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与一个西北贫困地区的不了情

23.06.2015  11:11
              “有一片土地干涸而贫瘠,有一片热土充满爱心的记忆,这就是陇中大地:定西;
      在定西,听得最多的一所大学叫同济,虽然没有去过却知道她时刻牵挂着定西;
      在定西,有一面蓝色的旗帜装点着黄土地的夏季,二十年不变的是旗上的四个大字:爱洒定西!
      ……”
      这是由定西人创作、定西的孩子们深情朗诵的一首散文诗作,为同济大学与定西相知相扶20年的深厚情缘而激情抒怀。
      5月的同济大学校园,迎来了一批来自大西北的客人,他们是定西市50多名城建干部,前来参加同济大学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新型城镇化”专题培训,主题为“助力‘一带一路’战略”。这,仅是同济人主动奉献专业智慧、真情助推定西发展的众多实事中的一例。
      让一组数据说话:20年间,同济师生、校友捐助并争取社会各界为定西捐资1000多万元,建成希望小学19所、启智图书室26个,援建中小学校11所,捐助价值超过300万元的实验教学设备,设立10多项20余万元的奖学金,资助1000余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同济人的爱,跨越千山万水。关山重重,阻隔不断同济人对那片黄土地的牵念,阻挡不了同济人爱的脚步。想定西人之所想、解定西人之所困,为改变一个西北地区落后面貌而竭尽全力,20年来,同济师生始终胸怀时代使命,时刻心系那片黄土地,与定西人民共谱了一首温情而壮美的“服务西部”交响曲!
                                              大学生奔赴最贫瘠之地开展社会实践
      今年8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支由10多位大一、大二学子组成的实践团,将登上前往甘肃定西的列车,先坐20多个小时的硬座,再在盘山的土路上颠簸3个多小时,最终将抵达坐落于陇中崇山峻岭间的常河镇。
      在那里,同学们将高举“爱洒定西”的旗帜,为当地初高中学生送去三期“趣味科学夏令营”;夏令营结束后,同学们还将调研“红豆草”电商之路、书画之乡的文化产业发展等定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995年至2015年,20载春华秋实,这面“爱洒定西”的旗帜未曾褪色,依然高高飘扬在这片黄土地上!
      回望20年前的8月,一个历史性时刻。十多位同济学子在张佩英老师带领下,满身风尘,第一次踏上这片“苦瘠甲于天下”的土地。未曾想,正是这第一次的定西行,就让一所身处大上海的全国重点高校与一个西北贫困地区,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为何选择奔赴“定西”?“我们头一次开展社会暑期实践,就想找一个西部最穷最苦的地方,让这些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去那儿亲眼看看,激发起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时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的张佩英老师说,听人说被国家列入贫困地区的甘肃定西,更是苦上加苦,我们就去了。
      定西百姓生活条件之贫之苦,超乎想象。张佩英老师回忆,当地严重缺水,在那儿开展实践的20多天洗不上一次澡;农民家巴掌大的盆子,一次只能放一只脚进去,几个人洗脚要共用一盆水;农民每天吃的主食就是煮土豆,家庭年收入还不到1000元……
      正是亲眼目睹定西人民的贫困生活,同济人那份特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这里太需要我们的帮助了!
      此后,每年盛夏,一拨拨同济青年主动奔赴定西,顶酷暑、迎黄沙,本科生为中小学生授课,研究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调研,或进村入户教农民学技术,或为当地企业出谋献策。
      定西归来,这些实践团的同学们又通过报告会上的真情讲述,将自己在定西的所见所感传递给身边更多的同龄人。渐渐地,主动关心祖国西部的同学多了,他们还自发组建西部志愿者服务队,举办西部服务月,想方设法资助定西贫困孩子们……
      2001年同济两位硕士毕业生徐健、田广峰,主动选择来到定西创办马铃薯开发公司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而促使他们做出这一人生重大抉择的,正是缘于参加了1998年暑期社会实践。两人专事马铃薯的深度开发研究与销售,让当地不起眼的“土蛋蛋”华丽转身,把老百姓引上致富之路。
      随着一届届大学生实践不断结出硕果,2001年,同济大学携手定西,开启校地全面合作新征程。从此,“同济—定西”精彩的合作篇章中,有了更多鲜活、更加多彩的故事。
                                                        全方位源源不断智力驰援
      定西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最需要我们做什么?这个问号一直萦绕在同济人脑海。
      这所小学名为“上海小学”,位于定西市安西巩驿镇骅尖村,那是1997年,在张佩英老师多方奔波呼吁下,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几家企业共同捐资近30万元兴建而成。其中,有4万元是同济退休教师陈德坤教授从自己多年积攒的工资和退休金中拿出来捐赠的。随后,一座希望之桥又在山间架起,方便山区孩子们往来上学。从此,这个村子里有了学堂,有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失学的儿童又一个个重返校园。
      这是同济大学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在定西建造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此后,一笔笔温暖的爱心款源源不断汇聚定西,一座座崭新的校舍接连在陇中大地拔地而起……还有为安定区、通渭县10多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建“启智图书室”,为中小学校捐赠课桌椅、电脑、实验仪器、钢琴等教学办公设备……定西1区6县,处处都留下了同济人爱的足迹。
      “支援定西,光捐钱是不够的。要让定西摘掉‘穷’帽子,教育必须为先。我们支援定西,首先就要让那里的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张佩英老师说。
      是啊,这片干涸的大地,多么需要知识雨露、科技甘霖的滋润!
