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造血干细胞不需"骨穿" "救人一命是种幸运"

26.04.2015  14:18

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

  4月26日报道: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00多万名白血病患者,每年有3万余人黯然离去。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几率仅有十万分之一,因此,只有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才会有更多的患者获得生的机会。

  1992年,市红十字会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启动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截至本周,申城有13万名志愿者成功入库,实现捐献330例。在志愿者队伍和成功捐献者中,4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九成以上。

  是什么让这些青年志愿者做出如此善举?又是什么迟滞了更多人加入的脚步?让我们走近这些志愿者,听听他们的所感所思。

   能亲自挽救生命实在“太幸运

  说起捐献,青年志愿者们都用到了“幸运”这个词。茫茫人海中配对成功是一种幸运,能够救人性命是一种幸运。“有人说我勇敢,也有人觉得我傻,但我觉得这是最正确的决定。没配成是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有机会却不去挽救将遗憾一辈子。

  黄轩珺是上海第244位捐献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实习时,他经常能接触到一些白血病患者,目睹这些年轻生命尚未怒放便已慢慢凋零,经常让他感叹疾病的残酷:“生病的是一个人,摧毁的是一个家庭。”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读时黄轩珺就报名入库,2012年配型成功。对他来说,“能够在学有所成之前亲自挽救生命实在是‘太幸运’”。

  如果需要用你的小小付出,为他人换来一次生的机会,你是否愿意?相信很多人会说“我愿意”,但是如果让你放弃陪伴癌症晚期的父亲,去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远赴外地作10天的停留呢,你又会怎样选择?崔兼名就曾面对过这样的人生两难。

  2008年,入库5年的崔兼明获知自己和一位韩国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如果要捐献,需要到北京去住院8-10天。然而此时他父亲却进入了癌症晚期,是留在上海陪伴父亲还是去履行诺言,救人一命?最终,父亲的话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他说,你用陪伴我的几天时间,去为他人换来一条命,一定要去。

  最终,他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运送至韩国,他也成为本市首例造血干细胞跨国配对成功志愿者。而崔兼明也对父亲的“成全”充满感激。

  “谢谢你给我机会做了一件这样有意义的事情,你是我期盼了14年的‘髓缘’。”2014年,志愿者冯琳与一位18个月的小女孩配型成功,她在给小患者的信中写了上述这段话。

   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去害了另一个人

  “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善良的,不愿意加入资料库,更多的是出于不了解而害怕。

  上文提到的冯琳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她2000年便入了库,还成为志愿者俱乐部的一位宣讲员。以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为百姓解答疑问,打消他们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疑虑。

  志愿者宣讲员这个身份,还让冯琳收获了一份美满的婚姻,结识了同为志愿者宣讲员、同为医务工作者的丈夫,还生育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

  冯琳的丈夫在1997年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他曾与1名患者配对成功,却因对方病情发生变化,最终没能实现捐献,留下遗憾。冯琳说,自己的捐献可以说是“完成了自己今生的愿望、整个家庭的愿望。

  冯琳的行为也影响了身边的人,在她成功捐献的第二天,一位朋友来看望自己,了解了相关情况后,第二天就采血入库。

  而尤为让冯琳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自己做捐前准备时需要到医院打动员剂,儿子有时候会陪着一起去,孩子们七嘴八舌询问,而自己就一一作答。“当时那位出租车师傅就那样听着,一声也没吭,但等我们下车时,他却拒绝收钱。他说,你都无偿捐献骨髓了,我也应该对你无偿一次。

  冯琳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更多人消除误解。加入的人多了,才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那么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到底有没有伤害?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高解春如此解释:“有很多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还停留在上世纪的“骨穿”印象里。事实上,那种伤害比较大、要从骨盆里抽取骨髓血的采集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被淘汰,现在捐献的并非骨髓而是“造血干细胞”,即从人的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已经不需要手术。捐献时,配型成功的志愿者在手臂静脉处采集,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浆,其他血液成分自动回输捐献者体内。”

  那全程有没有痛苦?记者通过查资料获知,在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因为要使用血液抗凝剂,部分人会出现手麻、心慌、冷汗等不适症状,但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另外,因为正常生理条件下,人的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存量较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因此捐献者通常在捐献前要注射动员剂。药物动员之后,造血干细胞会被动员生长,然后大量释放入外周血。在注射动员剂期间,会出现骨骼酸痛等,但也是短期现象。

  “至今没有因采集外周血造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报道。请相信我们‘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去害了另一个人’。”高解春说。

   6128名志愿者塑造出金山“大爱

  在申城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动中,有一个奇特的“金山现象”。在金山,迄今共有21人配型成功,21人成功捐献,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一。这个占全市常住人口仅0.03%的远郊城区,其捐献量却达到了全市的0.063%,皆是因为它有一个占全市库容量4%的入库量。这些志愿者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常人,有幼儿园教师、公司职员、公务员以及家庭主妇。

  潘卫忠,为了“救人一命”,喜欢美食的他连续四个月基本吃素并坚持运动,在正式捐献前,成功减肥11公斤。成娜红,一位从不喜荤腥的年轻妈妈,为了一名25岁大男孩的期盼,每天逼自己喝着猪蹄汤,增重10公斤。

  马晓燕,2011年配型成功。为了解决自己的缺铁性贫血,从来不吃猪肝的人,连续一个月每天四顿喝猪肝粥,她说,“想到可以点燃一个人重生的希望,瞬间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毛俊,在他自己口中曾经是一个“搞笑”的人,因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了解,还阻止过同事,斥责其“不要命了?!”。然而,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不是抽髓只是抽血,又亲眼见证了白血病人的悲伤无助后,他又成了最坚定的捐献志愿者。2010年,41岁的毛俊收获了他人生中的两件喜事:领证,把女朋友变成了老婆;配型成功,为一位17岁的小伙子成功捐髓。现在的毛俊已经成为一名幸福的爸爸,妻子在其影响下也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

  刘晓薇,金山区山阳幼儿园教师,曾是上海师范大学献血志愿服务队长,献血时“顺便”入了库,大学四年级时成功捐献。现在的晓薇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在她的影响下,妹妹、表妹,以及幼儿园所有符合条件的17名老师,都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刘晓薇说,是孩子们活泼健康的笑脸,给了她们这份勇气和担当。

  而刘晓薇们的勇气和担当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截至2015年3月5日,金山共有6128名志愿者入库。“大爱”已经写入了金山这个城区的精气神中。

  据了解,为了方便更多的年轻人报名入库,从今年起,市红十字会开通了“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微信公众号,市民除了去献血屋抽取6毫升静脉血采样,也可根据微信页面提示,不需本报,通过采集口腔黏膜完成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