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投产应用

19.04.2017  19:02

历经十余年的艰辛,我校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海水鱼活疫苗——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近日投产应用。《科技日报》《解放日报》《Shanghai Daily》,以及中央电视台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上海观察、东方网、周到上海等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


科技日报》:打一针疫苗多宝鱼跟病害说“拜拜

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面对海水鱼类病害,养殖户惯用的手段便是使用抗生素,而且是过量、超标使用。

2006年,影响大半个中国的“多宝鱼事件”爆发,大量违禁农兽药残留被检出,让整个多宝鱼产业一蹶不振。

本报记者 何 亮 李建荣

我叫“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这个名字也许有点晦涩拗口,但我要服务的对象——多宝鱼,相信你并不陌生。它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但是“爱德华氏菌”却是这道美味的天敌,因为爱德华氏菌会引起腹水病,多宝鱼一旦感染就会成批地死掉。之前养殖户惯用的治病手段就是使用抗生素,而且是过量、超标的使用。

但是近日,随着我的正式诞生,多宝鱼滥用抗生素的历史或许将被终结。

我为拯救多宝鱼而生 海鱼防病不用再吃抗生素

据统计,病害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到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

在我的眼中,鱼和人类一样,生老病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防病治病的手段太过粗暴。就像多宝鱼在刚刚引入中国时价格高峰值一度曾达到800元一斤。随着养殖规模化、集约化、高密度,病害开始发生,养殖户通常会使用抗生素对抗病害,如果正常剂量对抗不了那么就过量、超标使用。

2006年,影响大半个中国的“多宝鱼事件”爆发,大量违禁农兽药残留被检出,让价格不菲的多宝鱼变得无人问津,整个产业一蹶不振。

被贴上“不安全”的标签,多宝鱼心中有多苦?或许只有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有切身的体会,3年间,是这个团队最早发现爱德华氏菌是钻进鱼的细胞进行生存与繁殖,发病后使用抗生素根本伤不了它分毫,为了给这条不被信任的鱼“正名”,也为了老百姓的餐桌安全,张元兴团队下决心研发疫苗。

干掉病毒我有“两手” 给鱼苗泡澡给成鱼打针

2008年,山东多宝鱼腹水病大规模爆发。主攻病原检测和分离的肖靖凡博士领命去做调研,偶然寻得一只与腹水病症状最相符的多宝鱼带回实验室,将病原分离验证出一颗高致病性毒株EIB202。

这颗毒株非常“”,看完化验结果肖靖凡兴奋不已,从临床发病到成功分离,毒株的病理未发生变化,毒力调控网络分布复杂,它就像病原群里的黑帮老大,整个团队的“恶习”都在它身上得到恰如其分的彰显。

围绕毒株的种种病理,王启要教授开启基因测序的方法,寻找毒株基因组里哪些基因与致病性有关。经过5年摸索,在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毒力调控网络,基因组全序列图谱绘制完成,两个关键致病机制T6S(六型分泌系统)和T3SS(三型分泌系统)被找到,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子刊,张元兴课题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组全序列的科研团队。

但是,如何“干掉”恶毒的致病机制呢?

疫苗分子设计和给药系统专家刘琴教授设计出两种策略。首先是根据毒力基因突变,人工将毒力基因敲掉,毒力因子因此无法聚合成型,进而研发出减毒活疫苗。其次是在大量的野生毒株中进行大规模弱毒疫苗的筛选,找到天然弱毒活疫苗。其效果是,“弱毒”或“减毒”后的病毒可以被鱼感染,但是感染后既不导致发病又会建立起免疫保护。打个比喻就像是戴着镣铐被囚禁的“坏人”,要通过好好地改造,再去打败只有他们才能抗衡的敌人。

