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博馆展示“我的自然百宝箱”,让公众做策展人

25.10.2016  18:12


  一个特殊的临展最近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其策展人是30余名公众,包括青少年、教师、科技工作者、亲子家庭等。他们都精心制作了“我的自然百宝箱”,与自然博物馆观众分享自己采集的自然标本和感悟。作为第二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一项活动,“我的自然百宝箱”将展出至10月29日。在昨天举行的自然保护周名人讲坛专家圆桌会议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物种项目总监卡洛斯·德鲁斯对这种展览形式十分欣赏,认为中小学老师应指导学生制作“自然笔记”,让年轻一代亲近自然、认识自然。
  据介绍,“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自7月21日启动以来,其官方网站已收到200多件作品,访问人数近7000。活动鼓励公众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收集与之相关的实物、声音片段、照片、视频片段等,并对它们进行记录,如制作标签,记录采集人、采集地、采集时间等;然后发挥想象力,拟定自己的主题并配上文字,讲述关于四季的故事。

  芮东莉一家制作的“自然百宝箱”   俞陶然 摄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自然百宝箱”。它们中,有自然保护志愿者拾落(网名)带来的“秋之味”,汇集了采自四川自然保护区的青冈、翅果、五味子、山核桃等标本;有赵天淳小朋友制作的“琥珀”作品,利用环氧树脂将拾到的海藻、竹象甲、槭树种子等凝固成艺术品;有“虫哥”郭陶然的摄影作品,让观众近距离观察秋天的盒子草、枯叶夜蛾、斐豹蛱蝶、镰萼虾脊兰,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顾村中心小学师生用环氧树脂制作的“琥珀”   俞陶然 摄
  顾村中心小学自然老师周斌带领学生制作了三个“自然百宝箱”。“叔叔你看,这是我记的自然笔记!”五年级女生孙康悦向记者做起了介绍。她采集到一颗硕大的广玉兰果实,并在自然笔记上画出其外观,并做了文字说明。剥开坚硬的外壳,这种果实透出鲜红的色彩。小孙说,红色部分其实是广玉兰的种子,呈丝线状。鸟儿会抽出这种“红丝线”飞往别处,就让广玉兰的后代在其他地方扎下了根。周斌介绍,她在学校里开设了“自然触碰工作室”,引导孩子们探寻、触碰校园内外的各种动植物,学习相关知识。“学生接触到的动植物都是上海常见物种,只是很多人平时不会留意,而通过制作自然笔记,就能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这种兴趣和习惯,也可以由家长来激发。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芮东莉与丈夫、孩子一同制作的“百宝箱”展示了一批贝类标本,配上精美的图画,十分漂亮。这些标本采自三亚海棠湾,今年春节期间,芮东莉一家在那里度假,在海滩上捡了许多贝壳。回到家后,他们把贝壳制作成标本,并指导孩子查阅《贝类图鉴》,弄清了它们各自的名称。妈妈还把它们画了下来,爸爸则用文字记下一家人采集贝壳的经过。“我们打算把这些贝壳放进家里的玻璃橱窗,和其他动植物标本组成一个家庭自然博物馆。”芮东莉说。
  卡洛斯·德鲁斯表示,无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环境,还是自然博物馆、自然保护区,都蕴含丰富的生物知识,只要老师或家长善于挖掘、传授,就能引导青少年对大自然进行探索,并萌生保护自然的意识。(作者 俞陶然) 【来源】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