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间地头为课堂 奉贤25所田头学校培育农业生产一线能手

03.11.2016  14:41

田头学校”是具有奉贤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地头为课堂,使农民兄弟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农业实用的知识。目前奉贤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已在全区设立21所村级田头学校,4所合作社田头学校,农业从业者与农技专家实现教学相长,培训助力拓宽致富路,培育锻就农业一线能手。

田间地头开课堂

村里有老师来教种蔬菜了!”“正好咱家的黄瓜这阵子霜霉病特别严重,那我们能去学么?”……农民培训作为对农民朋友开展的农技推广指导的一项教育活动,在奉贤开展已有十数年,2009年奉贤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创新培训特色,当年在全区范围内设立14所村级田头学校。有别于其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按照从业规模来推荐培训对象,田头学校面向区内所有农民,无论是几百亩的规模化经营者,还是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都可以到田头学校来进行学习和交流。

以往农民培训都要到镇里去上课,咱们村又比较偏远,路上三轮车都要骑半个小时,一来一回就不太愿意去了。”庄行镇新叶村的菜农老张说。田头学校授课地点不拘泥于房屋教室,田间地头就是课堂,不设立学员标准,有兴趣、有需求、带着问题来的农户都可以来听,真正做到了广开办学思路,尽力为农服务。

学什么,农民说了算

在田头学校培训,有别于在教室里的授课,在地头看到病害疑问,提出问题,老师立马进行解答,亲自示范做给大家看,有时还手把手教,让学员们在‘试验田’现场操作,活学活用,比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直观多了。”金汇镇刚退休农技人员沈保昌如是说。

在农民田头学校,学什么农民说了算。”青村镇解放村田头学校负责人老丁介绍说,在现场教学中,农民可以一边在试验田参与实践,一边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继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奉贤田头学校坚持结合区内农业产业结构特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置培训课程,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到当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再到农产品的安全监管等内容,田头学校培训都有所涉及。农民田头学校最大特点是学员“参与式”、内容“重需求”,以前培训是农业科技人员讲啥农民就听啥,而田头学校,每次开课前,都要经过“七嘴八舌”的调研活动,老师经常直接从地里摘取典型病害的枝条、茎蔓带到学员面前,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收效更明显。

现场教学检验真知

为了让田头学校的“课堂”更精彩,老师们都要为上好一堂课做足功夫,找材料、写教案、编讲义、对比用药……“虽然累点,但比起以往坐在台上培训更有效,教起来更有动力,最关键的是,田间地头的讲解,更贴近实际,互动中能够让老师更加清楚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症开方,针对性更强”。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推广研究员王玲燕说。

农民田头学校是对“自上而下”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颠覆。它摒弃了“老师”的概念,农技人员只是作为“辅导员”与农民保持平等互动关系。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是“填鸭式”地灌输,而是通过实践和讨论,培养农民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农民成为专家,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农户。

上课过程中也检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培训中心高级农艺师郭萱昊说,“学生提出有些问题是我们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郭老师在一次讲解黄瓜栽培技术过程中就曾遭遇学员的“下马威”,一名学员来上课的时候直接带来几株黄瓜藤,询问植株所带病害及防治方法,这名学员种了七八年的黄瓜,郭老师就与“学生”们蹲在田间地头进行了交流讨论,找出了不同植株标本上特征各异6种病害,郭老师针对不同病害从生产管理到各种防治进行了详细指导。“一堂课结束,才发现自己喉咙都沙哑了,但我觉得很开心,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了不少。”郭老师笑着说。

老师,这能行吗?

老师,这能行么?”这是在农民培训中被提及的频率相当高的一句话。农业不像工业,流水线操作按部就班,农业生产在对症下药之余,其实更关注效益。一亩水稻收800斤也是收,1200斤也是收,但是分蘖肥的时间点把握、用肥量的控制,则直接影响了产出的收益,而产出又直接关乎农户的经济收入。种了十几年的地,农民更关心的是你这纸上谈兵的理论咱听了能用么?别两包肥料下去,光拔节不孕穗,那就损失大了。

在田头学校培训,授课老师一般不用电脑,不用多媒体,直接下地,紧扣农时。如在水稻抽穗期到来之前,集中水稻种植户进行培训,对穗肥用量详加讲解。黄桃田间管理,老师直接带着农户进桃林,现场让农户修剪,指出不当之处,予以纠正。农户听起来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强,而且效果能够看得到,更加让人信服。

近年来,奉贤区25所“田头学校”每年培训农民达10000多人次。从田头学校里也走出了一大批的新型职业农民、种植能手、科技示范户和“土专家”。

通讯员 欧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