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活动受媒体关注

22.10.2016  02:04

围绕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我校通过师生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研讨长征精神新时期内涵、跨时空分享长征途经地见闻等举措,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网络平台、融入校园文化,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新华网、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热线、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解放日报》《青年报》及“上海观察”、【上海教育】官方微信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开展的系列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

 

【新华网】华东理工大学成立“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

新华网 上海10月20日电(记者 吴振东)强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现在,她又多了一重身份——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

19日,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正式成立,这是该校围绕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开展的多项主题活动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网络平台、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师生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研讨长征精神新时期内涵、跨时空分享长征途经地见闻等,引导学生做长征精神的学习者、参与者、体验者和传承者。

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学生自己讲感悟

在‘彝海结盟’的影响下,我的家乡从‘思想封建,观念腐朽,经济衰颓’的奴隶社会,迈向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素质和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来自四川彝良的杨孟平同学,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像杨孟平一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的江西瑞金、贵州遵义、四川凉山、陕西延安等地的学生,伴着长征精神长大,是长征精神天然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宣讲团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家乡变化等,或在校内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宣讲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

这种身边的人讲长征的事,长征途经地的人讲真实的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谈对长征精神的感悟,语言朴实却认识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胡宝国说。

19日,华东理工大学对宣讲团进行了首次培训。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荣发教授以“长征:壮丽的史诗,伟大的精神”为主题,对长征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并从如何查找资料、寻访故事并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宣讲等方面,对宣讲团进行了培训。

学校要求,每名宣讲团成员都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一次长征精神或讲述长征故事,参加班级的一次宣讲活动,参加一次团队的宣讲活动,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的宣讲活动。宣讲的范围,则覆盖校内同学、校外社区和相关合作单位、网络。

据了解,今年暑假期间,华东理工大学已组织多支学生实践队,赴江西于都、江西瑞金、福建古田、云南寻甸、陕西吴起等长征沿线,实地重走长征路,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长征精神”体现在哪? 老师在课上这样教

中国为什么以长征作为运载火箭的名字,就是寓意我国的火箭事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达到胜利彼岸。”本月17日,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戎思淼老师结合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这学期,华东理工大学组织人员制作教学课件、编写备课教案、录制教学录像等,要求“长征精神”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必讲内容之一,做到第一课堂教学全覆盖。此外,华东理工还邀请知名教授学者做客该校“爱国讲堂”,讲授“长征诗词与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与党的领导”等内容,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本月20日,华东理工大学还以“新时期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为主题,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风采比赛,10位主讲教师同场竞技,共同提升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

怎样提高学生参与度? 网络文化创意产品来助力

青年学生是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把“长征精神”融入网络平台。

即将于本月21日上线的网络文化创意产品——“网上学党史·重走长征路”,是该校自主研发的,以趣味性、互动性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在观看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体悟式理解。

华东理工大学的党、团支部和班级,相约以微信群、QQ群等为载体,召开“传承发扬长征精神”主题网络班会。学校官方微信订阅号、小花梨、华理研究生等微信公众号分期分批推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法作品展”等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内容,吸引学生的参与。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还把“长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多感官激发师生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情。该校参与或主办了“长征与遵义会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伟大的征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长征系列优秀书籍读书会”等活动,全方位展示长征胜利的成果;举办了长征影片鉴赏、“回忆长征岁月,丈量祖国河山”寻访红色地名、“十米长卷,万里长征”百班千人共绘长征组图、“参观纪念馆,吃忆苦饭”等活动,为师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搭建了丰富的平台。

原文来源: 新华网  |  发表时间:2016-10-21  |  作者:新华网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net.com/2016-10/21/c_135770974.htm


解放日报》:用双脚和画笔丈量二万五千里

申城大学生“重走长征路”,零距离感悟几代人的“长征

前晚,“走向胜利”上海音乐学院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民族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草坪举行。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以一曲《红色征途》拉开演出序幕。

在长征中‘彝海结盟’影响下,我的家乡成功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昨晚,来自四川彝良的大学生杨孟平面对各院系师生,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像杨孟平这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地的学子,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成了长征精神的天然体验者和传扬者。

80年后,沪上大中小学校园,如何上好长征这一课?请朋辈教育、入思政课堂、让师生同台、引传统文化……申城师生通过各种创新形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长征路上开起流动课堂

