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降速中优化 转型中崛起上海制造后劲初显

12.05.2015  10:39

  原标题:投资降速中优化,产业转型中崛起上海制造后劲初显

  和全国情况一样,今年一季度,上海工业领域的增速放缓,成为影响GDP速度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等因素导致上海制造在短期内面临较大困难。但是,一批转型早、起步早的产业已在“转型阵痛”中成长起来,上海制造的后劲开始显现。

   投资变化中的新风向

  今年一季度,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下降最为明显。对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面对经济下行、土地资源紧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三重压力,工业投资总量继续下降已是“常态”,这也使得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然而工业投资下降,并不意味着上海制造“止步不前”,工业投资在减速中悄悄发生着“方向变化”,新的投资正在为未来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在全市不少区域工业投资遇冷之际,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特色的上海自贸区,却在一季度迎来工业投资的高峰。来自浦东新区发改委的调研报告显示,一季度,上海自贸区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8%,分行业看,工业投资17亿元,增长9.7%,占浦东新区工业投资的40.9%,高于浦东新区工业投资增幅29.9个百分点。其中,以中芯国际和罗氏制药为代表的工业设备购置投资14亿元,增长36.7%。

  自贸区工业投资逆势强劲增长,证明世界领先的制造企业在上海仍有扩大投资的强烈需求。随着自贸区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上海对标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完善营商环境,使得工业领域新的投资需求不断释放。

  与此同时,上海汽车工业也正在进行着大规模升级改造,全新高端车工厂在加紧建造。汽车,是上海工业第一支柱,而在上海汽车产业瞄准转型升级进行固定投资的同时,新的投资领域正以更快速度增长。今年,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联合出资10亿元成立国内首个“互联网汽车基金”,这笔资金将用于组建双方的合资公司,全力进行互联网汽车研发,首款互联网汽车将于2016年上市。10亿元的投资,可以新建一个最为现代化的车身车间,产出将会立竿见影。

  而投入谁也没有见过的“互联网汽车”,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但这是汽车产业拥抱互联网技术浪潮中,上海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投资后劲还来自上海承担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今年,中国商飞ARJ21新支线飞机正在进行交付投运前的航线模拟演练。除了民航市场,最近在沪举行的公务机展上,ARJ21吸引不少海内外客商的关注。第一批ARJ21飞机在位于大场的上海飞机制造厂制造,而位于浦东的中国商飞新基地将成为未来的主力军,到2020年,该基地规划形成150架C919、50架ARJ21的年批产能力,持续的投资将为上海制造持续地提升能级。

   转型中崛起的生产性服务业

  伴随土地商务成本的不断提升,上海主动淘汰落后产能,2015年预计调整项目1000项。

  转型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更加优化。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然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一季度,本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完成营业收入4556亿元,增长17%,在全市GDP中的比重接近40%。在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领域,上海继续“加速跑”。比如,一季度,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领域的“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营收5.6亿元,涨幅达48%;“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营收7亿元,增幅25%。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目标的战略选择。在全市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逆势上扬,对产业链的投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营收总额年均增长保持在18%左右,实现了“两个快于”,即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同时,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共生互动”逐渐“合二为一”。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价值链的延伸、渗透和重组;科技研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加快崛起为主流业态;经济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撑并带动上海的制造业更好发展。

  专家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将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调整,这一调整过程中的核心因素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仅是拉动需求的因素,也是提升整体制造业和第二产业效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