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华理获上海科技奖励大会多个奖项

24.03.2017  22:08

3月22日,2016年度上海科技奖励大会召开,我校共有11项成果(人)获得表彰。其中,由我校作为牵头单位的项目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我校教师参与的项目获一等奖1项,刘海峰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我校合作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俄)获国际科技合作奖。此外,我校优秀校友谢应波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文汇报》《中国化工报》,以及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科技网、科学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文汇报》:科创路上,千里马竞相奔腾

    刘海峰   年轻人要深刻理解国家的需求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国家能源煤气化技术研发中心主任

感言:年轻人追逐梦想,既需要他们自己信奉汗水哲学,也需要更多空间,让他们潜心研究。

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总是会有难以预料的惊喜和坎坷。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问题,通过科学发展引领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我认为让年轻人深刻理解国家的需求非常重要。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指挥棒使得年轻人远离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盲目地跟踪研究,极大地浪费了年轻人的才华。我的导师于遵宏先生所有的科研工作几乎都是结合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开展的,这对我们影响终身。

现在的科创中心建设中,科研成果转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成果转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策带来的经济驱动;学校和科研院所考核带来的压力驱动;但,科研成果转化应该尽快进入兴趣驱动。


谢应波   做中国科学服务行业的变革者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感言:做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为科学家和质控人员提供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

科学家们做实验也会需要一套完善、专业的服务体系,瓶瓶罐罐或试剂试纸配置不齐全、不合理,非但实验结果不理想,更可能拖延科研进度。我们收集科学家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成功开发出3000多种独有高端试剂,创建了6个自主品牌,并申请了40多项发明专利,部分自主产品还以黄金50倍的价格出口到欧美。如今存放在“泰坦科技”仓库中的30万种化学试剂中,约60%属于自主品牌。泰坦自主研发试剂质量与国外顶尖产品相当,价格却是别人的1/3,仅提供试剂一项就为我国节省下科研经费10亿元。

未来10年,我们还会一直坚守在科学服务行业,为科学家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服务,让科学家更专心、专注地工作。

文汇报》第7版

原文来源: 文汇报  |  发表时间:2017-03-23  |  作者:文汇报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3/23/content_537162.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科学技术奖揭晓 华东理工再揽 11 项大奖

本网讯 (记者 金寒草 通讯员 应佚伦 李强 张婷 卞慧 石翎) 昨天(3月22日),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举行,2016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揭晓。继去年独揽包括技术发明特等奖在内的12个奖项,今年华东理工大学再揽11项大奖,其中包括4个一等奖,1个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和1个国际科技合作奖。

获得奖项覆盖三大类别

据悉,在所获奖项中,由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另该校教师参与的项目获一等奖1项,奖项覆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类别。

在大会上,由龙亿涛教授领衔的项目“功能化界面电荷传输过程中的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及其应用”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经过10年钻研,龙亿涛研究团队发展了高时空分辨的“电化学—纳米光谱”单纳米粒子动态界面传感新方法,提出纳米孔道电化学限域效应,建立纳米孔道单分子界面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多尺度界面单分子动态结构研究。这项研究将应用于构建超灵敏光电生物传感器,以及提高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等方面。

判别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环境与健康风险管控同样如此。由华东理工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完成的 “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特征识别、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项目有效地做到了识别“”因,对“”下药,为环境与人体健康支起一张绿色“防护网”。该项目已指导开展了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健康调查工作,并在此次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

凡是有机械摩擦的地方,都离不开润滑油。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米普科教授研发的“超高粘度指数PAO润滑油”既能保证低温条件下的流动性,也能保证高温下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发动机在极端温度下的正常运转。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由烯烃聚合而成的润滑油基础油还很“绿色”,在米普科团队开发的载体修饰调控催化剂活性种结构技术下,不但可以提高齐聚转化率,而且可以节约用水和反复使用。该项发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样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还有华东理工大学与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苯乙烯生产过程节能降耗运行优化技术”项目。据悉,应用该项目成果开发的催化剂多次出口海外,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乙苯脱氢制苯乙烯节能新工艺在已多家公司应用生产,比常规工艺节能23%以上。

