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揭晓

20.05.2016  00:33

            在同济大学109周年校庆到来之际,2016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常青、李雨生等14位师生校友获得这一同济最高奖项。

追求卓越教师奖

           

          常青: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常青,1957年生,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

            常青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学科建筑史硕士学位,1991年获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他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常青领衔创办了我国首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促使保护与再生的本-硕-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学科领域体系化;在逾15载的学科建设中,先后完成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促建了国内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实验中心,主编了第一套“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丛书”,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关于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建筑遗产》。

 

         

          李雨生:点燃学生追求卓越的热情

          李雨生,1954年生,同济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高等数学》的负责人,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

          李雨生1996美国 Memphis大学博士毕业。他在教学上深入浅出,能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熟练运用抽象的数学概念,受到热烈欢迎;科研上一直钻研学术问题,提供一系列新的Ramsey函数的上下界,改进了多位数学大师的成果;他常在全国各地(包括港台)讲授研究课程(如随机图等);担任多种学术职务,如上海学位委员会评委,上海数学会、上海工业及应用数学会、中国组合数学学会的常务理事等。他长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获得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江苏省人才基金资助;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如教育部科技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上海市育才奖和宝钢奖等。

 

 

追求卓越服务奖

         

          姜锡祥:用镜头记录同济发展四十年

          姜锡祥,高级实验师,原同济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015年退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2008年“感动同济”十大人物之一,曾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世博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姜锡祥在同济大学工作的四十多个春秋里,用手中的镜头共拍摄了近十万张照片,把同济改革发展的精彩瞬间定格成永恒,是同济人不断追求卓越的忠实见证。他还用两年的时间将解放以后至2003年之前的库存底片进行整理并实现数字化,为学校的重要庆典活动、画册展览、著作出版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照片。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姜锡祥在为学校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收获了作为摄影家的成功,他的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屡次获奖。

 

         

          李家彪:用科技力量维护祖国海权

          李家彪,198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专业,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李家彪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他开拓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创建了外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联合创办了我国主导的大陆架划界国际高峰论坛——大陆架与区域制度的科学与法律问题国际研讨会;主持完成了我国大陆架划界方案,为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做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他主持的“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创建的划界地质模型保障我国东出太平洋战略通道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我国海上军事行动和海战场建设保障能力。

 

 

追求卓越学生奖

          李垚:破茧成蝶的逐梦人

          李垚,中共党员,土木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

          李垚同学自强不息,勇于突破自我,全面发展,不断追求卓越。高中时,她面对高考失利和家庭变故的双重打击,不消沉不放弃,勇敢走上复读之路,最终考入同济大学。入学后,来自全国贫困县的她在其他优秀学生面前黯然失色,但在一番持之以恒的努力之后,她最终学习成绩名列全院第一,并参加了校辩论队,多次参加各种大型辩论赛,和来自其他国家的辩论队员交流过招。出于要“修不会倒的房子”的理想,她转专业到土木工程学院。从一名普通学生、社团干事开始起步,最终获得了5个国际(家)级奖项、2个省部级奖、发表1篇核心论文、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她带领学生社团获得了突破性的国际奖项,个人也荣获该组织的“学生杰出领袖奖”。

 

            成铭钊:以科技创新奉献祖国

          成铭钊,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

成铭钊负责研究的项目“水热固化海砂为低环境负荷的新型建筑材料”,提出了一种将海砂水热固化为高强度、低氯离子溶出以及能够保温调湿的新型建筑材料的方法,能够实现就地取材、节能环保地建设海岛,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奠定了基础。他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特等奖(全国仅3%),成为上海市高校仅有的五件特等奖作品之一。他还受邀参加2nd China-United States Symposium on Energy,并于会上获得“Best Poster Award”,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本科生。目前,他已获得国际级奖1项、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4项、校级奖8项;已发表SCI、EI论文各一篇,已公开发明专利1项。

 

          甘为:新时代的记录者

          甘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现已保送影视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他坚信卓越来自于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前行,在专业创作中永远充满激情、刻苦投入。

四年本科期间,他不仅多次获得学习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还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取得优异成绩。他导演的影片先后在北京大学生国际电影节、柏林华语电影节、金熊猫国际电视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金鸡百花电影节、华语大学生视艺节、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等比赛中入围获奖。他把创新和创业相互融合,创办浪潮电影工作室,参加上海市创业实践项目,加入中国大学生影视联盟。针对专业创作耗费财力物力多的特点,提出了实践反哺创作的新思路——既强化了专业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创作创新能力。甘为还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数次完成上海市创新项目和SITP实践项目,包括公益支教、创业训练、城市化建设等多个命题。他一直着眼社会,观察生活入微,坚持用影像记录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为成为新时代的记录者不断奋进。

 

          蒋涛:迎难而上的医务青年

          蒋涛,同济大学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试点班)学生,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在读硕士生。

