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同济到团结
17.07.2015 17:17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云龙县位于滇西连片贫困地区,山区面积占全县90%以上,交通不便,经济落后。2013年,同济大学与云龙县结为定点帮扶对象。2014年8月,作为教育帮扶的重要工作之一,校团委首次派遣了由3名志愿者组成的研究生支教团云龙分团,带着“同舟共济,团结一心”的口号,踏上了云龙县团结彝族乡的土地,在团结初级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吴弘扬、彭奕龙、俞小蝶分别来自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和设计创意学院。在一年的工作中,三位支教老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在本科期间组织学生活动的经验。教学方面,引入全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第一课堂教学卓有成效;育人方面,创建学生组织、创办各项校园活动、开拓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氛围焕然一新;帮扶方面,多次下乡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辅助同济大学各项援助的实施,并募集了资金助力校园建设。
一年来,三位老师积极融入当地,已然是真正的团结人,各项工作效果显著,使团结中学展现了全新的面貌。“我想这一年的主题,叫做‘改变’。我们尽我们所能去改变团结教育的一些不足,而这份工作同样也使我们自身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吴弘扬如是说。
同济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云龙分团合影 改变,从大学校园到三尺讲台
初到团结,刚刚走出校园的三位支教团成员还是被这里落后的物质条件震惊了。住宿的地方没有卫生间和干净的水源,也没有任何家具和生活必须用品。团结乡处于山区,物资十分匮乏。“虽然做了心理准备,但这里的落后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但是选择了这里,就是对我们的一种历练”俞小蝶说。为了不给原本就条件有限的学校增加负担,支教团自己动手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改变在城市生活的习惯,用最短的时间适应了农村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
团结中学师资力量十分缺乏,全校只有一位物理教师,专职英语教师的数量也不足,艺术类的课程更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过了。得知这样的情况,三位老师在安排课程时主动提出主副课都可以教。最终承担了八年级三个班的物理和一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同时负责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美术和书法课程,大大减轻了学校其它教师的负担,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支教团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比师资力量更亟需改变的,是团结的教学环境。团结是彝族自治乡,全校的学生几乎全部是彝族、白族等山地少数民族,部分初中生甚至不太会讲汉语,长时间低迷的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很低,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时常发生,这对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支教团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支教团在工作的第一个月中,就和所教班级的几乎所有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用宽容的态度和引导的方式鼓励落后的同学;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使课程丰满而有趣;课后和周末利用课余时间为后进的同学补课,下班后和周末的校园里常常看到三位老师为同学讲解的身影。这些努力感化和鼓励了同学们,支教团负责的课程在学生中颇受欢迎,许多同学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首次开设的书法和美术课也有声有色,很快成为了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学生的作品十余次获得了州县级的奖项。
三位老师还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辅导老师们开展数字化教学。一年来,在支教团的帮助下,老师们的多媒体使用率不断提高,课堂也越来越有活力。
支教团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老师们的尊重,团结中学的老教师杨四堂老师感慨地说:“以往也有来团结支教的老师,但是从未见过如此敬业和付出的。名校的学生的确不一样,勤勉的态度,良好的适应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很快从学生转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带来的新风,也渐渐在改变团结。”
改变,从“文化荒漠”到“文化绿洲”
在教学以外,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支教团的重要工作之一。吴弘扬兼任学校的团支部书记,三位老师共同负责全校的学生工作。一年里,他们开创了许多个第一次:创建团结中学第一届学生会,创办第一届“同舟共济”系列文体艺术活动,第一次开办广播站。另外还组织同学积极参加各项省州县级比赛,屡获佳绩。这些工作深刻地改变了团结中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精神风貌。
在团结中学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支教团发现同学们的课程量十分繁重,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几乎没有,可谓是校园文化“荒漠”。初中的同学正处花季,正是展现青春个性的时候,个性长时间无处释放让同学们的眼里仿佛缺少了一些神采,总是精神不振,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三位老师的倡议和指导下,团结中学成立了第一届学生会,由秘书处、活动部、广播站组成。以学生会为核心,支教团指导同学们在团结中学进行了一系列丰富校园文化的尝试。