七旬俄国教授获国际合作奖

在此次奖励大会上,上海市共有10人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教授刘海峰名列其中。该校校友、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应波同样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交流发言。

去年,由刘海峰教授领衔的“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关键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该项目解决了高灰熔点、高灰分劣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难题,因此获得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特等奖自设立以来时有空缺,这也是上海市自2012年设立特等奖以来,颁发的首个技术发明特等奖。

此外,与华东理工大学有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籍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奖。

作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创建者与应用引领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伊万诺夫教授虽已年过70岁,却仍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他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牟伯中建立了联系。2002年,双方签署合作研究协议,开启了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合作。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伊万诺夫教授非常热爱中国,在技术上没有一点保留。”牟伯中教授感慨,俄罗斯教授每次来,做完报告,指导完学生,就是奔油田采样;当华东理工大学要建设油藏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时,他热情地派人来帮忙。

在牟伯中教授的邮箱里,有两封来自伊万诺夫教授的邮件。一封是婉拒获奖的,他说,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属于全体科学家、合作企业和油田工人,不能由自己独享。而另一封则是介绍整个合作历程,感谢为此付出过的所有人,这个国际科技合作奖是属于俄罗斯和整个团队。同时,他在信中还表达了对中俄年轻一代科学家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更大成绩的期盼。

原文来源: 上海教育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3-23  |  作者:金寒草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7/03/23/2077804.html

 

【中国科技网】让先进技术助力化工智造

――记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苯乙烯生产过程节能降耗运行优化技术

通讯员 卞慧 中国科技网记者 王春

看到汽车轮胎、窗户上的密封条、各种塑料盒子,你能想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苯乙烯吗?

在3月22日召开的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华东理工大学与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苯乙烯生产过程节能降耗运行优化技术”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应用该项目成果开发的催化剂多次出口海外,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乙苯脱氢制苯乙烯节能新工艺在多家公司应用,比常规工艺节能23%以上。

那么,这个项目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带来生产新突破

项目组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要优化苯乙烯生产过程,改善催化剂性能是一大突破点。项目组开发的催化剂复合孔道体系构建技术,提升了催化剂的运行性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传统的催化剂活性衰减比较快,催化剂的运行周期短。项目组缪长喜教授级高工组织人员进行高效催化剂制备技术攻关,采用了新的成分后,催化剂能够持续地“自再生”,使用周期超过42个月。

项目组成员、华理信息学院副研究员叶贞成介绍说,反应物像“”一样在催化剂的孔道中流动,同时发生反应。如果孔道较小,“”进入孔道的阻力大、流速慢,孔道大些,流速自然增加。相同体积的催化剂,自然是孔道越大反应物越容易流进孔道,并与催化剂接触发生反应。催化剂复合孔道体系构建技术就是针对原有催化剂小孔不利于反应物扩散的问题,发明了新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在催化剂中形成了大孔和中孔,优化了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扩散环境。

生产苯乙烯时,反应发生前要预热原料,反应发生时会吸热。精馏塔顶气相要冷却放热。传统的工艺就是一头加热,一头散热,白白浪费了能源。项目组开发的“顺序分离恒沸热回收节能”新工艺,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换热器,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温热回收利用,使整套装置节能23%。

全流程运行优化技术”是项目组的第四大创新。这项技术像医生把脉一样,采集生产装置的各项指标,建成数学模型,分析形成最优的生产参数,指导企业实时调整。它能实时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

新方法、新成分、新工艺、新技术――这“四新”带来了苯乙烯生产装置的稳定、优化运行和节能降耗。

学科交叉形成研究新成果

建模型、搞运算,听上去应该是数学系、计算机系的老师做的事情,但给化工生产装置建模可不是仅仅懂计算机就行,还需要对化工生产过程和行业有深刻理解。

项目组建模时面临一大挑战――数据的采集和准确性的把握。

生产装置设计时针对的是特定的工况,实际使用时却并非严格按照设计。“一个一分钟只能吃半碗饭的人,让他一分钟吃一碗,肯定会消化不良。”叶贞成说,化工装置也是这样,同样的装置由于各个企业不同的使用习惯和自动化水平,也会形成不一样的“体质”。这就导致每一套装置都会有独特的数据。如果没有对化工生产过程机理的深刻认识,项目组根本没法确定哪些数据可用。