目前,上海的大中小学围绕“重走长征路”主题,开展了约30项主题活动。多所高校大学生以社会实践、文化考察等方式,实地探访了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陕西等地;近10所中小学也以运动会、长跑、远足等方式模拟长征路,向红军长征致敬。

离别时,103岁的红军老战士李佐棚爷爷缓缓举起颤抖的右手,向我们敬了个军礼,我知道,这是一名红军老战士的自豪宣言,更是曾经的勇士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深沉期许……”从赣州返沪的列车上,上海电力学院大二学生赵倩雯在“朋友圈”里写道。

在8天时间内,小赵和小伙伴们走访5个市县,行程3400余公里,先后采访4位亲历长征的老战士,以及多位博物馆馆长、长征史研究专家、长期采访报道当地长征事迹的资深记者,零距离感悟几代人的“长征”。

学生版的长征不仅是一支“宣传队”,也是一个流动的课堂。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复旦大学等校学子,组成一支“重走长征路,万里绘征途”实践队,用双脚和画笔丈量二万五千里,以手绘本方式重现长征途中的人和景,以第一人称的质感写下“新长征日记”。队员许世煜说,用心聆听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用身体验足下的一寸又一寸征程,才知教科书上的“苦难辉煌”是何等分量。

师生同台成了最好一课

明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全校师生将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师生合唱比赛。“我和同学都是‘95后’,对于这样的经典歌曲,其实平时接触不多。”大三学生戴睿涵说,“排练一个月后,同学们从不熟悉到更加认同,不时还会哼上几句。

老少师生同台,成了最好一课,就连学校离退休的老教师们也都热情洋溢前来参赛。已退休的赵增绶老师说,为了老教师们安全,下雨天其实不用到学校排练,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准时齐刷刷出现在排练场,“这真是凝聚力工程啊”。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全市40多支大、中、小学优秀合唱团、教师合唱团都组织起来,在上海交大文治堂举行“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歌会,合唱“长征组歌”,演绎红色经典。而在今天,上海市“书法名家进校园”暨大学生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书法作品展也将如约而至,获奖大学生选手与市书协名家、从事一线书法教育的高校教授一起挥毫泼墨,创作近百幅佳作。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生泉说,以纪念长征胜利为契机,推进以红色为基调的艺术和思想教育,弥补了青少年忽视的审美短板,更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可谓事半功倍。

第02版

原文来源: 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16-10-20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www.shobserver.com/journal/2016-10-20/getArticle.htm?id=22304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华东理工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实践

青年报》:让学生成为“长征精神”宣讲主体

本报讯 强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现在,她又多了一重身份——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昨晚,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在该校奉贤校区成立,这是该校围绕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开展的多项主题活动之一。校方称,将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网络平台、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师生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研讨长征精神新时期内涵、跨时空分享长征途经地见闻等,引导学生做长征精神的学习者、参与者、体验者和传承者。

让学生自己宣讲感悟长征精神

在‘彝海结盟’的影响下,我的家乡从‘思想封建,观念腐朽,经济衰颓’的奴隶社会,迈向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素质和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来自四川彝良的杨孟平同学,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像杨孟平一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的江西瑞金、广西全州、贵州遵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白银市、陕西延安市等地的学生,伴着长征精神长大,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是长征精神的天然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今年暑假期间,华东理工大学组织多支学生实践队,赴江西于都、江西瑞金、福建古田、云南寻甸、陕西吴起等长征沿线,实地重走长征路,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据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宣讲团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家乡变化等,或在校内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宣讲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

这种身边的人讲长征的事,长征途经地的人讲真实的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谈对长征精神的感悟,语言朴实却认识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胡宝国说。

把“长征精神”融入网络平台

对高校来说,青年学生是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把“长征精神”融入网络平台。

即将于10月21日上线的网络文化创意产品——“网上学党史·重走长征路”,这是该校自主研发的一款H5互动产品,回答提问、拼长征地图……以趣味性、互动性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在观看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体悟式理解。

华东理工大学的党、团支部和班级,相约以微信群、QQ群、易班群等为载体,召开“传承发扬长征精神”主题网络班会,学生骨干主动在微博、论坛上转发和点评、点赞“长征”主题帖子和言论。学校官方微信订阅号、小花梨、华理研究生等微信公众号分期分批推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法作品展”等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内容,占领宣传舆论阵地。

在课堂方面,10月17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戎思淼老师结合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他告诉同学们, 中国为什么以长征作为运载火箭的名字,就是寓意我国的火箭事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达到胜利彼岸。

