训、诗词名家名作分享会、少儿情境化阅读主题活动、名家品读会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并结合上海书展和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举办“相约星期二”经典诵读会、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系列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市教委终教处)     【思政工作】   复旦大学探索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思政和党员教育工作新模式  复旦大学每年有2千余名在校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为强化对这些学生的生活帮助、思想熏陶和价值引导,学校构建“网格化”组织形态模式,开拓“互动式”综合工作路径,创新“全天候”党员教育机制,力争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教育培养无盲点、思想引领不断线”。   一、构建“网格化”组织形态模式,实现管理服务全覆盖。 一是科学划分网格,实现由“分散”向“统筹”的转变。根据地理位置远近、交流生数量和学校集中程度,划分亚洲、欧洲、美洲等七大区域,有效统筹各类信息和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二是统筹合理布局,实现由“单一”向“协同”的转变。以在外交流的教师、学生骨干、校友为联系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构建全校协同机制,改进海外交流学生教育手段单一、管理力量薄弱、服务资源分散等不足。三是建立应急机制,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建立符合当地实际和目标学校特点的应急预案模板,由“事后被动解决”变为“事前主动发现”,使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快速得到学校有效指导。   二、开拓“互动式”综合工作路径,实现教育培养无盲点。 设立5个辅导员海外研修基地,派出数名骨干辅导员担任“海外辅导员”。通过国内实时线上沟通、海外实地线下走访相结合的形式,承担起海外交流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职责。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海外辅导员”与国内原有班级建制的辅导员形成合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二是重视学生学习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方面的困难,“海外辅导员”依托自身学习经验和线上学术平台开展有效辅导。三是关注学生生活适应。为海外交流学生开辟“心理绿色通道”,提供生活适应、文化融入、心理调试等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克服“水土不服”。   三、创新“全天候”党员教育机制,实现思想引领不断线。 在工作思路上,坚持核心价值导向与多元文化包容相统一,坚持强化政治认同与传播中国声音相统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深入挖掘和丰富党员教育内涵;在工作体系上,构建“行前谈话、行中教育、行后评估”的教育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关心和指导就辐射到哪里”。(复旦)     【创新创业】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全员热情。 形成由校长牵头,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专抓,指定专职老师为科技总辅导员,15名科技指导教师、40名班主任的科技教育工作辅导网络,实行“课题责任人”制,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评价指标,确保不同结构梯次的教师具备必须的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围绕科创重点领域,优化专业布局。 围绕科创中心未来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领域,以专业结构对接产业企业群、打造品牌专业群为基本思路,优化专业布局。   三、瞄准机器人专门化方向,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开设机电类专业工业机器人专门化方向,接洽专门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成立能力源创新机器人专业基础课程实训基地。   四、引进科技创新项目,探索课程建设融合。 引进了F1 in school项目,实现项目化教学与实践,提升职业体验的层次。参与项目的学生要从设计、制作、改进、测试车模等方面进行团队协作,还要进行营销推广、财务审计等运营工作,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创新与颠覆。   五、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参加市中职校星光计划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类大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校的科研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嘉定区教育局)   上海交通大学融合创新打造国际化育人新阵地  “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创学院)由上海交大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建立,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国际化办学试验区,成立一年多来,充分强调学科交叉,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与业界紧密合作,走出了一条融合创新的国际化产业人才培养道路。   一、融合产业布局特色,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综合采用国际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来构建办学实体。国际合作方面,对标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综合实力全球领先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政企合作方面,闵行区政府、紫竹国际教育园区和上海交大三方共建,闵行区政府和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共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启动经费和1000万元科研中心建设经费。   二、融合产学研用优势,创新联合培养机制。 首创联合导师组机制,来自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外籍导师组成的联合导师组。强化行业管理实践训练,推行由校内导师和产业导师共同执导的导师组模式,每个导师组由5名以上导师构成,其中1名以上外籍导师、2名以上产业导师,产业导师直接参与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制订、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带领和辅导以及最终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指导和评价。每周开设产业调研课程,将教室直接搬入企业。所有研究生论文以导师组与企业设计的真实项目为基础,学生一边完成实战项目,一边在导师组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   三、融合学科交叉领域,创新科研承载机制。 组建“紫竹中美网络视听传媒管理联合研究中心”,突出学科交叉,依托上海交大和南加大的优势专业,重点研究网络视听传播管理研究、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节目生产和营销研究、网络视听版权保护与数字版权开放研究等产业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学生成长提供最鲜活的案例和实战经验。(上海交大)     【基础教育】   嘉定区全面打造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该区提出到2017年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区7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四大行动计划:一是教育治理体系创新行动计划。支持教育圈、学区和集团尝试采取“多法人组合式”和“跨学段联合”等不同的办学形式。二是队伍培育和引领辐射行动计划。在教育圈、学区和集团内建立“分流、轮岗、柔性流动”的干部、师资培育和流动机制。三是教育综合评价改革行动计划。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圈、学区和集团内小范围试点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四是教育发展更趋公平行动计划。以教育圈、学区和集团的方式,实现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促进每一所参与学校的内涵提升。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入学难”和“择校热”。(嘉定区教育局)     【教师工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探索实践教师教学发展新模式   一、创立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制度体系。 对教师发展的理念、目标、途径和方法等进行整体构建,形成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质量监测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基础到临床、中医人文到传承创新”的全方位教师教学发展思路,实现教师“关注自我-关注教学-关注师生协同发展”的分阶段、进阶式成长路径,明确文化引领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形成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核心,各部门有机联动、院校两级分层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专家咨询、评价诊断、发展促进、绩效激励、继续教育管理等制度保障体系。   二、构建教学能力与学术成长共进的序贯式教师发展新路径。 建立和完善以“教学培训为基础、特色教师发展工程为引领、教学改革为平台、保障体系为支撑”的医学教师教学发展基本路径。一是突出中医人文、探究思辨、临床技能的培养,建立教学能力提升平台。二是围绕不同类型教师发展需求,打造骨干教师教学创新工程。针对45岁以下教师群体,通过质性分析、跟师学习,促进新手型教师向成熟型教师转变。瞄准45岁以上学科带头人成为“未来名师”的目标,通过系统研修、游学拜师,提升对中医文化和学术内涵的挖掘和提炼能力。   三、建立教师学习共享平台和教师发展联盟。 打破以教研室为主的传统教师教学合作团队模式,引导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群体,合作学习、共建共享。一是以学生中医传承及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为主线,组建教学团队。通过问题式学习模式、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社区健康服务实践、附属医院教学质量保障等教改项目,使教师发展成效直接惠及学生学习。二是组建国际化、跨行业教师发展联盟,与美国、香港、台湾、华东地区中医药院校以及复旦、交大等海内外多所医学院校合作,建立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并建立服务全国的中医药教学质量监测中心,实现优质教师教学发展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中医大)     【简讯】   ▲4月23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庆祝建校62周年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揭牌仪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4月20日,由复旦大学倡议,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锋基金等40余家产学研单位联合组建的“上海精准医学产学研创新联盟”(下称“联盟”)启动。(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