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谋发展 改革创新辟新径

01.03.2017  12:15

201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上海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这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砥砺前行,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一、经济发展步伐稳健,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经济增速保持稳定。 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尽管增速比上年小幅放缓0.1个百分点,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一方面,经济增长符合预期。6.8%的增速处于年初制定的6.5%-7.0%的目标区间内,且增速回落幅度较前两年收窄,说明经济运行逐渐趋稳。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特点。全市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在继续释放,经济增速虽略有回落但符合客观规律,同时也为结构调整预留更多空间。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从产业层面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94.7%。更可喜的是,第三产业中的高附加值行业增长较快。其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1.9%,均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占第三产业比重则分别达到24.6%和10.1%。从需求层面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0%,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货物出口增速分别快1.7个和8.5个百分点。随着市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全市加快商贸业态转型,已开业城市商业综合体有189家,实现营业额超过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二、供给侧改革积极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经济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以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能,帮助实现“腾笼换鸟”。2016年,全市加快淘汰“三高一低”落后产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176项。与此同时,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5%,增速显著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二是非公经济地位持续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继续得到充分尊重。全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3万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0%,与上年持平。

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降成本”助企业降本增效。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8.1%,扭转上年下降态势。随着全市下调工商业用电价格和非居民用户天然气价格,降低进出口环节收费,企业税费负担切实减轻。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下降1.2%,促使企业能够不断拓展内生性利润增长空间。

三、创新创业势头更劲,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双创基础氛围浓厚。 全市科学发展、原创技术等成果丰硕,为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000亿元,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8%。二是科创应用成果颇丰。全年受理专利申请约12万件,比上年增长19.9%;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产果转化项目约1.1万项。三是企业主体地位增强。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4.7万户,增长16.9%,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局面,更加有利于自下而上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和9.9%,均分别高于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在工业领域,先进制造业增长明显较快。工业机器人产量接约3万套,增长24.4%;集成电路产量约240亿块,增长9.5%。在服务业领域,现代服务业增长明显较快。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增长21.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四、城市功能稳步提高,协调发展统筹兼顾

“四个中心”建设有效推进。 国际金融中心方面,至2016年末全市各类金融单位达到1473家,其中,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单位达到242家;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超过1300万亿元,其中,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金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国际贸易中心方面,全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8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1.8%。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全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700万国际标准箱,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国际经济中心方面,至2016年末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580家,投资性公司330家,外资研发中心411家,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68个。

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不断完善。 在交通方面,综合交通体系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2016年全市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14条,其中新辟42条。在文化卫生方面,基本服务功能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人数近2000万人次;全市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社区已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量的77%。在公共安全方面,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全市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制定了9大类20个重点监管品种信息追溯目录;全年发生的道路交通、工矿商贸、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生产安全事故比上年有所下降。

五、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对外投资优势增强

自贸区试验田“耕作”成效明显。 2016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显著。至年末,区内共有企业约8万户。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惠及经营者1289户,并推出网上预约、预登记服务、试行手机APP“掌上预约”。在贸易监管制度方面,深化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建设改革,并引入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查理念,贸易便利化规则标准更高。在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至年底自贸试验区开设FT账户超过6.34万个,账户收支总额5.74万亿元;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

“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展。 2016年,面对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大幅下滑的不利环境,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比上年增长0.3%。其中,自贸试验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大幅增长28.2%,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三成。与此同时,全市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企业通过“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年备案和核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1425项,比上年增长6.5%。

六、社会成果坚持共享,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16年,全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约60万个,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超过1万人。不仅如此,全市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帮扶引领成功创业人数1.18万人,其中,帮助8802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1.1%。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5元,比上年增长8.9%;人均消费支出37458元,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0%,比城镇常住居民增速高出1.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增强。 在社会保险方面,全市在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的同时,加快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至年末,全市分别有1400多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社会救助方面,全市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2016年在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调标力度。在社会福利方面,全市建立健全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统筹机制,年内新办福利企业13家,新安置残疾人就业293名。

七、绿色发展倍受重视,生态环境呈现趋好

城市环境持续良好。 2016年,全市继续高度重视推进绿色发展。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超过800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改善空气质量,全市实施严格的标准执法和过程监管。比如在用车方面,国Ⅴ及以上标准及零排放车辆占全部公交运营车辆的比重已经达到42%。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5.4%,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为创建美丽家园,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保持100%,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区覆盖家庭累计达500余万户,比上年增加100余万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6年,全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增绿”,提高居民绿色感受度。全年新建绿地1221公顷,人工造林2400公顷。至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8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上海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上海将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根本要求,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