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意无限、灵感不竭”的交叉创新集聚空间

17.01.2016  22:52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简称“ZIRC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成立暨卫星实验室挂牌仪式在闵行校区图书信息楼9楼会议室举行。校长、致远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教授,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教授,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季向东教授、副主任倪军教授及委员,卫星实验室负责人,致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及各方向项目主任等出席。仪式由徐学敏主持。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和造就出一批世界最高水平的科学家,致远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面向未来国际学术大师”的办学目标。继“致远模式”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最高奖后,致远学院继续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将在2016年倾力打造“ZIRC中心”。“ZIRC中心”将汇聚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深厚的海内外杰出学者,和一批具有创新潜能、痴迷科学研究、富有奇思妙想的本科学生,共同去探索科学未知。      

致远逐梦,砥砺前行

张杰首先致辞,他指出,致远学院从创建发展至今,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攻坚克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致远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得到国家与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赞誉,也是新时期交大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又一真实写照。他强调,2009年“上海交大理科班”项目启动和2010年致远学院正式挂牌、2014年实施“致远荣誉计划”和“ZIRC中心”的筹建,都将成为办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ZIRC中心”的成立将秉承致远“以大师孕育未来大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学校“致远荣誉计划”的实施,为全校师生搭建一个“互通、分享、交叉、创新”的研究平台,探索培养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之路。他还表示,致远学院的发展,凝聚着所有关心与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领导、专家和海内外学者的心血和希望,是“交大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致远学院能不忘初心、执着追求、继往开来,抢抓发展新机遇,书写更辉煌的交大人才培养历史新篇章。      

群贤毕至,相得益彰

徐学敏代表学院宣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他们中既有享誉世界的学术大师,也有崭露头角、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都是长期关心和支持上海交大人才培养的校内外杰出人才。美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教授将担任学术指导委员会荣誉主任,季向东教授、倪军教授分别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与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景益鹏教授等担任委员。张杰为委员颁授聘书。    

徐学敏在随后的发言中指出,“ZIRC中心”要跻身国际舞台竞争,冲击世界学术高峰,需要前瞻的发展视野和建设战略。学校迫切地需要得到专家和友人的指点和帮助。她希望“ZIRC中心”能汲取各位专家的智慧与眼光,更准确地把握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的脉搏与品位,追踪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找准“ZIRC中心”的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      

“1+x”模式,交叉创新

筹备组负责人邵志峰教授代表致远学院介绍了“ZIRC中心”的筹建方案。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交叉创新能力,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ZIRC中心”将采用“1+x”的建设模式,即建设“一个组合式实验中心”和“多个卫星实验室”。卫星实验室由学校各领域专家的科研团队组成,将为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提供导师指导、专业性的高精尖技术科研实践平台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      

徐学敏宣读了第一批卫星实验室名单,张杰为各卫星实验室负责人授牌。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卫星实验室名单      

实验室名称

负责人

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      

季向东      

光子集成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金贤敏      

单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邵志峰      

神经发育与疾病实验室      

孙 涛      

复杂网络与控制实验室      

汪小帆      

嵌入式与普适计算实验室      

过敏意      

单分子光谱和成像实验室      

任吉存      

有机合成与催化实验室      

张万斌      

仿生功能热材料实验室      

邓 涛      

电化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章俊良      

粘膜免疫调控实验室      

苏 冰      

肿瘤靶向治疗研究实验室      

任瑞宝      

巍巍交大,百廿风采,思源致远,精勤进取,跨越三个世纪的交大始终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致远人胸怀“培养一等人才”的梦想,秉承引领时代的交大精神,追逐梦想的无限激情,“ZIRC中心”的建设,必将成为交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引擎、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