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申城 你我同行】人道无界有担当,上海抗疫战场上的外籍志愿者

06.05.2020  10:12

      这个春天,我们看到了平凡里的质朴力量。这份力量像小草一样顽强地在各个角落伸展,最后让绿染遍了原野山川。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上海市红十字会书写着很多这样的动人故事。时逢“5·8”世界红十字日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博爱申城,你我同行”系列图文专题,用故事触摸真挚感动,用温情传递大爱力量。

      第十一期,让我们将画面定格在来自“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的志愿者陆海燕身上。刚刚20岁的她生性乐观、开朗,好学上进,还是学校的一名红十字救护员。疫情发生以后,陆海燕不仅参加了高速公路道口志愿防疫工作,还加入所在小区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竭尽所能守护城市、守护社区的第一防线。

      报名道口岗位 守护城市第一道防线

      “您好,我们要给您测量体温,谢谢配合!”每一辆车停下来时,陆海燕第一时间会说这句话。比划手势引导待检车辆,手持额温枪,在和组员的亲密配合下,陆海燕工作一丝不苟。

      自普陀区红十字会发布招募花桥道口支援志愿者启事后,一大批热心市民踊跃报名,其中就有陆海燕的名字。大年初五,陆海燕看到招募启事后,便和妈妈商量报名。

      “1月31号去的时候,我心里也有点小担心,害怕对方不配合。”带着点忐忑,陆海燕开始了第一次站岗。让她欣慰的是,自己接触到的所有车主都相当理解他们,会主动摇下车窗,配合工作。除了常规的测温工作,她和组员还协助返沪乘客填写“健康云”App上的信息,确保乘客能够顺利通过。

      傍晚5时多,天渐渐暗了下来,气温也大幅度降低,这时候,对志愿者们的考验又开始了。陆海燕说,下午4时后,道口的风会很大,膝盖会被吹得直打颤。每次休息、上厕所、饮水都需要摘掉防护品,消耗大量时间,为了不造成道口堵车,她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尽量不吃不喝,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

      花桥道口,陆海燕一共去了3次,整整做了18小时的志愿者,成为此次红十字志愿者值班次数最多的一位。每当路人对这位外籍志愿者竖起大拇指时,陆海燕觉得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小区“红人”守护居民安全

      结束道口服务后,在陆海燕的主动争取之下,她又当起了小区的“看门人”。

      “您好,请接受体温测量,谢谢!”陆海燕熟练地操作额温枪,为进入普陀区真西新村第二居民区的居民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测温工作。

      自2月10日起,她已陆陆续续在小区门口做了7天志愿者,每天工作2个小时。多的时候要给一二百名居民测体温,少的时候也要给八九十名居民测体温。没有居民进门时,她还帮着接收、整理快递。

      陆海燕亲切、周到的服务和独有的异国气质使她成为了小区中的“红人”。不少熟悉她的居民在进入小区时都会驻足与她寒暄交流,有些还会主动询问自己的体温状况。“大家对我的工作都很配合。”社区居民对自己工作的支持让陆海燕感受到身为一名志愿者的价值。

      谈到自己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的作用,海燕把溢美之词献给了所有的志愿者:“和我一样,此时此刻在中国的每个地方,每个社区,都有无数的人在伸出援手,提供帮助。我们提醒别人戴口罩,帮忙照顾老人,向大家宣传防控疫情的注意事项。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抗击疫情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陆海燕的“战疫”故事不仅在新华网、人民网、新民晚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而且在她的家乡阿尔巴尼亚也引发了广泛关注。阿语报道一经推出,就在Facebook上收获了5万多的观看量。“你真棒!”“太勇敢了!”“向你致敬!”……网友们纷纷留言,向这个勇敢善良的阿族同胞表示敬意和赞赏。她却说:“助人为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力所能及,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博爱申城,你我同行。红十字运动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疫情面前,不同的只是语言和方式,相同的是抗疫的信心和力量。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陆海燕和其他许许多多志愿者们一起,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大爱无疆,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美“疫”线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