同时,苯乙烯生产涉及到的生产单元很多,各个单元间还存在耦合。如果初始数据稍微出现一点偏差,整个模型就容易“不收敛”(无法计算结果)。这就对数据采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我们的模型也不能太复杂,因为工业装置的工况不断变化,要进行实时计算,根据对象特点,对模型进行合理简化,兼顾计算精度和效率。

华理该项目的学术带头人钱锋院士上世纪90年代就研究乙烯、PTA、炼油等生产装置的控制与优化技术,对石油化工装置了然于心。正是他们深厚的化工知识背景,为本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项目组在成千上万的数据群里校核、确认,还开发了“软测量”技术(用已知数据预测未知参数),构建了高精度的苯乙烯全流程代理模型,兼顾计算精度和效率,做到了实时降低能耗。

产研合作推动产业新进步

工程类的项目必须产研合作。华理、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齐鲁石化、海南实华嘉盛化工等单位之间一直沟通顺畅。

这个项目最基础的数据也是科研人员“蹲厂子”“”出来的。“我们这个项目的数据需要跟踪一个装置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每次去工厂,我们至少待半个月。”叶贞成表示。

在钱锋院士的课题组,新人至少要到工厂“”半年。他们在厂里与操作人员共同工作,观察他们的操作习惯。比如精馏塔出问题时,研究人员要能根据企业操作人员选择的不同处理方式推断塔内发生了什么、哪种方式更合理。时间长了,研究人员都获得了操作人员那样的经验,能判断某些仪表上的数据是否准确。

舌头牙齿难免打架,合作也需要全面的沟通。有一次,项目组通过模型计算出优化运行的结果,需要据此调整某装置。但这个结果与传统的认知不同,企业的操作人员顾虑重重,不太想进行调整。研究人员没有简单处理,而是与操作人员一起,咨询原料供应商、进行理论分析,一小步一小步地推算和实施。最终,不仅装置运行稳定,而且实现了能耗降低。企业很是感激。

企业关心的是对生产的影响,我们很理解。我们都是积极沟通,寻找企业能够接受的方案。

多年的合作带来了技术的推广。目前,该项目中的系列脱氢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国内22套苯乙烯装置;乙苯制苯乙烯成套技术对23家公司实施技术许可,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苯乙烯节能新工艺在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等5套装置上使用。

近3年,该项目实现新增产值46767.69万人民币,新增利税12001.25万人民币,创汇833.59万美元,并获得美国Inoes等世界著名化工企业技术认可,对推动世界苯乙烯工业技术进步、促进我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原文来源: 中国科技网  |  发表时间:2017-03-22  |  作者:王春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cxzg80/kebaojicui/2017-03/22/content_526777.shtml

 

载体修饰催化剂减少水耗   混合癸烯实现综合利用

中国化工报》: PAO 润滑油基础油获奖

本报讯 3月22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米普科教授与中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超高黏度指数聚α-烯烃(PAO)润滑油基础油技术获得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获得应用,近3年实现新增产值近43亿元,增加税收2.7亿元,利润9.5亿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种由烯烃聚合而成的润滑油基础油,具有超高黏度指数(≧140),如同身体可以自我调节适应各种环境一样,润滑油也能通过‘自我调节’而适应温度变化,既能保证低温条件下的流动性,也能保证高温下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发动机在极端温度下的正常运转。”米普科介绍说。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军事工业的崛起,对高品质Ⅲ/Ⅳ类基础油的需求也日趋旺盛,2016年,我国润滑油市场总需求量约为750万吨。优质的润滑油具有抗磨损性、清洁性、低温流动性和高温稳定性,不但能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还能节省油耗。但要制备具有高黏度指数的PAO基础油,则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高选择制备高级α-烯烃、PAO组成设计和黏度控制、混合癸烯资源的综合利用等。