两种不同的策略会创造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我抗病害更拿手,在多宝鱼还是鱼苗的时候,将它们放在有我的池子中“浸泡”一会儿,鱼苗洗个澡便有了抗体;另一个我防病害更稳健,在多宝鱼长成后将我注入它们的体内,相应的免疫机制悄悄地种下,以待后天遇敌出击。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单联疫苗走向多联疫苗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向海洋要蛋白要食品,海产成为粮食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水产品的产值从1950年的108万吨发展到现在的4600万吨,增长主要来自深海养殖,而且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养殖大国,水产养殖的总量占世界的70%。

为了保持渔业的发展,铲除病害对这个产业的第一大威胁。从世纪之初开始,张元兴团队获得863计划持续15年的项目支持。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2010—2020年重点领域的国内导向包括发展安全高效的水产疫苗,构建水产病害免疫防治体系,这为疫苗研发由单联到多联提供了契机。

鱼的一生就像人一样,不可能幸运到只碰到一种病原。况且,与只能防治一种疾病的疫苗相比,可以防治多种疾病的疫苗性价比明显要高得多,所以,要研制多联疫苗。这种疫苗在相同剂量下包含几种病毒或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就像哪吒可以突然变出三头六臂进行攻击,预防两种以上的疾病。

目前,挪威对三文鱼疫苗的研发已经发展到7联苗,日本也实现了3联苗的突破,华东理工大学在实现了单联爱德华氏菌活疫苗突破之后,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正在等待研发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鳗弧菌灭活疫苗也在进行临床试验。

在张元兴教授的日程表中,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和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的联合已经开始布局,2年到3年之内,或许第一个国产海水养殖动物多联活疫苗将有望诞生。

相关链接

从实验室到养殖场,疫苗走过 10 年光阴

想将只有0.1毫升的疫苗安全地注入多宝鱼体内也并非易事,与人类十月怀胎呱呱坠地相比,一剂疫苗从孕育到诞生消耗了10倍光阴、通过4个平台的检验才能安全注入鱼儿的体内。

2011年之前的3年时间,“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就像孕妇肚子里的胎儿,随着致病机理的“胚胎”在基因测序的“B超机”下逐渐清晰可见,疫苗研发的机制已经初具“”形。攻毒模型被确立、疫苗设计被通过、实验室产品制备完成、免疫效力评价不错……疫苗的成长过程一切都井井有条地进行。

突然有一天,一直为疫苗做检查的机构通知张元兴团队,无法再为这个“胎儿”做检查了,因为发育到此阶段,整个行业没有先例、没有规程、没有标准为这个即将出生的新生事物做参考。

怎么办?即将看到曙光的张元兴团队瞬间“石化”。想要让疫苗走出实验室、走向养殖场,需要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推广的整条产业链。

GMP中间试制、产品临床前实验、临床实验、生物安全性评价和药证申报……在产业化阶段,精力与财力花费巨大;在临床前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稳定、可重复,必须根据海洋动物研制试验室的环境温控、海水制备、管道布局、废水排放及用电安全等要求建设研究平台;在最后复检阶段,相关机构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还需寻求其他力量建设第三方复检试验系统。

借助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纬胜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市场力量的介入,从病原到候选疫苗到中式产品再到注册产品4个安全检验平台被建立。2014年12月,疫苗顺利通过最后一道复检程序健康出生,并实现身价1200万的成果转让。

第05版:共享科学

原文来源: 科技日报  |  发表时间:2017-03-30  |  作者:何 亮 李建荣

原文链接: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7-03/30/content_366263.htm?div=-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沪上专家首开“绿色药方”杜绝孔雀石绿、多宝鱼事件

解放日报》:让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

农业部近日发布公告:由上海海洋大学、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复方甲霜灵粉(美婷),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第一个化学类新兽药,填补了世界各国在“孔雀石绿”禁用之后长期缺乏水霉病有效治疗药物的空白。而华东理工大学自主开发鱼用疫苗替代抗生素,在源头上彻底解决鱼类养殖中的药物残留问题,也成为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有了这些“绿色药方”,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市民餐桌上的水产品也就更安全。

