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保障,迎接“挑战”—机自学院召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座谈会

22.01.2016  22:07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近年来,我校从整体到各基层学院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值此我校荣获2017年“挑战杯”承办权之际,由教学副院长王小静和学工副书记仇静豪召集,机自学院于1月14日下午召开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座谈会,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为2017年“挑战杯”创佳绩展开讨论。校团委书记、学工办副主任许烁代表“‘挑战杯’竞赛筹备工作组”参加了此次会议。

机自学院一直以来都有着优良的科创竞赛传统,2015年学校取得省部级以上的奖项322个,其中机自学院所获的奖项占了近三分之一。“正因为如此,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更要有所作为”,王小静老师说。

完善竞赛激励机制。 科创竞赛成绩的取得有政策保障。对学生,本科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学生可以抵充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学分。对老师,学术导师工作和班导师工作记3个教分,评优后再奖励1个教分。对“挑战杯”竞赛学院则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列入教学单项奖,并对奖励机制进行了细化和增强,从原来的获得国家二等奖及以上给予奖励,到如今的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奖励金额递增。

依托教学改革。 科创竞赛成绩的取得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的结果。机自学院在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实行大二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研讨课。针对二年级学生,学院在每个专业开设5-6门研讨课程,每个班级规模定为30人左右。研讨课程内容与机械先进技术紧密结合,旨在结合专业特色,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了解自身专业的同时,迸发出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学院对卓越班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部分课程设置更加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并到相关企业实习完成相应学分的形式展开。同时,也通过课内软件或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服务课外专业竞赛。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内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 科创竞赛成绩得到了科研的支撑。仇静豪老师介绍到,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从面向直研生扩大到优秀的低年级学生,“本科生思路更开阔,在科研项目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迅速提高。”据悉,机自学院已布局了10余个高水平科研团队作为本科生课外培养平台。

与会师生还就“如何开展‘挑战杯’竞赛项目培育和激励”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扩大工作覆盖面,吸引更多的项目加入进来。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要以激励为主,前期面上培育和后期重点奖励相结合,包括在学校层面上核算教师工作量和抵充学生学分;要取得学院的重视,赢得学科的支持,获得科研的支撑。因此,对学院和学科要激励和要求相结合,以KPI为抓手,纳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范畴,纳入对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的考核;要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多借助现有平台,不要把“挑战杯”竞赛孤立起来去做。因此,要重视从常态化的科创竞赛、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平台中挖掘苗子,并通过“挑战杯”竞赛为上述工作培养人才。

此次座谈会对机自学院上一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机自学院乃至全校层面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和瓶颈展开了讨论,相关意见、建议由“‘挑战杯’竞赛筹备工作组”整理后向学校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