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专题]扎根上海,服务全国,携手共赢促发展[图]

06.03.2015  11:20

[编者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继去年推出“基层单位党建风采巡礼”和“党员风采展示”两个专栏后,新推出“学校成就巡礼”专栏,展示学校近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

——“求实学,务实业”是交大人坚守百年的信念,真真切切地奉献,勤勤恳恳地付出,扎扎实实地创造。

——社会服务是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是不可回避的担当,同时是大学发展的机遇。

——社会服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大学实现自身价值的“试金石”。

——对口帮扶是大学承担的光荣国家任务。参与帮困扶贫是上海交大师生、医护员工心系祖国发展,回馈社会的重要形式。

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所在。一直以来,上海交大社会服务理念不断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加速完善,社会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社会服务氛围更加浓郁。几年来,上海交大与云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自治区,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和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扎根上海,服务全国”的社会服务蓝图轮廓初现。上海交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高度的责任感推进定点帮扶各项任务,定点扶贫云南省洱源县、对口支援宁夏大学、对口帮助指导大理学院学科建设等工作有序进行,“全力而为,扶智为主”的帮扶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党委的指引下,通过主动投身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并在国内率先建立地方合作专职部门,形成一套高效能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上下齐心,追求卓越”的社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几年来,上海交大社会服务远景规划和短期目标清晰明确,社会服务体制机制脉络畅通,社会服务带来的“有形价值”已经成功转化为学校和地方共同发展的“新动力”,培育形成的“无形价值”也正凝聚成上海交大创建一流的“新能源”。  

扎根上海: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

上海交大牢牢把握上海迈向世界城市的节奏和需求,致力于融入上海的进步与发展,努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成效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近几年,学校每年承接来自上海市各区县、各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数持续增长,开展挂职锻炼的干部人数、学生赴地方开展挂职锻炼人数与日俱增,师生服务地方发展的舞台不断扩大。以2013年为例,学校与市内单位科研合作项目、咨询研究类课题近500多项,合作总经费超过1.8亿元,十余名青年教师、近百名研究生到区县开展挂职锻炼,数千名志愿者深入各地开展服务。  

2014年11月,上海交大与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代表座谈并签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2014年9月,上海交大与徐汇区政府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这样一个高起点上,2014年上海交大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和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涵盖了100多个以科技合作、产学研合作、战略咨询研究、人才输送和培养项目。急剧增加的合作需求,给学校办学和师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对上海交大社会服务体系承载力和执行力的一次大考。学校将地方的合作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同时在原有合作基础上找结合点,做增量,对新开展的项目充分整合,构建新老结合,互为支撑的项目群。执行过程中,细化到每一个项目都有责任单位,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有可量化的落实目标。  

2014年12月,闵行-交大“英才基金”启动

2015年1月,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奉贤区农委签订合作协议

三个结合”将新的合作需求最终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一是将地方人才高地建设需求与学校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建设相结合,地方出资、校地共建共管的徐汇-交大英才基金和闵行-交大英才基金,用于学校和地方紧缺性、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资助等工作。二是将地方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与学校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支持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闵行、奉贤等地区推进建设数千亩的教研科研用地、推进张江校区、紫竹新兴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基地、平台建设,推动各地产业升级发展的同时,学校各类创新平台承载能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将地方文化建设、社会管理需求与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争取和落实资金支持致远游泳建设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菁菁堂维修、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项目,服务社区居民和广大师生;建设地区性、民族特色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实现了地方民族和地方文化、历史、医药等特有资源与学校高水平研究需求的紧密对接。同时,争取地方政府以优惠条件提供更加符合不同校区、不同类型人才的公租房、经济适用房,一定程度上解决青年教师安家落户的后顾之忧;引进奉贤区蔬菜直供项目等民生服务项目的落地发展,为师生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同时,不断形成的信息网络、支撑平台,为师生深入社区开展文化服务、科技志愿服务等创造更加优质的条件。  

服务全国:在对接国家战略中实现共赢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实际行动参与国家建设,是上海交大的光荣传统,也是长期以来上海交大社会服务工作重点。近几年来,上海交大与云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自治区开展战略性合作。针对各个区域发展水平程度不一、优势各异等特点,上海交大在省校合作中更加注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开展“菜单式”合作项目设计实现共赢。合作过程中,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三合一,集中双方力量建设一个领域的制高点,引领各类合作齐头并进。  

2014年12月,贵州省政府代表团一行访问上海交大,座谈深化交流合作并签约两个合作项目

2012年学校与贵州省开展合作以来,充分发挥贵州省地区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企业较多等特点,聚焦煤化工、航天工业、农业种植等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重大科研项目合作,共同开展申报成果国家863计划“新一代煤气化核心技术开发及示范”项目重点课题等;开展在交通管理、城市物流规划、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咨询课题研究等合作。受省委宣传部委托,举办了贵州省宣传部系统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培训了48位地市以上的宣传部部长。同时,积极支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配合贵州省邀请200余位上海交大校友企业家赴贵州,共同举办“沪黔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开展投资兴业活动。  