防水霉病孔雀石绿被替代

孔雀石绿作为抗水霉特效药,曾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此后因其高毒性副作用,开始被禁用,但很多年来水产品中孔雀石绿仍然时有检出。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杨先乐表示,这是因为在防治水霉病方面,国内外此前没有一个理想的替代药物,而水霉可在我国南北主要水产养殖区感染100多种水产动物。

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应具备接近孔雀石绿的高效和廉价,又无安全隐患。为此,杨先乐及其团队从万余种物质中挑选千余种潜在有效物质,构建药物备选库,再利用先进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进行筛选,最终获得完全可替代孔雀石绿的抗水霉活性物质——甲霜灵。在历经16项药理学实验、7项临床试验、8年生产性验证与应用、3年多轮新药评审后,获得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于水霉病治疗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美婷。自2008年启动生产性验证试验至今,没有发现因美婷使用带来任何安全隐患。

填补了我国鱼类疫苗空白

随着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密度增加,病害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防病治病,使用抗生素成养殖户的惯用手段,但抗生素使用超标,不仅带来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也破坏生态环境。

根据欧美经验,高效疫苗应用是细菌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领衔“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的开发成功,填补了我国鱼类疫苗空白。2006年,我国大面积爆发多宝鱼食品安全事件,引发这一事件的原因正是多宝鱼养殖户用药操作不规范。于是,张元兴的团队开始着手研究海洋鱼致病机制,开发相应疫苗。先期,科研团队分离鉴定出相关高致病性菌株EIB202。又经过5年左右的摸索,成功解析了其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最终从众多菌株中精准筛选出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目前,新型活疫苗已获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及生产文号。

第07版:上海·广告

原文来源: 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17-04-18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7-04/18/content_22061.htm

 

【中央电视台客户端】告别“嗑药”鱼!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投产应用

央视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从源头入手,通过自主开发鱼类疫苗代替抗生素,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张元兴团队研发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目前,该疫苗产品已正式投产,逐步应用到实际生产,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据悉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疫苗使用尚处在“一片空白”的时期,大多数情况下,养殖者会通过在河水中大面积撒播抗生素,甚至一些违禁药物,来保证“鱼儿不死”。

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百亿元。控制多发的细菌性病害,使用抗生素一直是最有效的手段。抗生素使用超标,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而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因为疫苗的使用,三文鱼成了挪威最健康的动物。而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始终没有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央视记者 王殿甲)

原文来源: 中央电视台  |  发表时间:2017-04-17  |  作者:王殿甲

原文链接: http://m.news.cctv.com/2017/04/17/ARTIcReJJlNLcexueDsN9CEJ170417.shtml

 

【中国新闻网】中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投产应用

中新网上海4月17日电 (刘禹 许婧)华东理工大学17日发布消息称,该校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从源头入手,通过自主开发鱼类疫苗代替抗生素,从根本上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

这是中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目前,该疫苗产品现已正式投产,逐步应用到实际生产,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目前,中国海水鱼类养殖已经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害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中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人民币百亿元。

为了控制多发的细菌性病害,使用抗生素一直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抗生素的超标使用,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因为疫苗的使用,三文鱼成了挪威最健康的动物。而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始终没有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

2000年左右,张元兴团队下定决心,要在在现有海洋养殖鱼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一种鱼类疫苗。2001年底,张元兴团队得到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正式开始疫苗研发。

历经10余年的努力,团队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实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规模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

2015年,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获得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2016年底获得农业部新兽药生产文号。该疫苗对于中国水产病害免疫防控体系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相关部门的对水产疫苗产品的审批、监督和立法提供了决策参考。(完)

原文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发表时间:2017-04-17  |  作者:刘禹 许婧

原文链接: http://dw.chinanews.com/chinanews/content.jsp?id=8201642&classify=zw&pageSize=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青在线】告别“嗑药”鱼,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投产应用

