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深度参与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

10.10.2014  10:35

          近日从我校有关部门获悉,我校深度参与的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模样已经渐渐清晰:全球城市区域战略中将上海置于长三角战略框架,充分发挥对接国际、辐射国内的“两个扇面”作用;手挽江浙、舞动长江龙,到2040年,迈向竞争力更强、人文特质更优、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的世界级城市。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上海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紧张;随着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上海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上一轮规划,上海提出一城九镇,“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的“1966计划”面临未曾料及的瓶颈。随着形势的发展,上轮规划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未将周边的太仓、吴江、平湖、嘉兴等江浙城市考虑进来,大城市辐射能量受到限制;早期的“1966计划”主要从促进郊区发展的角度立意,但现在宝山、嘉定、闵行、松江逐渐与中心城区相接,与当初愿景背离;再者,原规划过于考虑管理和生活服务配套,使得就业岗位密集的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致新城功能性增长速度缓慢,等等。
          “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制定2040规划时加以解决。”课题主要负责人张尚武教授告诉记者,习总书记今年5月考察上海,明确要求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所以,我们的新规划从世界(宏观)、中国(中观)和城市(微观)着手,规划上海的空间战略。
          “就规模而言,上海已经成为全球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张尚武说,上海的世界城市排名已从2000年的第30位提升至2012年的第6位,但从结构竞争力而言,上海与领先城市存在的差距还很明显,所以,在新一轮发展中,我们要将上海置于长三角的战略之中,充分发挥上海对接国际、辐射国内的“两个扇面”的作用,让跨国公司全球或区域总部更多落沪,金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更好地成为国际旅游、会展目的地,更好地成为信息、通信和交通枢纽。“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人,让上海成为精英人才的汇聚地;更加关注新技术支撑下的城市系统更新,关注气候变化和生态;关注交通系统的全球连接性和通勤的支撑。
          上海市作为巨型城市群中的“领头雁”,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引擎,须成为制造业带和创新基地,它的大都市区应该引领并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专家们把这个作用分为“域群圈区”来界定上海与长三角关系,所谓“”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省一市(江浙皖沪),“”是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23市),“”是指精密协作圈、日常通勤圈,“”是指上海大都市区。“域群圈区的关键是协作和通勤”,张尚武说,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湾(杭州湾)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沪宁和沪杭甬发展带、沿湖发展带等等都是协作和通勤的廊道,如何更好发挥传统廊道(沪宁、沪杭)的作用,发掘潜力廊道(沿海、沿江、沿湖)的能量?都需要我们从廊道升级、制造业转移以及硬件支撑上展开深入的研究。基于此,课题从宏观上仔细研究六条廊道的发展侧重点,细分人流、商务、物流,关注枢纽地区与廊道的连接,并规划出若干对接的区域发展节点。
          “对内,上海的作用是服务与引领。”张尚武说,带动与联合应成为协调上海与长三角城镇关系的主线,上海在创造更多区域共享的机会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上海应该更主动地推进100公里半径“小三角”一体化进程,这样1小时通勤圈就覆盖了上海、太仓、吴江、苏州市区、嘉善、平湖、嘉兴市区等区域。“江浙的这些城市都进入到上海的一小时通勤圈,无缝对接后的都市群结构转型、能级提升、多中心联动肯定会局面一新。”张尚武说,再往大里推演,进一步挽住跨区域的城际及高铁通道,比如增加沪渝通道、江苏沿海通道,让区域通道进浦东,增加安亭、松江两大转换节点,那将会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大都市战略规划。
          就“”而言,上海都市区如何调整布局战略?1966战略与现实的“职住分离”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人口增量主要集中在新城与中心城区间的边缘地带,这些边缘地带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地区。“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课题认为:行政单元主导的地方发展模式,是造成外围地区增长失控,生态空间保护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因此,新规划必须多管齐下,走出单纯的人地对应关系规划老路,在理想规模(2480万人)和弹性规模(3200万人)的弹性增长框架下拟定城镇化与外围的城镇化策略。按照这一策略,课题研究集中在人口规模、分布,就业分布、交通策略等问题上,深入研究边缘增长、外围增长及定向增长等交互作用与对策,最后确定城市的刚性控制边界、结构性控制边界,留出通风廊道和大尺度开敞空间。”张尚武说,根据研究,课题提出在大都市地区范围内布局4个对接和服务区域的副中心(二级城市能级);打破行政区划,分类指导新城和新市镇发展,弱化中心村层次。具体地说,四个副中心包括松江、嘉定、青浦、临港;新城包括闵行、南桥、崇明、惠南、枫泾、川沙等综合新城,宝山、金山、长兴等产业新城;而新市镇则由区县重点推进,最终形成“1+4+9+X”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