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床位纳入养老床位建设 2015年完成12.5万张

17.10.2014  10:31

  ■本报记者 谈燕

  上海“医养结合”有了实质化支撑,护理床位明确纳入养老床位建设。到2015年,本市将完成12.5万张养老床位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将达到100个。昨晚,副市长时光辉走进《新闻夜线·对话市长》访谈节目,就上海应对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回应市民关切。

  截至去年底,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达387.6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7.1%。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如何应对深度老龄化趋势?时光辉表示,上海的老龄化问题,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长期性战略问题。根据人口预测,现在还不是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时间段,老龄化程度还在发展中。必须立足长远,在规划、政策、机制等各个方面进一步理顺,应对老龄化高峰。

  时光辉提到,在制定上海到2020年的相关养老规划时,特别强调“医养”结合,养老的重要支撑是医疗护理。此次制定专项养老规划,改变了过去民政部门做养老规划、医疗卫生部门做医疗规划的方式,将两个规划整合在一起,把护理床位纳入养老床位建设,明确比例;同时,对于社区实现“医养结合”提出相关要求,并明确了市、区的责任。他表示,“医养结合”是养老的关键问题,第一要解决“有和能”的问题,即机构里有没有相应的护理、医疗治理及设施;第二是要解决“方便和支付”问题。因此,要统一规划、统一需求评估标准,“以前是民政、卫计、医保分别有一套评估体系,老年人要获得不同服务,必须到不同的部门进行不同的评估。形成统一的评估体系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医保相关费用支出都可参照这一标准,更加体现以老年人为本。

  随着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不断提升,对专业服务和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加强,专业队伍如何建起来、留得住?

  时光辉表示,目前的养老机构,1个工作人员平均服务5个老年人,社区则为1:4。今后要在总量上予以保证与匹配。同时,对养老队伍的职业发展要进行规划设计,薪酬待遇要给予保障,“使大家觉得,从事这个工作是有前途的,可以维持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未来也是有保障的。只有这样,养老事业才不是‘空中楼阁’。

  养老事业不光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时光辉表示,目前,本市已对养老事业发展的支撑环境进行了政策梳理,如在规划和用地上,从事养老者优先;在建设上有一定补贴;在公用事业费如水电煤、通讯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同时在运营中有一定奖补,“我们更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定位而不越位,鼓励社会力量进一步发挥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从老年人和家庭来说,也可以自主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