中青在线上海4月17日电(刘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家畜、家禽可以通过注射疫苗防病、抗病,鱼类水产如何确保不在养肥前意外死亡?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疫苗使用尚处在“一片空白”的时期,大多数情况下,养殖者会通过在河水中大面积撒播抗生素,甚至一些违禁药物,来保证“鱼儿不死”。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从源头入手,通过自主开发鱼类疫苗代替抗生素,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张元兴团队研发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目前,该疫苗产品现已正式投产,逐步应用到实际生产,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百亿元。控制多发的细菌性病害,使用抗生素一直是最有效的手段。抗生素使用超标,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而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因为疫苗的使用,三文鱼成了挪威最健康的动物。而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始终没有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

张元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0年左右,张元兴团队下定决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现有海洋养殖鱼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一种鱼类疫苗。2001年底,张元兴团队得到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正式开始疫苗研发。

历经10余年的努力,团队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实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规模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

2015年,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获得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2016年底获得农业部新兽药生产文号。该疫苗对于我国水产病害免疫防控体系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相关部门的对水产疫苗产品的审批、监督和立法提供了决策参考。

原文来源: 中青在线  |  发表时间:2017-04-17  |  作者:刘禹 王烨捷

原文链接: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04/17/content_15948269.htm

 

【上海观察】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首开“绿色药方”杜绝孔雀石绿、多宝鱼事件

摘要

这些餐桌上水产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如何永远淡出人们的舌尖?沪上高校的科学家们十年磨一剑,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绿色药方”让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

说起河海鲜,除了美味,更须安全。然而,水产界的食安问题也警钟长鸣:因“孔雀石绿”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毒性,被欧美、日本等立法禁止用于水产养殖;同样,由于体内检出大量违禁农兽药残留,嗑药的多宝鱼事件曾影响大半个中国……

这些餐桌上水产品安全事件的“主角”,如何永远淡出人们的舌尖?沪上高校的科学家们十年磨一剑,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绿色药方”让河海鲜养殖不再“吃错药”。

农业部近日发布2505号公告,由上海海洋大学、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复方甲霜灵粉(美婷),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第一个化学类的新兽药,填补了世界各国在“孔雀石绿”禁用之后长期缺乏水霉病有效治疗药物的空白,为孔雀石绿屡禁不止带来的安全问题提供了自主解决方案。

与此同期,华东理工大学自主开发鱼用疫苗替代抗生素,在源头上彻底解决鱼类养殖中的药物残留问题。这种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活疫苗,也成为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有望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国内外此前没有理想的替代药物

事实上,孔雀石绿作为抗水霉的特效药物,曾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因其高毒性的“副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发布法规禁用;至2002年,它也被列入我国农业部193号公告《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由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重要的水产养殖国,首次以法令形式禁止孔雀石绿在水产品等食用动物中使用。

然而,孔雀石绿禁用法令颁布至今15年,虽然我国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却仍不能摆脱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时有检出、食品安全和出口贸易事件时有发生的尴尬局面。

上海海洋大学杨先乐教授介绍,这是因为在防治水霉病方面,国内外此前没有一个理想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而水霉可在我国南北主要水产养殖区感染100多种水产动物,其引发的病害能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理想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应该具备接近孔雀石绿的高效和廉价,同时又没有任何安全隐患。为此,杨先乐及其团队通过产学研协作,组成百人攻关队伍,从万余种物质中挑选千余种潜在有效物质,构建药物备选库,进而利用先进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进行层层筛选,最终以“万里挑一”的苛刻标准,获得了在安全、药效、价格等方面完全可以替代孔雀石绿的抗水霉活性物质——甲霜灵。

此后,在历经16项药理学实验、7项临床试验、8年生产性验证与应用、3年多轮每次20余名行业专家参与的新药评审后,最终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于水霉病治疗的孔雀石绿替代药物制剂。杨先乐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个新兽药证书,也是自国务院《新兽药管理条例》(2004年国务院第404号令)发布后,我国第一个关于水产使用的化学类新兽药证书。

