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 认真 积淀——记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叶志明教授

22.09.2014  15:23

叶志明教授自1998年担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开始,就着力构建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数据库的平台搭建工作。1998年开始至今的十六年间,叶志明教授先后担任过学校教务处处长、考评办常务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主管本科招生、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本科和研究生就业的副校长,成为学校全职的高教管理决策者之一,先后牵头承担了多项教育部、上海市等省部级教改项目和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为上海大学持续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经验以及数据积累。2002年始,在前校长钱伟长先生的倡导下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进研究生课程-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改革;2005年开始,在国内率先提出上海大学教育质量状况的年度白皮书发布制度,并于2009年开始,与第三方教育质量测评机构—麦可思公司合作,将第三方评价体系引入人才培养过程;2010年开始,经过全面的国内外调研与论证,学校自2011级开始,正式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至今已经成功实施四年。以上述工作的积累为基础,完成了“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并最终获得国家及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成果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尤其是在2003年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后,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等问题。学校自1998年起就开始着力构建教学管理数据群,至今已经积累了十五年的教学管理数据库,通过在招生、培养、就业、学生行为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工作中进行了持续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校以“长期、常态、长效”作为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路,并由此建构了一套以内部质量保障、院校教学评估和第三方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经过实践证明,遵循常态化的质量保障思路和配套于人财物的制度安排,持之以恒努力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能真正融合于教学工作中,也就能内化成各级办学单位和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领先国内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示范作用,稳步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走向胜利

在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1998年开始,上海大学便在全校范围内推行院系层面开展了院系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工作,并着力开始构建教学管理数据库。从2003年作为接受教育部第一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的高校,再到2012年国内211高校中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上海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同时,2013年学校又在继续发布完成《上海大学2012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基础上,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2012-2013学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这些质量报告的顺利发布,关键之处就是在于学校已经有了十六年的大数据积累,并且已经构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以及所开展的数据挖掘工作。

在2003年学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并能实现学校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以积累十六年的教学管理大数据为基础,持续推进“教育质量白皮书”为抓手,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和标准,为建立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体系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以“长期、常态、长效”作为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路,以第三方评价结果(侧重于社会评价)为教学管理数据源,与教育质量白皮书(侧重于内部保障)一起,结合政府主导的高校评估(侧重于院校评估),将内部保障、院校评估和第三方评价融为一体,形成了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基础框架。

要有肚量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情,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要有智慧去判断以上两件事情”,这是叶校长常对青年学生说的一句话。十几年来,他用心底最纯净的坚守,诠释着教育的本真。在本科生“校长信箱”,他发起话题27条,回应学生来信1803条,他在研究生的“校长/主任热线”里回应了3470封来信,每信必复成为他每天工作的必修课之一。利用网络新媒体这种沟通平台,不计其数的信件互动,虽然耗去他大番心血和时间,而他慨然对待。“校长信箱”架起了他联系师生的知心桥,也成了他每天坚持的必修课。

叶志明教授和他的团队深信,只有坚持,才能走向胜利;只有坚持,才能走向最后的成功。十六年的坚持,叶志明教授成了主管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全职副校长”,正如他自己说的,每天的工作只有上班的时间,没有准确的下班时间,正是他的全身心投入,造就了今天的硕果,也为上海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留下了几多宝贵财富。

认真—认真是做好工作的一切

也许少有人记得,在2001年上海大学的成果册上,叶志明教授和他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团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叶志明教授是国内少有的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校级领导,在忙碌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又信心满满地走上本科生上课的讲台,面对着数百位同学的求知眼神,叶志明教授用最浅显的语言,最有趣味的案例编织着他领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蓝图,他的言传身教在讲课结束时每每都得到同学们颇为享受的自发鼓掌,这种精神的鼓励对忙碌了一天的他来说,是最佳的褒奖。

十二年后,叶志明教授又一次站在了高高的领奖台上,这一次的获奖是对他十六年高教管理工作的完美总结,也正如他自己在学校今年教师节颁奖的时候,他自己感言的一样,十六年高教管理所始终坚持的信念就是“认真是做好工作的一切”。有人说,他的认真是苛刻的,有人说,他的认真是无私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为了丁点的小事会要求他领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返工,直到他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正是他的认真,造就了上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多个第一,到2003年学校第一所参加教育部水平评估并获得本科教学评估的优秀;从国内第一个将研究生公共课的改革到“学以致用”的文献阅读研讨课颠覆式的改革;从国内第一个推行教育质量白皮书制度,到国内率先引入第三方的毕业生能力评价体系;从2011级开始实施全面的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改革,到2012年国内第一所率先发布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211高校;从2013年国内第一所发布学位与研究生质量报告的高校,到今年4月率先向社会公开的上海大学人才培养就业质量报告。这一切持续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对认真两个字的最好诠释,也是叶志明教授自身工作作风的最好体现-只有认真是做好工作的一切。

积淀—不断积淀造就辉煌的境界

叶志明教授在担任上海大学高教管理工作的十六年间,先后主管的行政部门包括:教务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办公室、研究生部以及教育质量考察与评估办公室等。他所管理的行政工作范围,正是学校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正是有了这个一条龙的管理优势,使得面向人才培养的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成为可能,也使得十六年的本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大数据积累成为现实。

基于大数据的积累和深度分析,经过十六年的积累,学校构建的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已见成效。首先,在招生管理方面,基于招生大数据的持续积累,学校建立了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增量分析模型,已完成连续七届毕业生的在校学业水平跟踪分析,有效支持生源地招生与在校生学习指导的决策;其次,在教学管理方面,基于教学管理大数据的跟踪分析,学校优化专业建设的资源配置,有序推进各院系在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联动;再次,在就业分析方面,基于就业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学校完成了时跨五年以上的本校和上海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行业需求匹配度分析数据库,为高校专业与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最后,在教学质量分析方面,以“长期、常态、长效”作为保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学校已构建起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本成果历经长达九年的实践检验,其实施效果已初见成效,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操作性和适用性。

经过长期、长效和常态化的实践证明,学校持之以恒地努力推进教学管理大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必能稳步保障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持续跟踪教学管理的“大数据”,在深入挖掘和分析基础上,辅助专业建设、招生、办学经费的资源调度和决策,以常态化的大数据积累与融合分析为支撑,实践校内保障、院校评估和社会评价为“常态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我校的主要办学特色,并将之有效推广到多个特色实践应用中。这些改革和实践对于建构上海市本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教育评估的内涵,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这里还有一个极其宝贵的经验就是一定要继承与发扬学校历任老领导们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做出的积累与沉淀,只要沿着学校这些历史的积淀前行,才会使得今天的成功与成果更加光彩夺目。就是这十几年时间的坚持与积累,才使得上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有了很好很多的沉淀。

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叶志明教授十几年高教管理的信念:积淀!只有不断地积淀,才能使得教育教学改革走向辉煌的境界。

上海大学的改革没有终点,叶志明教授和他的教学成果奖完成团队的努力也不是尽头,有了坚持、认真和积淀的信条,他们一定会将此作为未来征程的新起点。正如叶志明教授在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所言:“上海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定会持续,上海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路上的创新一定会持续,上海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