      情暖寒门子弟,同济人爱心大放送。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校园发起“每一人每一月节省一元钱”的“三个一”为定西贫困学生捐助工程,号召“每班领养一名失学儿童”,受到大学生积极响应。
      同济大学还在定西师专、安定区上海中学、上海小学等当地大中小学设立“拓学”奖学金、“邵氏”清寒、特长生奖学金,每年提供10万元资金,对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
      “山那边是什么?”“山那边还是山。”为了让定西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2004年“六一”儿童节,“同济—定西”沪甘两地千名学生在外滩手拉手,联谊结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济在向定西“输血”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培育其“造血”机制。
      2004,学校联手卢湾区教育局,将定西市的百名农村小学校长邀来上海,分至卢湾区各小学进行40天的实岗锻炼,让他们接受先进的办学理念。次年,同济大学又与普陀区教育学院联合组织了“定西市百名初中校长赴上海实岗培训”。
      在振兴当地教育的同时,还要力促当地经济发展。于是,定西百名村干部来到上海,160多名工商企业管理干部分批接踵而至,同济大学还开设经贸班,无偿为定西培训外经贸人才……
      除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同济大学更多院系、部处、附属单位也加入到爱心队列:附属同济医院专家赴定西培训医师、开展义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免费为定西进行城市建设和园林规划,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与定西市第一中学合作共建……
      大上海情暖黄土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在定西老百姓中深情传诵。张佩英教授成为第一位定西市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
      有人曾问,定西穷人这么多,你们帮得过来吗?同济人这样作答:我们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们力量能及,就应当义不容辞,主动伸出援手。
      “同济大学与定西合作的20年,也是定西发生巨变的20年。今天的定西所取得的成绩,凝聚了同济人的智慧,饱含着同济人的心血。”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
                                                  “定西精神”滋养同济青年辅导员成长
      “我们在陇中最贫困的通渭县、最偏远的常河镇中学支教3个月,希望带给这里的孩子们开眼看世界的勇力和力量,触发他们追求自身价值的信念和决心。在这些闪亮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关于理想,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自然,关于爱……
      这段文字,摘自2004年刚刚留校担任辅导员的朱云杰老师在定西的一则支教日志,他是同济大学第四批赴定西青年教师支教团的成员之一。自那年起,他连续资助该校父母双亡的初一学生成志谦,直至其高中毕业。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能磨练年轻人的意志、培育吃苦精神。定西,正是一块鲜活的教育基地、一个让年轻人锻炼成长的社会大课堂。
      2002年9月,同济大学开始启动“辅导员赴定西挂职锻炼计划”,每年将新留校担任辅导员的“80后”“90后”青年教师们分两批送往定西挂职锻炼。此后,一支支青年教师实践团队奔赴定西,为中小学生授课,开展活泼新颖的第二课堂活动,与贫困孩子帮扶结对。辅导员们还发挥各自专业所长,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调研,感受社情民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13年来,同济大学已有27批、127名专职辅导员接踵而至,在定西各县区20多个乡镇10多个中学、职校和政府部门支教或挂职。如今,在这些年轻人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定西情结”:三个月虽然短暂,但其价值不可低估,其影响将长久而深远!
      “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我们选择来到西北大山里践行我们的社会责任,通过我们切实的行动,帮助同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成为同学们身边可感、可知、可学的教材。”第十八批支教团成员方璐老师说。
      曾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多年连续带领学院大学生实践队伍赴定西,也是第三批青年教师支教团成员的董爱华老师,对此的体会尤为真切。他曾在支教日志中这样写道:“一次次赴定西,越发体会到定西人民与困境斗争的可贵精神,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尤其是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那不容推卸的责任!支教三个月,受用三十年!

      “定西的‘三苦’精神带给同济师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同济人更加艰苦奋斗、追求卓越,这是校地合作带给同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感谢定西这方水土,让同济人多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天地;在服务定西过程中,同济青年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济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学校事业得到提升。
      是的,同济人20年如一日,爱心之路绵延不断,其收获也丰硕:同济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加强烈,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信念更加坚定!
      20年,新的起点。同济大学又在主动谋划定西更加美好的未来:鼓励同济更多专家智囊为定西出谋划策,鼓励相关学科在定西建立研发基地,鼓励校友企业家到定西投资兴业,推动管理干部和学院教师到定西挂职锻炼……
      听,这一曲同济师生合力唱响的“服务西部”之歌,在广袤大地上愈唱愈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