校园广播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向同学们传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支教团筹款购买了全套校园广播设备,广播站很快运行起来。为了让从未接触过广播站的同学把广播播好,俞小蝶老师从矫正读音到审稿改稿再到录音剪辑,一点一滴地教同学们。由于课业紧张,广播站的工作只能晚自习后进行,常常全校都休息了,俞老师和同学们还在一遍遍地录音。同学们回去休息后,俞老师还常常要最终修改剪辑直到深夜。广播站的推出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中午午休的片刻总能看到同学们在教室里聚精会神的听广播,也常常谈论其中的内容。广播站的开办也为学校培养了一批普通话十分标准的同学,引领普通话在学校的普及。
而“同舟共济”系列活动的举办,更是令校园充满了活力。“第一届书画大赛”选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了团结学生未曾展现的艺术天赋;“第一届趣味运动会”展现了同学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学们的精神为之一振。“同舟共济”系列活动历时近两个月,全校300余人有500余人次参加了活动,而仅用了极少的经费。
“同舟共济”趣味运动会颁奖仪式 在团结中学举办活动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是缺少经费,第二是缺少时间,第三是学生缺少经验。为了举办活动,支教团四处寻找支持,向乡政府争取了一笔不多的经费。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举办活动,支教团一省再省,能够动手做的决不购买,需要购买的则一家一家的比价钱;缺少时间只能靠挤时间来克服,准备运动会期间,彭奕龙老师几乎投入了全部的休息时间带领同学们制作道具,熟悉流程,划分场地等,常常深夜12点才从学校离开,一大早又赶往学校;同学缺少经验则是靠老师们耐心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动都是在支教团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执行的。而通过同学们自己举办、自己参与这样一个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形成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反哺同学的学习,辅助学校的管理。通过这样的团体竞赛,也把同济大学“同舟共济”的精神带到校园里,让同学们真正懂得了同济精神和团结精神在内涵上的一致。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团结中学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县文化中心展出的团结中学获奖作品 除了策划举办活动,支教团还参与组织全乡中小学参加各级艺术比赛,指导各类作品。在“云龙县书画艺术大赛”中,团结乡获得县级奖项11项;在“全国中小学艺术作品展演”中获得县级奖项9项,一等奖1项,获奖情况均位列全县各乡镇第一。团结乡中心校校长杨建雄说:“这样的成绩在支教团来之前从未有过,支教团的育人工作,将这一片校园文化‘荒漠’变成了‘绿洲’。”
改变,从涓涓细流到汇成大海
在这一年里,支教团还努力使团结与同济、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困难学生寻找资助,为学校建设募集资金。改变在团结一点一滴的发生。
第一次走进团结中学的校园,支教团便感到了它的窘迫。教室里没有一张完好的桌子,学生需要垫着东西才能写字;计算机教室里的设备使用了十多年,早已破旧不堪;一间宿舍挤着30几位同学,2个人“分享”一张小床。这些景象在支教团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校党委副书记徐建平一行来到团结中学 2014年11月,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平一行来到团结中学调研并发放同济大学奖助金。为了采集学生信息和了解困难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足迹遍布团结乡所有行政村。家访中看到的景象令人动容,许多孩子失去至亲,家庭没有固定收入,甚至是没有收入,靠补助苦苦支撑读书。其中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女生,父亲因为生病瘫痪在床,母亲也不在了,仅靠爷爷奶奶种玉米养育。支教团感到应该行动起来帮助像这样的孩子,很快联系到了一位爱心人士长期资助她读书,但这样的涓涓细流还远远不够。
家访 12月,同济大学四川校友会会长雷志彬为全乡中小学捐赠的1000余套冬衣运抵团结,支教团帮助进行了发放工作,团结乡感受到了来自同济的浓浓暖意,支教团更觉得任重道远。
2015年初,支教团在网络上发起了“圆梦云龙爱心计划”,为团结中学捐赠课桌椅,并利用寒假的时间四处奔走联络,向一些爱心组织发出倡议。支教团的一片赤子之心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共募得善款55000余元,大大超过了预计购买桌椅需要的款项。三位老师拿到善款后,多方联络寻找合适的买家,争取将善款的利用最大化。 最终,为团结中学购买了150套全新课桌椅,替换了已经使用了三代人五十年以上的老旧桌椅;还为计算机教室添置了一台教师机和6台学生机,缓解了之后进行的计算机中考的燃眉之急。
支教团筹款捐赠的学生电脑
改变,还将继续
一年的工作临近结束,但是支教团在团结根植的同济精神不会结束,会有一届又一届的同济人来到这里挥洒青春热血,将因同济而产生的改变延续下去。团结中学校长董灿宝说:“尽管同济大学对团结中学的援助只是第一年,但是同舟共济的精神已经深深的扎根在团结的土地上,支教团老师们带来的改变会延续下去,长久的影响我们。”
“我们带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和同济天下的理想而来,即将带着团结一心的祝福而去。我们感到很幸运,因为这一年里,同济和团结这两个读音和含义都相近的词,因为我们而开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来它会和李庄、定西、元谋一样,成为同济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支教团如是说。
支教团与学生合影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17.07.2015 17:17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开展千村调查
7月17日至7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辽宁丹东宽甸开展千村调查
为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应用情况,7月20日至26日,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