针对这些技术难题,米普科与中心研究人员联手开展了十余年的科技攻关,开发出催化剂分子设计和结构控制新方法,实现对高级α-烯烃的高选择性和高活性;通过载体修饰和过渡金属掺杂技术调节Lewis酸催化剂活性种,实现了PAO分子组成和结构可调可控。

PAO润滑油基础油技术的研发中还融入了节能环保理念。比如,在负载Lewis酸催化剂制备技术上,针对均相Lewis酸催化剂不环保、产生大量污水、无法回收重复使用的难题,米普科将Lewis酸催化剂嫁接到载体上,创新性地开发了载体修饰调控催化剂活性种结构新方法,不但提高齐聚转化率,还可节约用水,同时对生产设备的腐蚀性也较小。

以混合癸烯为原料合成高黏度指数PAO基础油是该项目另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技术。在乙烯齐聚制备1-己烯工业生产中会产生5%左右的混合癸烯,若将其直接焚烧排放会污染环境。米普科和合作伙伴通过催化剂设计与齐聚工艺的协同效应,提高了PAO性能,开发出以混合癸烯为原料制备高黏度指数、低黏度PAO基础油合成技术,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

目前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获得应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企业的认同和赞誉。一家技术应用单位负责人评价说:“固载催化剂和PAO基础油装置投产以来,生产运行稳定,技术成熟,反应过程平稳,无产品质量事故,实现了绿色化工生产和使用。”而质量跟踪和用户反馈意见也表明,该项技术制备的PAO润滑油在黏温性能上甚至优于壳牌Omala HD系列产品,显示了比进口油品更优的特性。”(张婷)

中国化工报》第二版

原文来源: 中国化工报  |  发表时间:2017-03-23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ipaper.ccin.com.cn/papers/ccin/2017-03-23/page_2B.html

 

【中国科技网】与国际领先者共舞

——记2016年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背后的故事

石翎  中国科技网记者 王春

3月22日,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好消息,与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教授荣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牟伯中一直专注于微生物采油领域的研究。据他介绍,我国大量的石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大约三分之二的资源仍然静静躺在地下,而微生物采油恰恰能够低耗高效且环保地撬动地下石油资源的采收。

作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创建者与应用引领者,伊万诺夫虽已年过70岁,仍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牟伯中与伊万诺夫建立了联系。2002年,双方最终签署合作研究协议,此后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在两国政府的共同支持下顺畅地展开了合作。

伊万诺夫非常热爱中国,在技术上没有一点保留。”牟伯中感慨道,伊万诺夫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为他颁发“为国贡献奖”。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在华理建设油藏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时,他热情地派人来帮忙。

与此同时,伊万诺夫的风格也非常务实,每次来交流,行程都排得很紧凑,做完报告,指导完学生,就奔油田采样,住学校的招待所,吃在油田。

在牟伯中的邮箱里,有好几封来自伊万诺夫的邮件。一封是婉拒获奖的。他说,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属于全体科学家、合作企业和油田工人,不能由自己独享。而另一封则是介绍整个合作历程,感谢为此付出过的所有人,并说明领奖也是代表俄罗斯和整个团队而领。他在信中同时还表达了对中俄年轻一代科学家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更大成绩的期盼。

伊万诺夫的获奖,其实只是牟伯中团队国际合作出成效的一个缩影。

迄今为止,牟伯中团队已与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相关多个机构在生物采油基础与应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且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

基于如此丰富的国际合作,牟伯中团队中研究生的课堂常常充满惊喜,不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家作报告或指导学生。而令牟伯中感到自豪的是,中外科学家已在此领域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比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Joesph Suflita 教授,不仅会就前沿问题与他的团队共同探讨,还会经常征求他的意见。

在国际合作中砥砺前行,用实力和技术在国际舞台上说话,3月16日,牟伯中参加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结题验收会后,又带回了一个好消息――我国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前列。

目前,华理已形成了我国微生物采油研究的创新团队,建成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承担了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以及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原文来源: 中国科技网  |  发表时间:2017-03-22  |  作者:王春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cxzg80/kebaojicui/2017-03/22/content_526785.shtml

