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用推荐算法分宿舍,这波操作666

22.08.2018  11:00

  推荐算法分宿舍,可以看做是高校人性化的一大体现,但也不宜过分迷信。“夜猫子”都住在一起,他们的健康也令人担心。

  ▲南京大学宿舍。图片来源:南京大学

  文 | 范娜娜

  又到新生开学季。“00后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翻开他们崭新的人生一页。而南京大学为了帮助新生们更快找到志趣相投的舍友,更好适应大学生活,在去年给新生按照生活习惯分宿舍的基础之上,今年推出了算法推荐2.0优化版本——通过校园迎新网的数据调查,统计新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再通过大数据“推荐算法”,量化评估各项数据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舍友分配。

  新闻一经曝光,就有网友恨不出生再晚些,果然是“别人的大学从未叫我们失望”。

  此前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找对象一定要找个空调度数合得来的,度不同不相为谋”,找室友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准大学生来说,宿舍就是第二个家,室友是大学四年相处时间最长的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家人非常重要。

  推荐算法分宿舍,可以看做是高校人性化的一大体现,毕竟让“早起鸟”和“夜猫子”住在一起,简直是互相折磨。室友们的日常相处中几乎都会遇到平常又琐碎的问题,这些无法磨合的细节,日积月累会导致大家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凉凉”。而生活习惯、作息规律的相似则会有效地减少摩擦,让宿舍关系更加和谐,让大学生活更加舒心。

  遥想以前上学时的宿舍分配,就像是抽彩票一样的随机概率分配,室友到底合不合适,靠的是玄之又玄的缘分。遇见了好室友,算是中了奖;遇见不合的室友,只能说运气不好。

  ▲南京大学

  而现在,南京大学的分配法则是带有着科学的依据。据悉,南京大学在8月就发放问卷调查了本科新生们的“作息时间” “空调使用习惯” “个人卫生习惯” “共用物品和消费倾向”,以及 “兴趣爱好”。然后通过大数据“LFM推荐算法”,对信息进行量化处理。

  这种做法类似于如今很多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通过对用户的累积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精准画像,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去年的“按生活习惯分宿舍”的反馈也显示,参与宿舍分配的17级新生,宿舍和谐度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正向效果初显。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算法也不宜过分迷信。所谓的大数据,说白了还是新生们自己填出来的,会有“失真”的情况。况且这些数据所映照出的只是一个人的横截面,毕竟人都是会变的,冰冷的数据总是难以刻画完整。

  此外,能够和性情相投的人住一起固然很好,但如果能和性格互补的人住其实也不错,说不上能让你拓宽眼界,打开一个不同的世界。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共同成长,于己于人,并不是件坏事。大家从互相不了解到渐渐熟悉,不断地尝试理解、沟通、磨合,终成挚友,这个过程也足以让人心动。

  南大此番另辟蹊径地用推荐算法分宿舍,操作可以说是666。在自主选宿舍机制仍需探索的情况下,用推荐算法分宿舍,是对“互联网 ”的灵活运用,也是校园管理思路的拓展。接下来,该举措是否值得广而鉴之,不妨且看且期待。

 

本文来源:南京大学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