第A06版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6-10-20  |  作者: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6-10/20/content_306177.htm?di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海观察】老乡到朋辈,退休人到95 后,80 年后校园怎么上长征这一课

在长征中‘彝海结盟’影响下,我的家乡从‘思想封建,观念腐朽,经济衰颓’的旧社会,迈向了‘经济飞速进步,民众综合素质和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新社会,成功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19日晚上,来自四川彝良的大学生杨孟平面对各院系师生,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像杨孟平这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地江西瑞金、广西全州、贵州遵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白银市、陕西延安市等地的学子,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成了长征精神的天然体验者和传扬者。

80年后,沪上大中小学校园,如何上好长征这一课?申城师生请朋辈教育,入思政课堂,让师生同台,引传统文化,通过创新形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从老乡中来,到朋辈中去

19日晚,杨孟平等组成的华东理工“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在奉贤校区进行了首次培训。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宣讲团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家乡变化等,或在校内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向居民宣讲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

上音长征音乐会,彝族歌唱家杨学进教授献唱《情深谊长》。杜金泽  摄

从老乡中来,到朋辈中去。上海市大中小学围绕“重走长征路”主题,开展了约30项主题活动。多所高校大学生以社会实践、文化考察等方式,实地探访了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陕西等地;而近10所中小学,也以运动会、长跑、远足等方式模拟长征路,在此过程中向红军长征致敬。

离别时,103岁的红军老战士李佐棚爷爷缓缓举起颤抖的右手,向我们敬了个军礼,我知道,这是一名红军老战士的自豪宣言,更是曾经的勇士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深沉期许……”从赣州返沪的列车上,1997年出生的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大二学生赵倩雯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和小赵一样,今夏远赴万里长征出发地赣州开展社会实践的还有11位电院学生,作为经过层层选拔的校内大学生理论社团“时习社”骨干,他们在8天时间内走访5个市县,行程3400余公里,先后采访4位亲历长征的老战士,以及多位博物馆长、长征史研究专家、长期采访报道当地长征事迹的资深记者,零距离感悟几代人的“长征”。返校后,全校组织800人次加入这一“亲历计划”,在社团微信平台推送了80个长征主题小故事,向十月的胜利献礼。

学生版的长征也是这么一支“宣传队”,还是一个流动的思政课堂。从第一站瑞金,第二站于都,第三站小金县(懋功),第四站延安到第五站吴起镇,上海交通大学学子联合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校学子,组成一支“重走长征路,万里绘征途”实践队,用双脚和画笔丈量两万五千里,以手绘本方式重现长征途中的人和景,以第一人称的质感写下“新长征日记”。队员许世煜说,用心聆听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用身体验足下的一寸又一寸征程,才知教科书上“苦难辉煌”的字里行间是何等分量。

不论退休师者,还是 95 后学子

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的大四学生姚又珊,前不久刚刚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红色琴曲献给党”钢琴才艺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当时弹奏的曲目是《浏阳河》;这次,她又为师生合唱比赛伴奏,曲目则是《妈妈教我一首歌》和《四渡赤水出奇兵》。她说:“对每一首曲目,都会查阅背景知识,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弹琴弹的就是情感,而不能是简单的技巧。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纪念长征胜利合唱比赛。(校方供图)

21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全校师生就将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师生合唱比赛。应技大轨道交通学院大三学生戴睿涵也参加了所在学院的演唱排练。“自己的同学都是95后,对于这样的经典歌曲,其实平时接触不多,”她说,“但这次为了合唱比赛,全校师生从一个月前就开始排练,同学们从不熟悉到更加认同,时不时都会哼上几句。

老少师生同台,成了最好一课。学校离退休的老教师们也都热情洋溢前来参赛,参赛曲目是《遵义会议放光芒》。已退休的赵增绶老师说,为了老教师们安全,下雨天其实不用到学校排练,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大家总是不约而同地准时齐刷刷出现在排练场,“这真是凝聚力工程啊”。校党委书记刘宇陆介绍,这次全校24个党总支(委)、直属党支部组队参加,每个学院都有不少于本院60%的教师参赛,参加师生总人数近4000名,这本身也是一个师生融合、言传身教,并彰显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的大舞台。

