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应天雷课题组发现m336抗体中和MERS病毒新机制

26.09.2015  11:37

MERS病毒,又被称为“类SARS病毒”,是目前感染人类致死率最高的冠状病毒。我校基础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应天雷课题组与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周同庆课题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阐明了对MERS病毒具有超强杀伤力的候选药物“m336抗体”的工作机制,并证实了抗体的基因重排对杀伤MERS病毒有重大影响,为研发更高效、更安全的抗体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该成果于近日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据介绍,应天雷和周同庆课题组通过分析m336抗体和MERS病毒蛋白结合后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结果发现m336抗体采用了一种与病毒天然受体(DPP4)极相似的方式与MERS病毒紧密结合。该抗体在与MERS病毒结合时,其结合面与病毒天然受体(DPP4)的重叠面积高达90%以上。这一发现解释了m336抗体为什么具有超强杀伤力。

此外,应天雷等人还发现,作为一种天然的“胚系”抗体,m336抗体几乎没有经过任何体细胞突变即具有与MERS病毒表面糖蛋白的超高亲和力。这打破了此前人们对“体细胞高频突变是抗体具有高亲和力的前提条件”的认识。为探究原因,研究人员分析了69个健康人抗体组基因的深度测序结果后发现,一些人的抗体可使用与m336抗体完全相同的VDJ基因进行基因重排,但重排时随机引入的“连接氨基酸”互不相同,其与病毒的亲和力也相去千里。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人员确认了独特的连接氨基酸对抗体和病毒的结合至关重要。

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姜世勃教授介绍,上述新机制说明,胚系抗体不需要过多的体细胞高频突变也可获得高杀伤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胚系抗体通常都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成药性,因而,据此研发出的抗体更容易大大提高对MERS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