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携手精耕农田——第三届川台农业合作论坛侧记
谷雨淅沥、花繁叶茂的美好时节,第三届川台农业合作论坛如约而至。4月26-28日,两岸农人齐聚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及眉山市,共话“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共谋两地农业互利发展。
“农业是国本,是两岸共识。”出席当天论坛的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台北市前市长、中国国民党智库副董事长郝龙斌率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两岸是兄弟,合作尤其是农业合作是最没有争议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通过举办合作论坛,不仅可以分享发展经验,也能促进两岸民众感情交流,对未来两岸关系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郝龙斌说,川台两地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台湾在精致农业、农业转型方面先行一步,在拓展农业外销、增加农业附加值方面积累了20年以上相关经验。而四川是农业大省,被誉为“天府之国”,农业资源丰富,也正在集全省之力谋划转型。在此基础上,双方通过开展务实的交流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模式,一定能取得丰硕的合作成果。
顺应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两岸合作交流的重点机遇,四川已成为大陆西部台资企业最多、投资额最大、拥有涉台园区最多的省份。作为川台务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川台农业合作论坛机制正式启动,两地农业合作翻开新篇章。三年来,在川注册台资农业企业已达57家,合作专案200多个,金额超过65亿元,涉及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有机及生态观光农业、农业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
论坛上,四川省委副书记刘国中希望川台两地能够拓宽农业合作领域,并鼓励更多的台资企业通过入股、合作、自建等形式,来四川兴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将更多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到四川,结合实际创造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川—台”融合模式。“2014年达成的《深化川台农业合作的共同愿景》,明确了两地农业合作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希望双方继续努力,加快完善交流机制,促进项目落地和两地交流合作制度化、常态化。”刘国中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作了《耕读文明与农村发展》主旨演讲。他认为,四川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时,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即“小组微生”的建设模式,实质上是对耕读文明的传承;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三生”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也是耕读文明在当代的新发展和新形式。
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胡兴华则进一步分享了台湾农村再生策略及经验。胡兴华说,一是通过政策配套,建构产业与生活利基的农村环境;二是通过经济支撑,跨域整合创新价值,扩大产业价值链;三是通过永续经营,使农村发挥农业多功能价值。
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谢瑞武介绍了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思路:坚持以科兴农、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通过构建农村产权制度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农业资源保护体系等,实现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论坛上,一份由四川省委农工委、四川省委台办等8个省直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和台胞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给两岸农业携手描绘了一幅更广阔的前景。这是大陆首个省级层面出台支持台资企业和台胞发展现代农业的专门文件,从农业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方面出台了15条政策,将促进川台两地农业交流合作纵深发展。谢瑞武提出,未来成都将着力打造创新高效型农业、标准品牌型农业、生态安全型农业、开放合作型农业、幸福共享型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纵深融合。
“峨眉山牵手阿里山,都江堰思恋日月潭。川台合作,精耕农田,当好示范。”2014年首届川台农业合作论坛上的憧憬,正在巴蜀沃野上开花结果,也成为三届论坛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 阮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