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原”十佳教师做客师友茶座与同学们交流心得[图]

06.04.2016  15:13

3月31日中午,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青年教师联谊会和研究生院主办,校研究生会实践部承办的第七期“师友茶座”活动在逸夫科技楼创新创业中心举行。参加活动的主讲嘉宾均为第五届“凯原”十佳教师获得者,分别为农业与生物学院孟和教授和化学化工学院杨立教授。本期“师友茶座”有30余名同学报名参加,讨论话题主要围绕“研究生如何调整心态”以及“如何选择是否读博”展开。

在经验分享环节,孟和从自身经历出发,与同学分享了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他为了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选择了读研,在大学工作了10年后选择了读博,在交大完成博士后学业后选择了留在交大任教。孟和非常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强调读书每上一个层次对社会的贡献度都不一样,由小我上升到了大我,对自己而言,现在最大的目标是培养人才。

孟和从美国的教育发展史出发,谈到了大学各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本科阶段主要是素质教育,硕士阶段是专业教育,博士阶段是创新教育。他指出,一所大学有其培养人才的目标,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设计,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坚守住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好工作自己做起来不烦且有成就感,跟收入无关。

随后,杨立讲述了自己从日本到中国曲折的科研生涯。在日本博士毕业后,他任职于NGK株式会社,感受到了公司与大学做科研的不同,几年下来杨老师发了四十几个专利。为了解决电池在低温下运行问题。他花了三个月看了三千篇文献,做了三个方案,最后选择了其中一个方案做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低温的电解质,半年解决问题并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杨立与交大结缘始于2000年来交大交流,2003年杨老师决定回国并担任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他表示,回国不需要理由,自己喜欢科研,认准这辈子想做什么就不会对自己的选择后悔。

杨立坦言,当自己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选择做些别的事情,比如运动、看专业无关书籍抑或是睡觉。他鼓励研究生要拥有求知欲、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与团队精神,并且习惯于宿舍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科研要静得下心,让自己喜欢上这种生活。

在提问交流环节,有同学问到“读博是否应出国”,两位老师均表示现在国内国外硬件水平差异不大,我们的实验设备往往比国外新,读博的地域因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方向与导师,选择一位好的导师,对自己做人做学问都是莫大的帮助。同学提问,“当身边同学选择工作、创业时,自己选择读博,怎么说服自己、知难而进?”孟和首先讲述了自己在马术队实习时的驯马经历,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胆小鬼,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慢慢培养、精心呵护,试着不断给自己设定小目标才能成就大目标进而拥抱成功。杨立指出,这是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再攀比,同学们往往输在在乎别人的看法,做博士一定要让自己专心在这个领域,同时不能封闭自己,与身边导师、同学多交流。同学们还提出了“做实验时烦躁该怎么坚持”、“是不是应该钻研一个课题”等等问题,两位老师均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娓娓道来。互动最后,两位老师就创业问题征求同学们的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如何创业、创业公司的管理等多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及建议。

师友茶座在师生的畅所欲言中结束,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延长到了两个半小时,两位老师和同学们依旧感到意犹未尽。今后,师友茶座还将邀请更多优秀教师,在茶会的轻松氛围中,就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展开交流,为同学们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