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海在行动

26.05.2015  12:3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日前,《上海市2015-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公布,而本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平稳运行”系列新闻发布会也将“首秀”留给了“都市现代农业”。当前,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显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记者 欧阳蕾昵

为什么要“整建制”创建?

——外作表率,内练“真功

在长江经济带中,上海“龙头”的作用毋庸置疑,“一带一路”中,上海港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始发港,整建制创建要为全国作出贡献。在这种大背景下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既是一种示范,更是上海自身建设的需要。

上海有条件、有基础在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韩正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充分肯定了上海整建制创建的思路,而这一想法正是都市现代农业水到渠成的选择。

农业部自2010年起先后开展了两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工作。浦东新区、崇明县分别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几年的建设,示范区“先行先试,带头引领”作用明显。作为示范引领的“样本”,浦东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后,以发展“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农业作为建设重点,重点规划了以种源农业、服务农业、循环农业、精致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等为定位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五大基地。目前,包括浦东在内的我国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正加速注入农业领域,传统农业改造成效显著。

2014年,农业部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工作,市农委在推荐金山区作为第三批申报候补单位的基础上,对开展全市范围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研究,认为上海在浦东新区、崇明县、金山区等区县开展示范区创建的基础上,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开展整建制创建工作。

崇明、浦东、金山三个区县所占农业比重已经达到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为6个涉农区县加起来的总和,整建制创建的理念由此而生。”市委农办、市农委主任孙雷认为,整建制创建,对于推进本市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本市在动员尚未创建的6个区和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地产集团进行创建申报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市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工作。本市申报书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于2014年10月以市政府名义上报农业部。2015年1月,上海被农业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这种大背景下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既是一种示范,更关键的是上海自身的需要。”孙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于全国的示范

——科技求创新,培育新主体,实行标准化,发展“第六产

既然拿了“示范区”的牌子,总要有贡献,要做示范。一是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有作为,特别是种源农业;二是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方面;三是推进发展农业标准化;四是发展“第六产业”方面,也就是农业“接二连三”后,三大产业相加之和以及相乘得出的第“”产业。

在浦东孙桥种源农业老港示范基地,部分设施已经开始运作。最先入驻的是孙桥种子种源项目。该项目总占地300亩,拥有6万平方米的进口玻璃温室,用于花卉、蔬菜、瓜果等种苗的培育。剩余区域则是孙桥现代农业园研发部门用于蔬菜的制种。大地园艺种苗公司负责人袁文辉告诉记者,早些年与荷兰公司的合作使公司成为沪上最早培育非洲菊的企业。在这个占地138亩的种苗产业园里,采用传感技术及机器人进行花卉生产,计划今年产出3000万支花卉种球种苗。据基地负责人介绍,老港种源基地规划面积达1700亩,定位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核心领域——种源农业,通过引进和培育种子、种苗等优质种源产品进行示范和输出,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种源产业高地。如今已有4家企业落地,基地75%的土地已经利用起来。

在基地的西面,是上海杰隆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推进的转基因奶山羊项目。基地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旨在通过安全、可靠的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奶质好、产量高的转基因奶山羊,并将在这里建成集转基因山羊制作、安全评价和育种的基地。现在该项目已经引进了300头种羊,待棚舍完善后就将开始运作。示范基地的作用可以说是为浦东乃至全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样本和经验。

去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上海科学家罗利军,带着土生土长的上海节水抗旱稻在全国推广百万亩,并走向亚非贫水国家示范种植。十多年来,罗利军带领团队一步步梦想成真:找到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育成首个杂交旱稻品种,每亩节水50%以上;又能粗放生长,免耕栽培、旱种旱管,在“望天田”(等天落雨的田)里也高产,亩产超过600公斤,产量优势毫不逊色于传统水稻。“这是对水稻种植绿色思路的一次肯定。”孙雷认为,这种水稻为全国大部分中低产田带来了希望。科技引领,上海种源始终走在前面。

家庭农场”的崛起,将“谁来种地、谁来务农”问题摆上台面,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方面,上海“松江模式”无疑走在了全国前列。

松江区早在2007年就开始探索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从5万元攀升至10万余元,部分种养结合户收入可达15万余元。这意味着,在规范土地流转制度的保障下,松江大多数家庭农场主每年都有一笔相对稳定的收入,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倘若有更多技能在身,懂管理,善营销,掌握生态种田技术,或者成为机械操作能手,收入将有可能翻倍。到2020年,家庭农场的规模能够有望扩大到300—500亩。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农场建设必须做到与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进度相适应。”记者获悉,去年,松江区叶榭镇井凌桥村6个家庭农场到期了,6个家庭农场主“虚位以待”。镇政府提出的报名条件是:第一必须是当地农民,第二必须是本村的,第三必须要放弃其他活,专门搞家庭农场。没想到,就这三个限制,还有60多人符合条件前来报名,几乎是10个人来争一个农场。孙雷认为,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既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到把规模一下子做大的时机。其实,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大规模是一种自然的,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如果到2020年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解决的更好,那个时候的规模就可以适当扩大。“换句话说,只要种到250亩左右,收入就能翻一番。这就是广大农民都期盼能够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