事实上,这是上海市教育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歌会的分会场,在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全市40多支大、中、小学优秀合唱团、教师合唱团都组织起来,在上海交大文治堂举行“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歌会,合唱“长征组歌”,演绎红色经典。自年初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八个一”主题活动,如一展、一会、一歌、一书、一路、一影、一访、一微。20日,上海市“书法名家进校园”暨大学生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书法作品展也将如约而至,获奖大学生选手与市书协名家、从事一线书法教育的高校教授一起挥毫泼墨,创作近百幅佳作。


10月12日,上师大校园版歌剧《党的女儿》精彩演出。李立基 摄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生泉说,在当前文艺思潮活跃、文艺方式多元的环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纪念长征胜利活动为契机,推进以红色为基调的艺术和思想教育,弥补了青少年平时较忽视的审美短板,还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可谓事半功倍。

原文来源: 上海观察  |  发表时间:2016-10-20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34021&time=147692219105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东方网】华理成立学生宣讲团 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校园文化

东方网记者徐程 10 19 日报道 :强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现在,她又多了一重身份——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今天在奉贤校区正式成立,这也是华理围绕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开展的多项主题活动之一。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校领导为“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的成员颁发聘书。

华东理工大学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网络平台、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师生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研讨长征精神新时期内涵、跨时空分享长征途经地见闻等,引导学生做长征精神的学习者、参与者、体验者和传承者。

如何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让学生自己宣讲感悟

在‘彝海结盟’的影响下,我的家乡从‘思想封建,观念腐朽,经济衰颓’的奴隶社会,迈向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素质和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来自四川彝良的杨孟平同学,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像杨孟平一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的江西瑞金、广西全州、贵州遵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白银市、陕西延安市等地的学生,伴着长征精神长大,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是长征精神的天然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据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宣讲团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家乡变化等,或在校内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宣讲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这种身边的人讲长征的事,长征途经地的人讲真实的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谈对长征精神的感悟,语言朴实却认识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胡宝国说。

华东理工大学对宣讲团还进行了首次培训。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荣发教授,以“长征:壮丽的史诗,伟大的精神”为主题,对长征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并从如何查找资料、寻访故事并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宣讲等方面,对宣讲团进行了培训。

根据学校要求,每名宣讲团成员都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一次长征精神或讲述长征故事,参加班级的一次宣讲活动,参加一次团队的宣讲活动,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的宣讲活动。宣讲的范围,则覆盖校内同学、校外社区和相关合作单位、网络。此外,今年暑假期间,华东理工大学组织多支学生实践队,赴江西于都、江西瑞金、福建古田、云南寻甸、陕西吴起等长征沿线,实地重走长征路,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长征精神”体现在哪里?老师在课堂上这样教

中国为什么以长征作为运载火箭的名字,就是寓意我国的火箭事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达到胜利彼岸。”10月17日上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戎思淼老师结合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本学期,华东理工大学组织人员制作教学课件、编写备课教案、录制教学录像等,要求“长征精神”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必讲内容之一,做到第一课堂教学全覆盖。华东理工大学还邀请杨元华等知名教授学者做客“爱国讲堂”,讲授“长征诗词与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与党的领导”等内容,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10月20日,华东理工大学还将以“新时期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为主题,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风采比赛,10位主讲教师同场竞技,共同提升思想认识和教学水平。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的小组都是以长征路上的著名战役名称命名的。

怎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网络文化创意产品来助力

对高校来说,青年学生是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华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把“长征精神”融入网络平台。

将于10月21日上线的网络文化创意产品——“网上学党史?重走长征路”,就是该校自主研发的,以趣味性、互动性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在观看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体悟式理解。

华东理工大学的党、团支部和班级,相约以微信群、QQ群、易班群等为载体,召开“传承发扬长征精神”主题网络班会,学生骨干主动在微博、论坛上转发和点评、点赞“长征”主题帖子和言论。学校官方微信订阅号、小花梨、华理研究生等微信公众号分期分批推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法作品展”等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主题内容,占领宣传舆论阵地。

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还把“长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多感官激发师生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热情。如2016级新生军训时,学校新生军训团全体官兵及参训教师分十组激情唱响《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大会师》等“长征组歌”,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华东理工大学参与和主办了“长征与遵义会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伟大的征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长征系列优秀书籍读书会”等活动,全方位展示长征胜利成果;举办长征影片和视频鉴赏、“回忆长征岁月,丈量祖国河山”寻访红色地名、“十米长卷,万里长征”百班千人共绘长征组图、“参观纪念馆,吃忆苦饭”等活动,为师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搭建平台。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6-10-19  |  作者:徐程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61019/u1ai9823553_K28160.html

