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全球828所高校青年学子网上赛诗

21.10.2014  14:23

  10月10日,历时半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学子策划、发起、组织,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上海交通大学研会微博主办的“东森 ETtoday 杯”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青年学子借助新媒体咏诗、赛诗,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嘉年华”。

  短诗大赛阅读量超过6000万

  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的主题是“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主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母语文化为价值导向,面向全球在读高校学生征集原创中文短诗。自5月13日大赛正式启动以来,受到热烈欢迎。两个月来共收到来自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在内的全球828所高校的6528篇参赛作品。

  截至10月9日,在组委会尚未公布大赛最终获奖作品之前,微博话题“短诗大赛”的阅读量已经超过6000万,这意味着在短短的4个多月,大约有将近3000万独立微博用户阅读了短诗和大赛相关的微博,其中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大学生。

  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总策划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马仁义介绍,这次大赛主要呈现几个特点:一是原创诗歌传承中华文化。大赛鼓励高校大学生用原创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二是地域跨度大、辐射面广,全球高校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参与人数空前。三是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开创了诗歌比赛组织与传播的新形式,关注度和传播力非常高。四是专业评委与青年诗歌爱好者利用网络平台“零距离”心灵对话。“短诗的评选过程,像是和众多投稿者的一次心灵对话,诗歌能够从纷繁的人心中,萃取出最真的情感,最纯的灵魂”。

  大赛组委会希望通过微博这一最具传播力的新媒体平台,将短诗独有的魅力,便捷地呈现到网络用户的视野,使“”这种曲高和寡的文学形式在大学校园重新焕发活力。同时,借助校园诗歌的力量,可以使全球华语大学生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折射当下大学校园原生态梦想图谱

  “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从5月初启动,历时半年。大赛设预选、初评、复评和终评4个评选环节。初评由140名来自国内79所高校的研究生组成,他们当中文学类相关专业占比大约52%。初评选出来的118篇晋级作品,由17位媒体文化记者或编辑共同打分,得分最高的前72篇晋级终评。最终10位终评评委按百分制选出了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

  “参与诗赛的大学生朋友,不管是稚嫩质朴,还是圆熟通达,都是勇敢、真诚的,有赓续人文情怀的理想,有洞察世态人心的抱负”,诗人、《南都周刊》总编陈朝华评价,通过他们心中的文字,让诗歌精神在庸常逼仄的生活中焕发了烛照青春的光芒,在生活的真实与灵魂的孤傲之间,折射着当下大学校园原生态的认知坐标与梦想图谱。

  此次短诗大赛,在年龄上与参赛者最为接近的终评评委,人气作家、《新周刊》 副主编蒋方舟提出设问:“什么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就是心里还有诗歌的时代。年轻人都是天生的诗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诗,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张照片一样,值得长久回味。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4.10.15 第16版

原文: 全球828所高校青年学子网上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