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民"一条街"两次搭起:"存量"不应成为违建"避风港"

31.10.2015  09:18

  原标题:扰民小吃“一条街”两度拆除两次搭起“存量”不应成为违法建筑“避风港

红色箭头处即为盘踞已久的违法建筑马松摄

  一处存在了二十年左右的违法建筑,并形成了无证小吃“一条街”,既有食品安全隐患,又对周边市容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多年来,居民反复投诉,管理部门虽多次整治,甚至派人昼夜蹲守,却始终未能根治这一顽疾。究其原因,竟然是“存量违法建筑”的名号,成了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民们纳闷,管理部门与其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消极看守,疲于应付百姓投诉,倒不如积极作为,将这处违法建筑一举拆除,岂不事半功倍。

   违法建筑俨然成了小吃“一条街

  市民反映,普陀区真南路555号门前有一排狭长形的违法建筑,开出10余个餐饮铺面,俨然成了小吃“一条街”。此地毗邻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和轨交11号线李子园站,客流量大、市口好,因而其集聚效应被放大——大量无证小贩蜂拥而至,给原本已脏乱不堪的环境,雪上加霜。

  10月20日,记者来到现场。但见一座数米宽、20余米长由玻璃和铁皮等材料搭建起的简易大棚,在真南路和交通路交叉口东南角的人行道上;10余间店铺与真南路临街商铺相向而设,中间留出一条狭窄的人行通道。铺面包括馄饨、卤味、炒货、奶茶、寿司、烧烤、麻辣烫等,还有一家美发店和水果卖场。

  记者逐一看过去,没有看到任何一家铺子中有张贴营业执照和从业人员卫生合格证。一名摊主倒也爽气:“我们连个门牌号码都没有,想找工商注册也不够格!

  时近正午,客流纷至沓来,摊主们纷纷开起了炉灶。一时间,油烟、污水、噪声,以及随意停放的非机动车、来往的人流,让旁观者脑子发胀。

  “每天上午10时到夜晚10时,甚至更晚,情况都如此。”一位住在临街住宅楼上的居民抱怨:“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报道过,世博会期间曾被拆除;但盛会过后,违法建筑卷土重来。2013年左右,有关部门又拆除了部分违法建筑,可不久,再度搭起。扰民情况一直没有彻底好转。

   投诉“办结”10月后仍“逍遥法外

  这处违法建筑的确被市民反复投诉举报,记者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上查询,仅2014年下半年,市民的投诉、有关部门的回复就有好几个回合——

  7月8日,市民投诉。7月22日,普陀区拆违办回复:“我办队员接到投诉,即前往投诉地点查看。该处违法建筑已搭建较长时间,区拆违办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协调推进该处违建工作,待事件成熟立即推进,后续相关工作我办将继续跟进。”7月23日,普陀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向“12345”上报:真如镇已多次上报区拆违办,投诉“已办结”。

  7月25日,又有市民举报,并称该违建于2013年冬季搭建,应尽快处置,不要使其演变成“历史遗留问题”。8月5日,普陀区拆违办提交了一份与前述回复内容一模一样的答复。8月7日,普陀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也再次上报:真如镇称情况基本属实,已报区拆违办,按有关法律程序给予拆除。并又称投诉“已办结”。

  8月24日,投诉再起。这回,普陀区拆违办在9月5日回复:经查,该处违法建筑已搭建成较长时间,根据遏制新增,逐步消化存量及“全面摸底、区分情况、分别对待、综合整治、逐步解决”的原则,区拆违办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协调……9月9日,普陀区人民政府继续以“已办结”作为对该来电的处理结论。

  拆违难,是事实。不过,一处连续遭遇投诉的违法建筑,由区县级人民政府“办结”十余月后仍“逍遥法外”,让居民倍感失望。

   历史遗留问题真的很复杂?

  10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路遇一位正在执勤的城管队员。他说他是负责维持“一条街”秩序的,“劝阻不要跨门经营,无证小贩不要非法设摊。晚上6点以后还会有人来接我的班。”这位队员介绍,他和同事从今年7月开始,“白天晚上都不间断在这里‘站岗’,要不是那‘房子’,这个路口不会这么乱。‘房子’拆了,这里就会好。

  城管队员都这么说,那为何这处违建在反复投诉、多次“办结”的情况下,还是那么难以拆除?记者与普陀区、真如镇和桃浦镇多个相关部门和单位沟通,终于了解到一些关于它谜一般的“身世”——

  上世纪90年代,嘉定的桃浦和长征两地划归普陀,相关工作留下了一个“尾巴”——真南路555号及周边几个门牌号的建筑产权,归属桃浦镇,而建筑的地理位置却在相邻的真如镇境内。

  也就在那时,桃浦镇下属的一家企业在真南路555号门前临时搭建了一处设施做零售,因此违建可以说在那时就出现了,留存至今成了历史遗留问题。期间,相关地块和企业又经历了行政区划调整、体制改革、企业转制等变迁。现在的局面是,这处违法建筑成了“飞地”:真如、桃浦两镇,谁来管都似隔靴搔痒。

  记者分别向普陀区、真如镇和桃浦镇规建或拆违部门询问:目前该违法建筑的责任主体到底是谁?其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去向何处?以及是否像市民反映的那样,曾经拆了两次,又建了两次?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很复杂。

   记者手记

   对严重扰民“存量违建”应坚决拆除

  有关部门“历史遗留问题”的回复,似乎理直气壮。但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案件督办人员看来,这其实是对政策的误读,甚至是消极对待。

  此前,本市对违法建筑已经作出了坚决遏制增量、逐步清除存量的政策规定。各级管理部门打了不少硬仗,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基层,推诿、畏难的情况依然存在。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资料库中,诸如“该处违法建筑系历史存量,根据逐步清除存量的原则,我办将进一步协调处理”的结案回复大量存在。“存量”这个名号,在一些基层似乎成了违法建筑的“避风港”。

  不过,在2014年本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等九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强化综合管理,加强执法联动,依法立即拆除在建违法建筑。集中整治一批社会矛盾突出、安全隐患大、群众反响强烈的违法建筑,逐步清除存量违法建筑。”真南路交通路的这处违法建筑,群众反复投诉,难道不属于“群众反响强烈”吗?

  管理部门与其派人蹲守,持续消耗行政资源,不如积极行动,通知整改、约谈事主、收集材料、筹备证据,直至提起诉讼,通过合法程序,将该处扰民多年的违法建筑早日拆除。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