2011年,广西重点产业合作项目洽谈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与广西合作以人才工作为抓手,促进广西区产业升级、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工作。上海交大多名院士、专家受聘自治区、部分地市政府、重点企业顾问,双方互派挂职干部30多名,为广西各地市各系统培训人才、党政干部和企业家40多期,2000余人,上海交大也有100多名优秀学生赴广西就业、挂职锻炼。促进企业家校友在桂投资超过350亿元。  

各领域高端人才为西部地区汽车工业、材料、能源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各类人才频繁的往来,搭建了上海交大与地方高校、上海与西部之间互动的桥梁,省校合作的实质性推进为上海交大师生获取更多可遇不可求的实践机会和稀有研究资源。  

城市互动:共同探索 携手创新

在发展过程中,上海交大成了很多城市、城区的新名片。与广东深圳、江苏无锡、河南郑州等30多个重要城市开展专题性合作,一批创新创业平台、机构如璀璨繁星般散落于祖国各地。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共同建设一批地方研究院,探索和地方从产业规划到创新企业孵化、培育,从研究到产品的过程合作,追求大学在地方建设过程中“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功能转变,参与社会服务的人才实现从“周末工程师”到“城市建设者”的身份转变。  

2011年6月,上海交大无锡研究院揭牌

2013年5月,上海交大石门湾教授工作站成立,交大专家教授前往当地服务农业发展

几年来,学校与地方共同探索建立了上海交大无锡研究院、上海交大中原研究院等多个地方研究院,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和人才、理论实践结合的综合优势,针对地方发展需求开展联合研究、提供咨询服务、进行产业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等具体工作,真正做到了“接地气”、“见效益”。通过联合重点企业建设创新中心等形式建设一批以上海交大为主要参与单位的创新机构,如院士工作站、广西土方机械协同创新中心、滇西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工作室等,充分发挥了大学在地方转型驱动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通过创新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社会服务机构,显示了上海交大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积极有为、敢于担当的勇气,也再次彰显了交大人求真务实的风格。  

对口帮扶:勇担责任 全力而为

2013年,上海交大获得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按照上级要求,上海交大要同时推进定点帮扶云南洱源县、帮助指导大理学院药学学科建设、协助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任务,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也是新时期的新任务。  

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揭牌暨滇西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举行

校领导赴上海交通大学水专项洱海项目研究基地慰问在站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

相隔千里,如何完成任务?一个字,拼。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里,上海交大有近200位专家、志愿者自愿奔赴西南边陲小城开展服务,累计里程数量惊人,更不用说朝发夕至、风餐露宿的旅途辗转,高原反应引起的呼吸不畅和难以入眠等种种困扰。距离远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问题关键于在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知识怎么转化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动力?还是一个字,做。在做中探索,寻找切入点;在做中总结,形成特色路径。从引导当地高原农业、民族医药和环境保护等优势、特色产业着手,和当地政府、帮扶对象共同统一认识,形成种子到产品、产品到商品、商品到服务、服务到增值、增值到文化的帮扶助困“六个链条”价值体系,深入推进“五个面向”扶智工程,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科技农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五个群体的培训和能力提升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蓄积人才;建立建设校友、医疗服务、远程教育等四个社会资源参与平台,建立招商引资、对外联系的发展网络;推进滇西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大理)研究院和部分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特色学院等三个特色机构建设,做好跨越式提升和发展的知识、技术储备。  

上海交通大学-洱源县远程教学点

依靠人才和干部挂职两种抓手,夯实已有基础,引领发展方向。形成一套交大特色的帮扶制度,促进各类帮扶工作的良性发展。当前,已经形成“有特点、有针对性和有规模”的远程课堂,配合做好上海交通大学-云南洱源研究生支教团的选拔和服务工作;学校优秀党支部和党员为主体开展的“一帮一”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已经筹资10万元资助21名洱源籍贫困中小学生;在校友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筹备形成“心基金”、“行基金”,培育一批开放性高、参与性强的公益项目,吸引更多校友、青年教师、医务工作者和学生志愿者参与扶贫工作。帮助指导大理学院药学科建设、支持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筹)相关学院建设等任务要求,积极推进学生交换培养、教师互访等活动,凝聚一批专业水平高,有志于推进滇西扶贫工作的骨干科技队伍。另外,根据上级要求开展的对口支援宁夏大学工作,十年如一日开展师资水平提升的“质量工程”也是硕果累累,仍在继续。  

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在扎根上海、服务全国的战略指引下,分类开展地方合作,有效引导各方资源开展社会服务,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了多方共赢、特点鲜明的合作局面。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里,交大人将继续秉承“求实学,务实业”的信念,真真切切的奉献,勤勤恳恳的付出,扎扎实实的创造,为早日实现上海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添砖加瓦,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