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假发村”
现在村里最多有一半人还在坚持做,“做头发的九成是女性,她们的年纪都在40岁以上。”
一名做头发加工的大爷。新京报记者付松摄
文|新京报记者 付松
编辑|胡杰 校对 | 王心
本文约5007字,阅读全文约需 10分钟
屋内的大妈戴上一顶金色假发,满是皱纹的手将乳白色发套皱褶的边角拉直。放学的儿子跑进来,“妈妈,你戴这个好看。”
这是一家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小宫村的假发加工作坊。屋内的床上和沙发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假发。
在许昌灵井镇,跑出租车的师傅,路边打牌的大爷,地里干活的大妈,他们都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假发有一半是许昌人生产的,“米歇尔你知道吧,就是美国前第一夫人,她戴的假发就是我们这里的。”
放眼望去,小宫村并没有什么特别,青葱的麦苗,不高的楼房,但推开铁门却又是另一番模样,装满头发的编织袋占据院坝,上了岁数的女人们忙着做假发。
50多道工序制作假发
杨小静是小宫人,在她的印象里,小时候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假发生意,每家房前屋后,甚至马路边都堆满了头发,每天村子里都像赶集一样热闹,还能看到不同肤色的人进出,说着听不懂的话。
小宫村村主任陆宝山说,鼎盛时期,小宫全村900多户村民,有80%的家庭从事头发生意。
杨小静从小就跟长辈学习假发制作,出嫁后,杨小静和丈夫王少锁也做起了假发生意。她家一楼院坝上,塞满了装满头发的编织袋。
路边的编织袋里装满了头发。新京报记者付松 摄
3月22日上午,她把编织袋里的头发倒在地上,这些混合着灰尘、泥土的长短不一的头发散发出洗发水的味道。三名男工给地上的头发洒水,然后放入机器打散。两名60多岁的女工,把打散后的头发按颜色分拣好,然后一层层放到拉床的底篦上压实,用镊子把头发一根根拉齐捆扎,再用木拍将头发拍打整齐,按长度进行分档,4英寸长的用2道白线捆扎,称2档;6英寸的用3道白线捆扎,称3档。
本文来源:剥洋葱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