 

【上海热线】华东理工大学成立" 长征精神" 学生宣讲团

上海热线讯  昨晚(10月19日),作为华东理工大学围绕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开展的多项主题活动之一,华理"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正式在奉贤校区成立,活动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荣发教授以"长征:壮丽的史诗,伟大的精神"为主题,对长征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并从如何查找资料、寻访故事并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宣讲等方面,对宣讲团进行了首次培训。

图:华东理工大学成立“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

这一次,华理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网络平台、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师生讲述长征历史故事、研讨长征精神新时期内涵、跨时空分享长征途经地见闻等,引导学生做长征精神的学习者、参与者、体验者和传承者。

根据学校要求,每名宣讲团成员都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一次长征精神或讲述长征故事,参加班级的一次宣讲活动,参加一次团队的宣讲活动,参加一次社会实践的宣讲活动。宣讲的范围,则覆盖校内同学、校外社区和相关合作单位、网络。

"在'彝海结盟'的影响下,我的家乡从'思想封建,观念腐朽,经济衰颓'的奴隶社会,迈向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素质和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在现场,来自四川彝良的杨孟平同学,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据悉,像杨孟平这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的江西瑞金、广西全州、贵州遵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白银市、陕西延安市等地的学生,伴着长征精神长大,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是长征精神的天然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宣讲团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家乡变化等,或在校内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宣讲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这种身边的人讲长征的事,长征途经地的人讲真实的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谈对长征精神的感悟,语言朴实却认识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胡宝国说。

原文来源: 上海热线  |  发表时间:2016-10-20  |  作者:上海热线

原文链接: http://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6-10/20/content_8082113.htm?plg_nld=1&plg_uin=1&plg_auth=1&plg_usr=1&plg_vkey=1&plg_de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上海教育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生成“长征精神”主讲人

强薇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当接过宣讲团聘书时,她又多了另一重身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昨天(10月19日)成立,360余名华理学子即将走上讲台“大话长征”,他们不仅是“长征精神”的学习者和体验者,同时也将成为参与者和传承者。

大学生“大话长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道路,长征精神不仅仅在激励着我们而且时时刻刻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我们以历史为明镜,我们更会觉得自己的长征道路并不是不可攀越的。”强薇自小就对红军长征的故事耳濡目染,她的家乡在陕西省延安市,是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在甘肃会宁结束长征后扎根落脚的地方。

长征精神不仅大到对整个民族的鼓励,也激励着像我这样的普通学生去成长。”强薇表示将继续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带动同学和朋友了解长征故事,理解长征精神。

同样在血液中烙有“长征记忆”的信息学院本科生杨孟平也对成为宣讲团的一员兴奋不已。“我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那里是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前经过的地方,‘彝海结盟’是我们当地广为人知的佳话。”面对同学和老师,杨孟平将“彝海结盟”的经过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据了解,华东理工“长征精神”宣讲团本次征召360余位学生主讲人,其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来自江西瑞金、广西全州、贵州遵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白银市、陕西延安市等红军长征途经地。

据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宣讲团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家乡变化等,或在校内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宣讲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融入校园

面对迥异的生活环境是时代目标,如何让“长征精神”在校园里传承下去?

胡宝国将“长征精神”宣讲团的成员称为“长征精神天然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身边的人讲长征的事,长征途经地的人讲真实的事,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谈对长征精神的感悟,语言朴实却认识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据悉,这是该校围绕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开展的多项主题活动之一。除了成立学生宣讲团外,华东理工大学正积极把“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实践,融入校园文化。

在一堂“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戎思淼老师结合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中国为什么以长征作为运载火箭的名字,就是寓意我国的火箭事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达到胜利彼岸。

本学期,华东理工大学组织人员制作教学课件、编写备课教案、录制教学录像等,要求“长征精神”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必讲内容之一,做到第一课堂教学全覆盖。华东理工大学还邀请杨元华等知名教授学者做客“爱国讲堂”,讲授“长征诗词与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与党的领导”等内容,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此外,一款由学校自主研发的网络文化创意产品——“网上学党史·重走长征路”即将上线,以趣味性、互动性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在观看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体悟式理解。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6-10-20  |  作者:金寒草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10/20/2068642.html

 

【上海教育】我们一直在长征~ 那是我们的基因!

