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战火纷飞年代,交大有段骄傲历史

01.07.2015  11:55

编者按

上海是中国高等教育最早发展地区之一。一百多年来,上海高校涌现出众多为了国家强盛、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上海高校的学生运动更是成为民主革命时期重要的政治力量,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在上海高校授课、演讲,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播撒革命的火种。“爱国、民主、奉献”成为上海高校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期间,很多上海高校被迫迁移至内地,这种传统不但没有丢,反而发扬光大。  

主张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的“三不主义”民族气节和大学精神,如何支撑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在险恶环境中坚贞不屈、弦歌不辍?上海医学院组织的战地救护队,如何坚持到淞沪抗战的最后一刻?梅汝璈教授写给复旦校长的请假条,如何牵引出由上海飞往东京审判的正义之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籍此契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与新闻晨报共同开设“校史中的抗战故事”专栏,讲述上海高校师生在战火纷飞岁月里心系国运、服务牺牲的故事,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旋律继续照亮前行之路。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园,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执信西斋,坚固如铸。这既是宋庆龄在上海诸多抗战记忆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记录上海交通大学抗战贡献的珍贵历史遗产。  

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交大有着一段不为大家熟知的历史——宋庆龄在执信西斋设立“国民伤兵医院”,救治上海十九路军的伤兵。  

伤兵医疗护理无保障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闸北一带,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驻守闸北的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激于爱国义愤,奋起反抗,淞沪抗战由此打响。  

淞沪抗战的第三天,1月30日严冬,宋庆龄与老友何香凝前往上海西郊真如十九路军前线指挥部慰问,并允诺军长蔡廷锴设法为众多伤员提供有效的急救服务。2月12日,宋庆龄又亲赴战斗正酣的吴淞前线慰问守土官兵。  

宋庆龄目睹十九路军伤兵的医疗和护理无法保障,遂与何香凝、杨杏佛等积极奔走,筹划建立一个新的能给予伤兵较高水平治疗的伤兵医院,取名“国民伤兵医院”。  

为什么选址上海交大

为何选择交通大学?由于交大濒临沪西战区,且有华界与法租界毗邻之地利,方便出入往来。交大的前门开在法租界海格路(今华山路),后门则在华界虹桥路。伤兵可以从华界送进医院,医师、护士、设备器材以及各界人士捐献的慰劳品均能从租界进入医院。  

1932年2月底,上海红十字会先出面致函交大,请予酌拨校舍为伤兵医院。交大原本决定将南院小学堂及校内空闲房屋暂作院址。宋庆龄来校察看后,认为小学房屋不适合作疗养场所,她看中的是落成不久的学生宿舍——执信西斋。执信西斋落成于1930年3月,为纪念1920年在反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朱执信而命名。对此,校长黎照寰欣然应允,同时划出校内的调养室、西宿舍为男女医生看护用房。  

申报和四大公司慷慨解囊

宋庆龄对国民伤兵医院开办经费的筹集,采取的是社会劝募的方式。当时,积极响应、慷慨解囊的主要是《申报》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以及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货公司。  

掌控1930年代的《申报》与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的,是以史量才、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上海地方实力派与城市文化精英。据时人回忆,宋庆龄每次跟史量才见面,一般都由杨杏佛陪同前往。整个淞沪抗战期间,《申报》不仅大量报道十九路军奋勇抗战的英雄事迹,而且还捐献巨款,组织难民收容所,协助筹建伤兵医院。  

医务人员的配备,同样得益于宋庆龄的社会声望与人脉。经过紧张的筹备,1932年3月5日,国民伤兵医院在徐家汇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医院设施相当齐全,仅床位就有300张,可容五六百人。加之中西名医云集,伤病员得到妥善医治。  

宋庆龄亲自为伤员服务

伤兵医院建成后,宋庆龄经常去医院处理事务,慰问伤兵。十九路军伤兵大都是广东人,她就特地选购了《小桃红》、《祭鳄鱼文》等家乡粤曲唱片送去。  

有一次,宋庆龄请一位外交官夫人帮助物色一些妇女来志愿担任医院杂务工作。那位夫人大声说:“这不可能……我们的姑娘都出身高贵,她们不能去医院照顾那些粗人!”宋庆龄答道:“我懂了……你们是要让他们为你们去死,而不愿意他们和你们一起去死。”宋庆龄以身垂范,身着缁衣缁裙,外罩白色护士服,亲自为伤员服务。  

1932年3月,随着日军在浏河登陆,战事急转直下,十九路军撤离上海,国民伤兵医院于4月中旬完成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来源:《新闻晨报》 2015.07.01 第A09版 上海新闻  

原文: 战火纷飞年代,交大有段骄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