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今年将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让好老师"流起来"

25.01.2016  12:57

又到升学季,家长择校忙。长期以来,家长对于择校的“迷恋”,更多是源于对好老师有着根深蒂固的信赖和垂青。倘若好老师能真正“流动”起来,“择校热”或许能随之降温。

今年,上海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努力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目标。为了让更多的好教师流动起来,由学校人变为“学区人”、“集团人”,本市正探索创新机制,盘活各区机动教师编制建“优秀教师蓄水池”,为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提供基本支撑。

用“组团”谋求优质教育的叠加和创生

去年,市教委公布了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2014学年开始为“先行先试”阶段,徐汇、杨浦、闸北、金山4个区先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经验。从2015学年起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到2017年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家门口的好学校”已形成一定的覆盖面,基本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杨浦区是本市最早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的区县。2005年起,杨浦区以小学名校为核心校,试点建立教育集团。经过十年,目前该区四个小学教育集团共有20所学校、11000名学生,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40%。

闸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是集团化办学中的“新成员”。校长李莉说,随着闸北大宁地区新建小区不断涌现,闸北区实验小学的对口生源急剧增加。他们发现,单纯扩班已完全不能满足老百姓旺盛的入学需求。为了让大宁地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闸北区以该校为模本,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复制——一边在公建配套的新型小区建立实验小学龙胜校,一边购置厂房改建成立实验小学明德校,构成了闸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集团成立后,有效缓解了闸北区教育中部的择校问题。以今年招生为例,过去,闸北实验小学每年对口6个居委,12个小区,构成8个教学班。今年新增了13个居委、43个小区,构成了3个一年级教学班,这部分学生入读明德校。至此,闸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一共涵盖了19个居委和55个小区。“以‘一校多部’为主要特征的实小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正式启动,迈开了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第一步。”李莉说。

硬件资源共享容易,教师流动最难

采访中,不少校长坦言,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过程中,教师的柔性流动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家长最看中的问题。

教师流动难在哪?校长和教师各有苦衷。“作为校长,我并不想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骨干老师流走。要是优秀教师都流出去,哪个学校愿意去搞集团化?”一位校长坦言,若一个集团里有5所成员校,核心校向每所成员校派出5位骨干教师,那核心校这个“大本营”几乎就成了“空壳”。“‘指挥中心’元气大伤,如何去辐射其它的成员校?”

面对教师流动这一政策,老师也顾虑重重。“让一位老师去陌生的学校呆两三年,可能对他的生活、工作,甚至心理都会产生影响。”一位校长直言,教师柔性流动难在“文化认同”,要习惯一个学校的教学文化和气氛,这有助于激发工作的热情。

目前,大多数教师愿意流动支教还是出于觉悟。”在一些校长看来,不少学校的教师编制紧张,工作量都是满负荷的,在促进师资柔性流动上确实需要“刚性举措”。他们也呼吁,能否出台教师柔性流动的配套倾斜政策,如在骨干教师评聘中优先考虑流动老师。

建优秀教师蓄水池让人才有进也有出

教师流动,没有进哪来出?这也成为摆在每个校长面前的现实问题。”徐汇区华理学区主任童立贤表示,在徐汇区区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该区盘活区内机动教师编制建“优秀教师蓄水池”,“划拨”给每个学区一至六个额外编制,解决了柔性流动的瓶颈问题。“有了编制保障引入优秀师资后,这批老师进入学区学科工作坊发展,同时带动周别区域的青年教师,让‘蓄水池’的水活起来。”童立贤说。

对此,杨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陈爱平表示,教师的柔性流动需要借势借力,结合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如果能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上有更多的突破,集团化、学区化之路可能会走得更好。

除了区级层面的探索外,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也在酝酿建立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将面向这部分在学区化集团化中柔性流动的老师,建教师激励计划。同时,结合徐汇区的创新做法,将各区的机动教师编制整合起来,建成“优秀教师蓄水池”,为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提供基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