80年后,沪上大中小学校园,如何上好“长征”这一课?申城师生请朋辈教育、入思政课堂、让师生同台、引传统文化,通过创新形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从老乡中来,到朋辈中去

在长征中‘彝海结盟’影响下,我的家乡成功克服了‘一步跨千年’社会性质变化的巨大障碍……”10月19日晚,来自四川彝良的大学生杨孟平面对各院系师生,将“彝海结盟”的经过、影响以及自己从小到大感受到的长征精神娓娓道来。

▲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成员代表获颁聘书

像杨孟平这样的“长征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华东理工大学有360余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这些来自红军长征途经地的学子,身上流淌着红色血液、承继着红色基因,成了长征精神的天然体验者和传扬者。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胡宝国介绍,学校按长征路线重要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地对宣讲团进行分组,并配备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文献资料、寻访家乡人物、研讨精神内涵。宣讲团在接受一系列培训后,将向身边师生或走进社区向居民宣讲个人感悟的长征精神。

▲华东理工大学“长征精神”学生宣讲团在培训

从老乡中来,到朋辈中去。上海市大中小学围绕“重走长征路”主题,开展了约30项主题活动,向红军长征致敬。“离别时,103岁的红军老战士李佐棚爷爷缓缓举起颤抖的右手,向我们敬了个军礼,我知道,这是一名红军老战士的自豪宣言,更是曾经的勇士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深沉期许……”从赣州返沪的列车上,1997年出生的上海电力学院经管学院大二学生赵倩雯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上海电力学院学子重走长征路(穆迪 摄)

和小赵一样,今夏远赴万里长征出发地开展社会实践的还有11位电院学生,他们在8天时间内走访5个市县,行程3400余公里,先后采访4位亲历长征的老战士,以及多位博物馆长、长征史研究专家、长期采访报道当地长征事迹的资深记者,零距离感悟几代人的“长征”。返校后,全校组织800人次加入这一“亲历计划”,在社团微信平台推送了80个长征主题小故事,向十月的胜利献礼。

学生版的长征也是一支“宣传队”,还是一个流动的思政课堂:用双脚和画笔丈量两万五千里,以手绘本方式重现长征途中的人和景,以第一人称的质感写下“新长征日记”。队员许世煜说,用心聆听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用身体验足下的一寸又一寸征程,才知教科书上“苦难辉煌”的字里行间是何等分量。

不论退休师者,还是 95 后学子

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的大四学生姚又珊,前不久刚刚参加了学校举办的“红色琴曲献给党”钢琴才艺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当时弹奏的曲目是《浏阳河》;这次,她又为师生合唱比赛伴奏,曲目是《妈妈教我一首歌》和《四渡赤水出奇兵》。她说:“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弹,弹的就是情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在排练纪念长征胜利合唱比赛

10月21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全校师生就将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师生合唱比赛。老少师生同台,成了最好一课。“这真是凝聚力工程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宇陆介绍,全校24个党总支(委)、直属党支部组队参加,每个学院都有不少于本院60%的教师参赛,参加师生总人数近4000名,这是一个师生融合、言传身教,并彰显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使命的大舞台。

▲上海教育系统“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歌会(张锁庆 摄)

▲上海音乐学院长征音乐会,彝族歌唱家杨学进教授献唱《情深谊长》(杜金泽  摄)

在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全市40多支大、中、小学优秀合唱团、教师合唱团都组织起来,在上海交大文治堂举行“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歌会,合唱“长征组歌”,演绎红色经典。自年初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八个一”主题活动,如一展、一会、一歌、一书、一路、一影、一访、一微。

▲上海市大学生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书法作品展(李立基 摄)

10月20日,上海市“书法名家进校园”暨大学生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书法作品展如约而至,获奖大学生选手与市书协名家、从事一线书法教育的高校教授一起挥毫泼墨,创作近百幅佳作。

▲上海师范大学校园版歌剧《党的女儿》引发强烈反响(李立基 摄)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生泉说,在当前文艺思潮活跃、文艺方式多元的环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纪念长征胜利活动为契机,推进以红色为基调的艺术和思想教育,弥补了青少年平时较忽视的审美短板,还丰富了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可谓事半功倍。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   解放日报等  |  发表时间:2016-10-20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xMDcwOQ==&mid=2651444782&idx=1&sn=b394b282de5183ea6ac4342b1f1ea54c&chksm=bd447b948a33f2

 

  【 东方广播电台 华东理工大学“四个融入”促进学生传承弘扬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