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堵排名上海跌至第八:限外新政有关系 市民感受不明显

10.10.2015  10:24

  去年还是全国“首堵”,今年就已跌出“堵城”三甲……前不久,高德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重点城市拥堵排名上海从去年二季度时的榜首跌落至第八,北京、杭州、广州分列前三位。

  对于上海拥堵排名靠后的情况,高德在今年的报告中也对此作出了解释,上海拥堵缓解与4月15日限外新政有很大关系。然而不少市民对此却并不买账,甚至有网友称“高架路上的红色依然耀眼,拥堵状况有增无减”。

   拥堵现象缓解?市民称感受不明显

  在高德发布的报告中,根据交通大数据分析,本季上海拥堵跌出全国拥堵前3名,而拥堵缓解与4月15日限外新政有很大关系。

  今年4月15日,上海发布限外新政,工作日7:00-10:00时、16:00-19:00时,高架快速路将禁止外省市号牌小客车、未载客出租车及实习期驾驶人小客车通行,限行时间比原来各延长一小时。

  政策实施后,高德分析得出结论,城市高峰期拥堵总体下降约3%,高架路拥堵指数则降低了9.5%。在对日均拥堵曲线分析后,分析师认为新政策后晚高峰拥堵缓解8.4%,明显高于早高峰。

  “报告只是对数据的分析,我并未感受到道路拥堵有缓解的趋势。”住在闸北的项先生,每天上下班都要途径被称为“上海最堵高架”的南北高架路。“限外新政刚开始几天,早晚高峰的确是觉得好点了,可过了没多久之后,该堵的时候还是堵,甚至更厉害。

  限行政策缩短了外地车牌上高架的时间窗口,但带来的却是非高峰时段的拥堵。“以前非高峰时段高架路上还能开开,现在基本上也只能是龟速前进了。”由于工作关系,在一家民企工作的秦建光每天要驾车到处送货,“现在非高峰时段的拥堵状况,有时甚至不亚于晚高峰。

   外地牌照加剧拥堵?人大代表建议征收拥堵费

  “上海的拥堵状况不是缓解了,而是其他城市拥堵状况加剧,导致上海跌出‘堵城’三甲。”在采访中,有市民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但更多市民认为是越来越多的外地牌照车辆进入上海道路行驶,加剧了道路拥堵。

  事实上,对于外地牌照车辆加剧上海拥堵的状况,有市人大代表曾专门就此向管理部门提出过建议。上月底,一则新闻也成为热议的焦点,市人大代表李飞康建议外省市牌照的机动车辆进入上海外环线以内,允许两天内不收取道路拥堵费;外省市牌照的机动车车辆进入外环线以内,连续行驶或停放等至第三天起应收取每天100元(暂定)道路拥堵费。而上海市交通委对代表意见的答复为:将研究政策和收费可行性。

  对此,有分析认为上海将有可能对外地牌照车辆收取拥堵费。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评论,有人认为这是对花了大价钱拍到沪牌市民的利好,而也有人视此举有地域歧视之嫌。但更多人认为,一旦这一政策落地,本来就已难拍的沪牌将更加“难上加难”。

   缓解拥堵无妙招?智能交通概念“呼之欲出

  交通拥堵,如今已成为世界所有大型城市都不得不面对的“城市病”,上海同样无法幸免。实际上,上海在缓解城市拥堵上早就开始了各种探索,首当其冲的便是施行多年的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政策。

  从源头控制机动车增长速度的同时,上海还积极挖掘道路资源,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升整体交通流量,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等等。尽管如此,市民对私家车的需求仍在逐年攀升,机动车保有量也呈不断增长态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智能交通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众人关注。当道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限度,要解决机动车交通所带来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从提高车辆本身的性能、改善道路的服务水平、强化交通信息的服务和利用、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等多方面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地区,智能交通的建设已经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产生了一定效果。曼哈顿CBD只有23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岗位密度却达到78941人,每天早高峰有大约138.9万人次的客流量。数量庞大的通勤者,加上访问、购物、学习和游玩的人群数量以及通勤至纽约其他地方上班的人群数量,造成了曼哈顿CBD的严重交通堵塞。

  在传统交通措施,如增加公共运力、私车征税等手段的疏导效果愈发触及天花板,效用递减的情况下,为进一步解决CBD的交通拥堵状况,纽约交通局探寻了一系列的智慧解决方案。首当其冲的就是智慧移动中城系统,该系统的核心优势是可以实现对交通信号实时远程控制。通过应用该系统,位于长岛市交通管理中心的工程师可以实时监控中城的交通状况并做出相应的交通信号控制,达到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流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的目的。

  除此之外,曼哈顿还通过对停车场进行需求管理,利用经济杠杆迫使部分自驾车上班族采用P+R的方式,减少对中心城区的道路占用。更为重要的是,曼哈顿还建立起了一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通过在每辆公交车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随时掌握公交车的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