 

【央广网】 上海市科技奖励一等奖:把脉环境 为健康支起绿色防护网

    央广网上海3月2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 通讯员李强)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问题也成了今年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更是成为“十三五”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为寻求解决方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10家单位,经过多年研究共同完成了 “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特征识别、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项目,并荣获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导致的人群健康问题频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疾病负担中有21%是由环境污染因素造成的,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已经正式升级成为国家战略。

    独特的环境困局

    项目主要完成人于云江和李辉介绍:“当前我国环境健康问题突出,发达国家长期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时期集中出现,致使我国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区域型的特点,其对人群健康影响过程亦十分复杂,且危害多样。

    然而,目前国内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尚缺乏能够揭示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的识别与评估技术,以及从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识别、评估到有效控制的完整技术。加上我国环境污染具有多介质、多途径和多污染物叠加的区域性特征,其导致的健康危害更加复杂多样,这也使得中国的环境健康管理不能照搬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现有的针对特定污染物和特定健康危害问题制定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为环境“”把脉开方子

    人生病要求医,环境“生病”了也要治理。于云江和李辉表示,近年来我国环境管理的目标逐步向质量改善和风险管理转变,新的环境保护法第39条明确“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而环境风险管控的核心就是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特征识别、效应评估以及健康风险控制。

    判别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环境与健康风险管控同样如此。针对“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识别与评估”这个核心问题,项目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地攻克,有效地做到了识别“”因,对“”下药,为环境与人体健康支起了绿色“防护网”。

    关键看“疗效

    目前,该项目研发的技术获得国家技发明专利21项,建立的识别与评估技术,在兰州大气污染区、松花江典型水污染区段和浙江台州电子垃圾复合污染区等典型地区被广泛应用,识别和评估了区域环境重金属、多环芳烃、氯代烃等特征污染物及其人群健康危害。

    此外,项目研究成果还应用到环保部和卫计委联合开展的“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项目,指导开展了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健康调查工作。

    “项目研究成果对于开展全国性、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状况调查具有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提供的应用证明明确表示。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03-24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322/t20170322_523671869.shtml


【央广网】与国际领先者共舞——记 2016 年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背后的故事

央广网上海3月22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 通讯员石翎)今天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好消息,与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教授荣获了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俄睦领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长期全面地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能源科技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也由中俄之间的这种友好交流与合作中受益。

成大事者胸怀天下

科学家是什么?牟伯中的解读是,利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继续探索未知领域,最终“为全人类谋福祉”。在与伊万诺夫教授合作的过程中,牟伯中对此体会尤其深刻。

牟伯中教授一直专注于微生物采油领域的研究。据他介绍,我国大量的石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大约三分之二的资源仍然静静躺在地下,而微生物采油恰恰能够低耗高效且环保地撬动地下石油资源的采收。

作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创建者与应用引领者,俄罗斯的伊万诺夫教授虽已年过70岁,却仍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牟伯中与伊万诺夫教授建立了联系。2002年,双方最终签署合作研究协议,此后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在两国政府的共同支持下,顺畅地展开了合作。

伊万诺夫教授非常热爱中国,在技术上没有一点保留。”牟伯中感慨道,伊万诺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为他颁发“为国贡献奖”,但在合作中,他始终对中国的科研人员平等友好相待。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在华理建设油藏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时,他热情地派人来帮忙。

与此同时,伊万诺夫教授的风格也非常务实,每次来交流,行程都排得很紧凑,做完报告,指导完学生,就是奔油田采样,住就住学校里的晨园招待所,吃就在油田上和大家一起。

在牟伯中老师的邮箱里,有好几封来自伊万诺夫教授的邮件。一封是婉拒获奖的,他说,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属于全体科学家、合作企业和油田工人,不能由自己独享。而另一封则是介绍整个合作历程,感谢为此付出过的所有人,并说明领奖也是代表俄罗斯和整个团队而领。他在信中同时还表达了对中俄年轻一代科学家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更大成绩的期盼。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位优秀科学家的敬业与胸怀。

