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信贷寡而不均 期扶贫细而精准 【暑期社会实践】管理学院“贫·均”实践团队赴辽宁开展精准扶贫调研

26.08.2016  17:19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扶贫攻坚的工作正如《论语·季氏》的这句话一样,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精准扶贫”思想的号召,结合大学生助力脱贫攻坚暑期专项活动,管理学院6名本科生、2名研究生及姚秀雯、仲伟冰和刘婷三位指导老师组成“贫·均”实践团队,来到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开展“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小额信贷应用研究——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为例”的调研。
      经过前期的内容设计、资料筹备、深入调查及项目对接,结合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农户贫困状况针对小额信贷的应用情况,实践队伍于8月15日启程,实地走访了县乡镇扶贫办和村委会,并前往农户家中了解信贷情况,为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

调研现场

 


      对话扶贫办:政府精准帮扶明定位
      为进一步了解小额信贷运作模式, “贫·均”团队先后来到朝阳市建平县人民政府、沙海镇人民政府、三家蒙古族乡政府,对扶贫办及金融办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在五家村与小平房村,与村委会书记进行密切交流。当前小额贷款作为扶贫资金的重要项目,已经得到政府有关方面的重视。多元化资金渠道、多方位技术支持以及多思路降低成本的“三多”帮扶政策,一方面为小额信贷的扶贫精准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高效便捷服务也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贷款收益的最大化。

赴村委进行访谈


      走访乡镇家:农户精准识别辨分类
      基层群众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贫·均”团队前往沙海镇、三家乡、小平房村的农户家中,发放调研问卷300份。问卷结果显示,大多农户不愿意选择小额信贷的方式来获取扶贫资金,实现脱贫致富。在进行多方交流之后,实践团队认为“丧失劳动力,还款能力低”、“种自家田地,致富能力低”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借贷觉悟低”这“三低”因素对于小额信贷扶贫效益的提高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关键在于实现对农户分类的精准化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情况,对症下药,进行一对一精准扶贫。

走访农户


      访谈农信社:机构精准管理专一化
      在与沙海镇、三家乡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负责人的谈话中,专款专用的理念尤为突出。以专项扶贫资金作为补充,专项信贷专人管理专一投资是负责人反复强调的问题。农信社在精准扶贫资金的投入和应用上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这也为小额信贷的精准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座谈交流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谋科学发展,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接触农户,对话政府,访问农信社,实践团队从各个渠道了解小额信贷基本情况,思考其精准化应用模式,以青春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后期实践团队还参观了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辽沈战役纪念馆,在追寻历史文化过程中,感知爱国主义教育,探究以文化之源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脱贫攻坚。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供稿:管理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