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者·记华山医院放射科学科带头人、副院长耿道颖教授

18.12.2020  05:21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句话用在道颖教授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最贴切不过。在放射科这个非主流科室里,耿道颖潜心探究生命奥秘,30多年会诊、诊断数十万个影像胶片,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这双眼睛,使数不清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也使数不清的患者能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及早手术、避免了大手术。

  年会诊疑难影像超过10000例

  在华山医院甚至上海滩,凡是争执不下疑难杂症的片子,都要请“老耿”过过目。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就是为了让她看一眼片子。

  有位年轻的韩国男性患者,头疼剧烈,被诊断大脑左半球中央前回运动区生了恶性胶质瘤。到华山医院会诊时,耿道颖教授看了片子,便看出了不同之处,她认定这片阴影更像寄生虫(裂头),如果手术不仅会造成偏身瘫痪,而且还会有引起脑内播散的可能。建议把患者血标本送到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检查,结果验证了她的判断,最后给予驱虫治疗。半年后病灶明显缩小后开刀,果然取出了一条15厘米长的裂头蚴虫体。

  2003年“非典”期间,一位杭州来沪的患者在华山会诊,很多专家怀疑患者是非典型性肺炎,只有耿道颖认为患者可能是“肺结核”,经过全面检查,最终证实了耿道颖的诊断;被某家医院诊断怀疑“胰腺癌”的患者,抱着一线希望找到耿教授,经过仔细的问诊、看片,耿道颖告诉她,“没事的,你只是胰腺头部得了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各种检查结果及按照她给出的治疗后复查显示,患者确实只是炎症。这位患者成了她忠实的粉丝,每每周二上午门诊时都见到她来看这个救她命的耿医生……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是什么让耿道颖做出如此有“底气”的一次次诊断?她告诉记者,没有什么捷径,是30多年与黑白胶片不断“对话”的积累。

  毕业刚被分配到放射科那会儿,耿道颖从拍片、洗片、显影、定影学起,读博士后期间,在夜深人静的实验室里,她克服女孩子的恐惧心,独自一人对着解剖标本进行试验,终于确立了与磁共振图像对照的脑沟回定位体系。直到今天,每天一早走进办公室,她仍坚持针对疑难杂症读片、核片,年会诊疑难影像超过10000例。

  她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始终坚持严谨治学。在带研究生过程中,她要求学生仔细看病史和认真观察每一个病人的CT/MRI图像,每个患者的数百张图像,必须一个个图像看过去,因为如果忽视一个细节,就有可能漏掉一个诊断依据,这可是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措施甚至关乎生死安危。

  好的放射科医生要给出治疗方向

  “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应该做到定位定性诊断,不仅要看出问题,还要给出治疗的方向。”耿道颖教授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和她的学生们。

  近年来,她以第一责任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及曙光计划、上海市卫计委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及申康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能力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等40余项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200 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她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影像医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也让患者大大受益。

  她和团队推出国际首创融合多种影像技术的功能MRI成像立体定向体系,使得功能磁共振能够为脑肿瘤术前定界分级、术中切除定位提供精确导航,从而实现在充分切除功能区肿瘤的同时,降低了偏瘫或失语率,该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被编入《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创建了头颈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全脑CT灌注成像一体化的脑血管病的预警技术,不仅提高了脑血管病早期精确诊断率和溶栓率,同时降低了患者曝光射线剂量,缩短了检查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率先优化了一套弥散+灌注+波谱的MRI诊断模式,大大提高了脑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准确率,同时为脑肿瘤治疗后效果评估找到了客观准确的技术参数……

  带领团队写出上海首篇新冠论文

  “有耿大姐在的地方,我们放心!”这是同事们、同行们对耿道颖的一致评价。

  今年1月初,新冠疫情在全国暴发。“作为影像科医生,我们能为抗疫做些什么?”从大年初三起,耿道颖教授就放弃了假期,全程在医院协调工作,华山医院所有的发热门诊及急诊的CT约500余例患者,耿教授都要亲自把关,保证不出现漏诊及误诊。她告诉记者,“最终,我们诊断的11名新冠患者,没有一个错报、漏报,我们没有给华山放射科丢脸。”

  疫情期间,她还利用中国互联网+影像专科联盟会诊平台,义诊全国各地可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0余例。同时,她带领团队连续奋战5个昼夜,总结临床经验,写出了上海首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论文,为了让更多的基层医生读懂论文,她放弃英文论文,采用中文在《上海医学》网络首发,及时为防疫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了理论指导。

  来源:劳动报   作者:王枫   编辑:贡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