国际舞台施展抱负

伊万诺夫教授的获奖,其实只是牟伯中团队国际合作出成效的一个缩影。“做科研当眼界高远,有自信、有底气,去国际舞台展示实力!”“基础研究,没有第二!”牟伯中始终这么开放而自信。

迄今为止,牟伯中团队已与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相关多个机构在生物采油基础与应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且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

基于如此丰富的国际合作,牟伯中团队中研究生的课堂与组会常常充满惊喜,不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家来此作报告或指导学生。而令牟教授感到自豪的是,中外科学家已在此领域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比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Joesph Suflita 教授,不仅会就前沿问题与他的团队共同探讨,还会经常征求他的意见:“你看做这个行不行……”。

在国际合作中砥砺前行,用实力和技术在国际舞台上说话,3月16日,牟伯中教授参加完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结题验收会后,又带回了一个好消息——我国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前列。目前,华理已形成了我国微生物采油研究的创新团队,建成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承担了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以及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据牟教授介绍,把微生物采油做足,能够将沉睡在我国地下的三分之二石油资源唤醒一半,而面对那最后的三分之一资源,要做的就是更具创新性的复杂油藏生物改造与残余油生物气化开采,通俗地说,就是把它变成天然气提取出来。但是,相关技术概念已经提出十多年,至今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科研道路漫长而纵深,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积蓄能量向前沿中的前沿发起挑战,与外国科学家一起努力攻克这个难题。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7-03-22  |  作者:吴善阳 唐奇云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322/t20170322_523671869.shtml

 

【中国新闻网】俄罗斯籍专家与上海学者合作研究微生物采油技术

中新网上海3月22日电 (石翎)从22日召开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消息,与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教授荣获了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牟伯中一直专注微生物采油领域的研究。据他介绍,中国大量的石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大约三分之二的资源仍然静静躺在地下,而微生物采油恰恰能够低耗高效且环保地撬动地下石油资源的采收。

作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创建者与应用引领者,俄罗斯的伊万诺夫教授虽已年过70岁,却仍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牟伯中与伊万诺夫教授建立了联系。2002年,双方签署合作研究协议,此后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在两国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展开合作。

伊万诺夫教授非常热爱中国,在技术上没有一点保留。”牟伯中说,伊万诺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但在合作中,他始终对中国的科研人员平等友好相待。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在华理建设油藏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时,他热情地派人来帮忙。

与此同时,伊万诺夫教授的风格也非常务实,每次来交流,行程都排得很紧凑,做完报告,指导完学生,就是奔油田采样,住就住学校里的晨园招待所,吃就在油田上和大家一起。

在牟伯中老师的邮箱里,有好几封来自伊万诺夫教授的邮件。一封是婉拒获奖的,他说,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属于全体科学家、合作企业和油田工人,不能由自己独享。而另一封则是介绍整个合作历程,感谢为此付出过的所有人,并说明领奖也是代表俄罗斯和整个团队而领。他在信中同时还表达了对中俄年轻一代科学家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更大成绩的期盼。

伊万诺夫教授的获奖,其实只是牟伯中团队国际合作出成效的一个缩影。

迄今为止,牟伯中团队已与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相关多个机构在生物采油基础与应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且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

基于如此丰富的国际合作,牟伯中团队中研究生的课堂与组会不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家来此作报告或指导学生。而令牟教授感到自豪的是,中外科学家已在此领域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

3月16日,牟伯中教授参加完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结题验收会后,又带回了一个好消息——中国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前列。

目前,华理已形成了中国微生物采油研究的创新团队,建成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承担了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以及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据介绍,把微生物采油做足,能够将沉睡在中国地下的三分之二石油资源唤醒一半,而面对那最后的三分之一资源,要做的就是更具创新性的复杂油藏生物改造与残余油生物气化开采,通俗地说,就是把它变成天然气提取出来。但是,相关技术概念已经提出十多年,至今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我和我的团队正在积蓄能量向前沿中的前沿发起挑战,与外国科学家一起努力攻克这个难题”,牟伯中说。(完)

原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3-22  |  作者:石翎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3-22/8180772.shtml