自2008年启动“美婷”的生产性验证试验至今,海大与合作企业先后在全国25个省市、1000余个试验点、20多种我国主要养殖对象进行了数千次验证,累计受试面积达20万余亩,减少由于水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4.3亿元以上,减少间接经济损失5.4亿元以上。8年来,没有发现因美婷使用所带来的任何安全隐患。

最先获得病害菌种基因组全序列

与之相比,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的投产应用,也是十年磨一剑。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随着养殖密度增加,病害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了防病治病,使用抗生素成了养殖户的惯用手段。但抗生素使用超标,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

根据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细菌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在我国,疫苗在家畜、家禽养殖业已广泛应用,但在水产养殖业中却是一片空白。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领衔“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的开发成功,填补了我国鱼类疫苗空白,将推动并建立以免疫防治为核心的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新模式。

2006年,“多宝鱼事件”爆发。张元兴意识到,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多宝鱼养殖的严重病害以及养殖户用药操作不规范。多宝鱼,学名大菱鲆,是我国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于是,他的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包括多宝鱼在内的鲆鲽类海洋鱼致病机制,并着手开发相应疫苗。

由爱德华氏菌病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先期,科研团队分离鉴定出了相关的高致病性菌株EIB202。又经过5年左右的摸索,团队成功解析了其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最终从众多菌株中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子刊,他们在世界上率先获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基因组全序列,得到学术界认可。经试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田间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达70%以上。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新型活疫苗已获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及生产文号,对于我国水产病害免疫防控体系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相关部门对水产疫苗产品审批、监督和立法提供了决策参考。

原文来源: 视觉中国  |  发表时间:2017-04-17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50447&time=149243005971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东方网】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投产 将覆盖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东方网记者刘晓晶4月3日报道:在我国,疫苗在家畜、家禽养殖业已经广泛应用,但在水产养殖业中却是一片空白,使用抗生素,甚至冒险使用违禁药物,成了水产养殖户的惯用手段。近日,这一问题的破解传来好消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通过自主开发鱼类疫苗代替抗生素,彻底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相关疫苗产品现已正式投产,不久将应用到实际生产,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已经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害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百亿元。

为了防病治病,使用抗生素成了养殖户的惯用手段。抗生素使用超标,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细菌性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因为疫苗的使用,鱼类成了挪威最健康的动物。而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始终没有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张元兴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0年左右,他带领科研团队下定决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现有海洋养殖鱼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一种鱼类疫苗。2001年底,正式开始疫苗研发。

多宝鱼,学名大菱鲆,是我国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之一。由爱德华氏菌病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历经10余年的努力,团队成功解析了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并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

试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田间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多宝鱼等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

记者了解到,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国内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疫苗的开发成功,填补了我国的鱼类疫苗空白,突破了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开发的技术瓶颈,将推动并建立以免疫防治为核心的海水鱼类健康养殖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张元兴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还在《Science》子刊上发表,该团队因此在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等海洋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的研究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组全序列的团队,并对爱德华氏菌属进行了重新分类,得到学术界认可。

原文来源: 东方网  |  发表时间:2017-04-03  |  作者:刘晓晶

原文链接: http://sh.eastday.com/m/20170403/u1ai10479624.html

 

《Shanghai Daily 》: Colleges find ways to make fish safer to eat

TWO local universities announced yesterday that they have developed products to make fish safer for eating.

Both products have been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s agricultural veterinary medicines.

A group led by Professor Yang Xianle from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the world’s first special alternative medicine to replace malachite green for curing saprolegniasis, which can infect more than 100 kinds of fish and fish eggs in China and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

Malachite green, once a popular treatment, has been banned in China since 2002 as it can be poisonous to humans.

Though malachite green has been banned for 15 years and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launching special campaigns every year to crack down on its illegal use, some aquatic farmers still take the risk to use it to prevent saprolegniasis,” said Yang. “The reason farmers did so is that malachite green is cheap and effective while there was no good alternative medicine,” he added.