          他学习成绩优异,两次以年级第一成绩获得一等奖学奖和国家奖学金。他的科研工作也很突出,先后发表SCI论文19篇(一作14篇),累计IF 33.7分。他主持的研究受到中国工程院王红阳和詹启敏院士的好评;也多次获得国内外学术大奖:The 4th Asian-Pacific-Medical-Student-Symposium一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校级特等奖、上海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2015年大学生创新论坛一等奖等。他多次带领同学开展社区义诊活动;并帮助西藏自治区碧土乡小学建立支教点。2015年,他被评为同济大学年度“优秀大学生-学术标兵”,在大礼堂为大一新生做报告。在他身上,体现了新一代同济人的优秀品质:既有‘仰望星空,追求卓越’的理想,又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傅博:地震工程的先锋

          傅博,土木工程学院12级博士生。

          傅博先后发表论文21篇,SCI检索18篇;一篇论文获得JAABE国际期刊2013年度最佳论文奖。2015年他荣获行业内国际权威奖项“Liu Huixia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cholarship Award”,该奖每年全球奖励不超过10名获奖者,2015年获奖者仅9名。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他于2013~2015年赴美国公派留学两年。他先后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同济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学金(两次),并获上海市优秀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曾担任结构所研究生会主席、结构所2012级博士班班长、同济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会常委等职务。他还入围前两届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奖”评选。

 

          陈秋杰:卫星重力反演的国际开拓者

          陈秋杰为同济大学博士生、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兼研究助理,从事卫星重力反演研究。

          过去我国卫星重力发展长期受制于国外,陈秋杰首次打破了国外卫星重力技术封锁,取得国际前沿成果,是国际ICGEM中心认可的中国卫星重力领域第一人。他研制的Tongj-GRACE01是中国人在国际ICGEM的第一个重力模型;后续研制的Tongji-GRACE02精度全球最优,由ICGEM向全球发布。他先后发表期刊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GR、GJI和JOG等国际顶级SCI发表论文6篇,EI论文1篇,SCI外审论文2篇;EGU等权威会议论文11篇。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参与国家973计划和多项自然科学基金。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则泰杯”二等奖、广东省“挑战杯”二等奖、国家奖学金(两次)、博士新生奖学金和光华奖学金;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同济大学“学术先锋”和“优秀学生标兵”等称号。

 

追求卓越学生奖提名奖

          杨天人:大学生中的“国际化学术领袖

          杨天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2013级硕士生。

          杨天人致力于国际智能城镇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在核心期刊及顶级国际会议中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检索2篇、A类核心期刊6篇、国际顶级会议6篇。他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5项,并在同济大学“学术先锋”的评比中获得硕士组第一名。在创新实践方面,杨天人作为国际绿色校园联盟主席助理,多次筹办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并作为发起人组织国际大学生绿色建筑领袖实践营活动,荣获了如“全国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年度创新奖”等殊荣。目前,他已获得来自多所世界名校的全奖邀请,并将赴剑桥大学建筑系攻读博士学位。

 

          孙强:“千人计划”的未来新秀

          孙强,2011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学院,目前正在材料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同济人。

          孙强自2010年进入同济大学许维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表面物理化学前沿基础研究。基于导师的辛勤指导及其自身的努力,已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30篇高水平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 >10 的化学、材料顶级期刊 8 篇,另外影响因子 >6 的知名期刊 14 篇);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7篇,论文影响因子总和228。他也获得了校内外众多荣誉及称号,包括:连续三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长三角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之星”,中国化学会第29届年会优秀墙报奖,研究生“学术先锋”等。

 

          张宇星:从数学到计算机科学的完美蜕变

          来自数学系的张宇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成功探索并追求其热爱的学科,每走一步都是对卓越的追求。一方面,张宇星热爱并重视数学学习,深知数学素养对于人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他在大学四年始终保持系里年级第一的成绩,总平均绩点达到4.9以上,并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等称号。另一方面,希望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他也积极参与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张宇星相信计算机科学是连接数学理论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在大三作为交换生赴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专修计算机科学。他在KAIST用一学期时间学完了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必修课,成绩位列年级前1%,成为全校唯一一名上榜工学院Dean’s List的国际学生,并在KAIST软件工程实验室成功进行了暑期科研实习。具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双重背景的他已获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全奖研究生录取,并将于今年秋赴加拿大开始新的学习与科研。相信他会坚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利用数学与计算机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钟秉灼:追求卓越的创新践行者

          钟秉灼,男,中共党员,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2012级本科生。

          钟秉灼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科技创新和学生工作成绩突出,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用其实际的行动体现着着“追求卓越”的内涵。他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跨学科领域和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方面也有建树。他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获省部级科技创新奖项两项,代表同济大学参加上海市科技展的展出。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获SCI,EI等数据库收录。2014年入选同济大学优秀大学生报告团。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生工作,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他任学院创新分俱乐部主席期间,俱乐部获同济大学“科创先锋俱乐部”称号。他同时还兼任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院团委副书记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