 

【科学网】上海市 265 项(人)创新成果获科学技术奖

3月22日下午,201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一批优秀的创新成果和科技人员获得嘉奖。

据悉,本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颁发265项(人),其中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22项、技术发明奖30项、科技进步奖107项,国际科技合作奖2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是上海在同一年度首次评选出两项特等奖,这充分表明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持续增强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重大成果体现上海实力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两条技术路径之一,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这一装置的核心——激光钕玻璃的连续熔炼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难度最高的光功能玻璃制备技术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女科学家胡丽丽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具备独立研发大型激光装置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

北斗已上天,应用须落地;科技要先行,产业来支撑。上海交通大学郁文贤教授主持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依托,在核心算法、基础产品和特色应用3个技术层面取得重要突破,直接催生和持续带动西虹桥北斗产业园的快速崛起。目前,北斗应用系统在智能公交、精准农业、海洋渔业等6个行业已有广泛应用,新增直接产值16.4亿元,带动间接产值约40亿元,有力支撑了上海导航产业连续3年以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也代表着城市的科学研究核心竞争力。DNA去甲基化如何发生是长期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学术界对哺乳动物中是否发生去甲基化一直争论不休。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徐国良团队的“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理及生物学意义”项目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研究小组首次从生化水平上勾画出一条DNA的主动去甲基化途径,《Science》期刊专评:“徐等的发现解开了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关于DNA去甲基化的奥秘。”研究工作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 Stem Cell》等重要期刊。

科研关注百姓衣食住行

科技惠民是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姜虹团队探索了头颈颌面部手术围术期气道管理新方法,建立了复杂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管理新策略,深入研究了麻醉药物对脏器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提出了脏器保护新思路。

世界各国对国家核心要害区域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越来越重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蔡海文团队和上海波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赵浩博士团队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成立物联网光纤传感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成功实现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工程应用突破的创新结合,最终建立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安防完整技术体系,并在国家重点要害区域获得重要应用。

我国河蟹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饲料投饲随意多变, 导致池塘水质恶化,故河蟹品质普遍下降。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项目组阐明了饲料营养调控与高品质养殖的理论关系,补充和完善了河蟹各个养殖阶段的营养需求图谱,全面构建了基于全程饲料下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体系。该团队的“基于全程配合饲料和营养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技术发明一等奖。

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量大面广,广泛应用于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护等重要领域。东华大学靳向煜领衔的团队突破了功能性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关键制备技术。该材料制成的手术防护服能够拒血液、拒酒精、拒油以及抗静电,可以有效阻断各种污染物的侵扰,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高端产品的性能,扩大了产品应用和国内外市场规模。

勇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核电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之一。核电蒸汽发生器用690合金U形传热管是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中关键核心材料,其技术要求高,工艺流程长,制造难度大。此前国内需求全部依赖进口。宝钢特钢有限公司张立红团队立足自主开发,深入研究关键工艺控制技术,取得多项成果,保障了国产材料的供应。

作为国际研究热点,上海海事大学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顾伟教授团队研发的“电力推进船舶动力控制、电站控制与航向控制技术及应用”技术,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填补了国内多项智能化控制技术空白,对于全面突破电力推进自主研发核心设备在高技术船舶的应用,提升国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促进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

深海油气开采系统核心装备及技术长期被美国独家掌握,并且对我国实行技术与产品的双重封锁。面对南海、东海国家主权争端和油气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油气开采系统核心装备迫在眉睫。美钻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功突破了1500米超深水高温高压密封、高精度自动对接、海底系统集成及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了深海油气开采系统的核心装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工程应用。

同时,与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教授荣获了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作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创建者与应用引领者,俄罗斯的伊万诺夫教授虽已年过70岁,却仍在此领域不断探索。

伊万诺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为他颁发“为国贡献奖”。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上海科学技术奖一直以来关注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师咏勇、童小华、张伟、樊春海、刘海峰、谢应波、张建华、谈剑峰、李福刚、许式伟等10位专家获得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原文来源: 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17-03-22  |  作者:黄辛 朱泰来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71410.shtm?winzo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