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座谈会侧记:讴歌不朽抗战精神

16.08.2015  07:31

原标题: 缅怀先辈讴歌不朽抗战精神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委党史研究室等主办,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单位策划承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抗日战争文物图片展暨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座谈会”昨天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座谈会上,27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共著名抗日将领后人重回党的诞生地,共同缅怀先辈的战场,讴歌不朽的抗战精神。

   共产党军队与老百姓是血肉和骨肉关系

  陈赓大将之子、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员陈知建说,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中流砥柱”,名副其实。早在全面抗战还没有开始时,“九一八”事变之际,中国共产党就首先提出了北上抗日,并且从思想、理论、军事等各个方面做好了准备。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十多年的磨练,经过了长征,到了抗日战争时已到了成熟期。中央提出了正确的大政方针,如国共合作,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抗日战争期间,陈赓率领八路军三八六旅坚持敌后作战,以灵活的游击战连挫日寇。日军恼羞成怒,竟在装甲车上写着“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谈到最后抗战胜利的原因,陈知建认为最主要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很多战士来自老百姓,为了共同抗战很多时候都有老百姓帮助运输粮食,共产党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不仅仅是鱼水关系,而是血肉关系、骨肉关系。

   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击日军中发展壮大

  “历史是生生不息永恒的感召,未来是千秋光影万里风涛。告别那个光荣绵延的百年岁月,迎接正义和平永远向前胜利高潮!”陈毅元帅长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看了图片展后感慨万千,他说,在上海这个有着深厚革命传统、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我代表新四军铁血男儿的后人,参加这个聚会。新四军和八路军一样,在华中地区进行了抗日的伟大斗争,新四军“报效国家、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奋斗牺牲”的铁军精神,得到了发扬。

  陈昊苏经常被人询问:新四军为什么能够壮大?成立时仅1万人,到抗战胜利时发展到30万人。就是因为打击日本侵略军才壮大的。“我们原来是打游击战,后来到抗战后期,就能打运动战、大规模的战役。我们的先辈面对历史的考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奋不顾身投入浴血奋战,赢得了他们的也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光荣。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容置疑

  “70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0年后的今天,我们几十位革命后人重返党的诞生地,共同缅怀先辈,讴歌伟大的抗战精神,很受教育,很受鼓舞,很有意义。”习仲勋同志之子习远平说,“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容置疑。

  习远平在发言中回顾了父亲习仲勋主政陕甘宁边区的关中和绥德、为延安把守南北大门的往事。当年,习仲勋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以抗日大局为重,努力与友军和国统区各阶层人士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又加强党的领导,紧密依靠群众,与破坏抗战、制造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关中地区是许多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的重要通道,习仲勋对前往延安的进步青年十分关照,给予各种便利。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父亲还十分注重教育,为陕北公学、鲁迅师范学校解决了很多困难,他还兼任关中第二师范校长两年多,在山村群众的土窑洞里、旷野、林间坚持教育、上课。”他在领导大生产运动时,还亲自动手纺线。1942年,毛泽东亲笔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远平还回忆了母亲齐心的革命经历。“1939年,母亲15岁时进入抗大一分校学习,入学不久,她也背起一支步枪参加了艰苦的反扫荡战斗,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被选派到抗大总校学习和工作。

  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光、朱德元帅的外孙刘建、罗瑞卿之子罗箭、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袁国平烈士之子袁振威、叶剑英元帅之女叶向真、徐海东大将之女徐文惠等著名抗日将领后人先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