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摄影家驾帆船欲重走"海上丝路" 行程超1.1万海里

24.07.2016  11:41

一个人的丝路”展出的古代木帆船模型

  2015年,上海自由摄影家尔冬强开始驾驶一艘60英尺的无动力帆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向西,开启绕地球半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如今,这项行程已经过半,抵达印度洋。7月23日,在上海徐汇区政府经过重新修缮的大修道院汇展示厅内,尔冬强“一个人的丝路”展览正式开展,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持续展出3个月。

尔冬强在帆船上

   驾驶无动力帆船曾遇险漂流七天七夜

  尔冬强是最早在中国提出“视觉文献”概念的摄影家,早在2000年,他就开始了丝绸之路视觉文献拍摄计划,他曾经与夫人李琳一起,驾车56天、行程1.8万公里,从上海至德国汉堡,完成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穿越,并在中华艺术宫成功举办了“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展示15年来在陆上丝绸之路获得的大量珍贵视觉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以及文物。

  2015年,尔冬强与七名专业海员一起,驾驶一艘60英尺(约18.3米)的无动力帆船从上海出发,计划总航路11549海里,途经中国的东海、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过曼德海峡进入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最终在欧洲完成他绕地球半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为了给他提供保障,上海海事大学专门组建了一支由航海科考专家担纲的技术援助志愿者团队。

  “这次线路综合了历史中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到达的国家和城市,每到一座城市我都会停下来进行拍摄和资料收集,所以行程比预计得要慢了不少。”尔冬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他的这一航行已经进行到印度洋。相比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更有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尔冬强回忆,在去往新加坡的海路上,他遭遇了帆船桅杆忽然倾倒的突发意外,绳索和绞盘飞出了船体,主帆和前帆也落入海中,船帆拉拽着船只,最后他们只得切断绳索,在赤道的高温中足足漂了七天七夜,靠船上储存的少量淡水和饼干来维持生命。

一个人的丝路”展出的百年前的船员证

   行程证明南中国海一直有中国人身影

  在航程过半之际,尔冬强将自己考察海上丝路的收获,搬进了南丹路40号徐汇区政府汇展示厅。2016年春节前,徐汇区刚刚完成了对这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大修道院的修缮,并将其中的部分政府机关搬出,改为城市管理机构办公和市民活动的公共建筑,就如同国外许多的市政厅一样,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市民都可以使用它。

  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大量实物文献、图片、模型外,还设置了40多个多媒体屏幕,滚动播放途经不同国家的图片文献。在有关南洋考察的部分。尔冬强展出了当年中国人下南洋的船员证,以及中国人在南洋生活的见证——“侨批封”。那些在南洋讨生活的中国人,通过当时的地下钱庄将收入寄回家乡,于是留下了这些汇款专用的单据“侨批封”。

  “通过海上丝路的行程,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曾有过的海洋文明,整个南中国海都有中国人的脚步。”尔冬强介绍,中国古代渔民随着季风到了南洋,并在那里一代代居住下来,靠海边地段比较好的区域,都有华人身影,最突出的就是妈祖崇拜,几乎每个岛上都有。“南中国海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这是国际海图公认的,这一大片海域,就是中国人日常出入、生活活动的场所。”尔冬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