The university cooperated with the Changsha Besat Biotechnology Institute and selected more than 1,000 potentially useful materials out of 10,000.

They chose metalaxyl and developed a powder that has had no safety problems in tests since being tested in 2008. It was also proved to be successful in preventing and curing the disease, reducing more than 430 million yuan (US$62.5 million) of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nd 540 million yuan of indirect losses caused by saprolegniasis, said Yang.

The powder has also passed several rounds of review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by more than 20 industrial experts before gaining the approval from the ministry.

Another team led by Professor Zhang Yuanxing a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roduced a kind of live vaccine for Edwardsiella tarda, a disease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to humans and can infect fish.

The “EIBAV1” vaccine is the first officially registered live vaccine for mariculture animals in China and the world’s first fish vaccine against Edwardsiella tarda approved by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

The vaccine has been put into production and will cover about half of the turbot breeding bases in China.

原文来源: Shanghai Daily  |  发表时间:2017-04-18  |  作者:Yang Meiping

原文链接: http://www.shanghaidaily.com/metro/society/Colleges-find-ways-to-make-fish-safer-to-eat/shdaily.shtml

 

【周到上海】 高校这项研发接地气,市民餐桌告别“嗑药”鱼有指望了

    使用抗生素,甚至冒险使用违禁药物,在水产养殖行业中屡禁不止。尤其是“嗑药”多宝鱼让市民对水产鱼食用有点后怕。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团队从源头入手,研发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将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从根本上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让市民吃放心鱼。

国内鱼类疫苗“破冰

    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已经进入工业化集约养殖阶段。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病害已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百亿元。

    为了控制多发的细菌性病害,使用抗生素一直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抗生素的超标使用,不仅带来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患。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高效疫苗的应用是病害控制的有效策略。在欧美地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鱼类疫苗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因为疫苗的使用,三文鱼成了挪威最健康的动物。而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始终没有疫苗应用的成功先例。

    张元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0年左右,张元兴团队下定决心,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现有海洋养殖鱼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一种鱼类疫苗。2001年底,张元兴团队得到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正式开始疫苗研发。

    “国外早就使用疫苗代替抗生素,国内要走这条路,也总得有人先探路。

产业突破,科研先行

    2006年,影响大半个中国的“多宝鱼事件”爆发,多宝鱼体内检测出违禁农兽药残留。张元兴意识到,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是多宝鱼养殖的严重病害以及养殖户用药操作不规范。

    “科研要跟着社会实际需要来。”除了已经在研发的鳗弧菌疫苗,张元兴团队又开始着手研究多宝鱼在内的鲆鲽类海洋鱼的致病机制,并着手开发疫苗。

    “要想在产业应用上有所创新,必须基础研究先行,突破关键技术。

    由爱德华氏菌病引起的腹水病,是海水养殖多宝鱼的一种严重病害。而且,由于该病原菌寄生在宿主胞内,药物治疗效果差,又可能会连锁性地引起药物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

    2006年,科研团队分离鉴定出了高致病性菌株EIB202。但爱德华氏菌和鳗弧菌不一样,它的毒力调控网络非常复杂,而且国际上对此还未有过深入研究,要想构建减毒活菌体,更是难上加难。经过5年左右的摸索,团队成功解析了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然后根据病原基因组的特征,从众多菌株中最后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

    历经10余年的努力,团队最终构建了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实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规模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

    2015年,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获得农业部新兽药注册证书,2016年底获得农业部新兽药生产文号。该疫苗对于我国水产病害免疫防控体系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为国家相关部门的对水产疫苗产品的审批、监督和立法提供了决策参考。

从实验室到养殖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水动物疫苗研发仍主要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但事实是,我国做疫苗的科学家有很多,却很难走到底。

    “疫苗研究成果要想走出实验室,走向养殖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推广,必须打通这条产业链!”张元兴眼神坚定,一字一句地强调。

    疫苗开发分为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开发阶段。实验室研究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发论文,追求学术地位,但产业开发却不行。GMP中间试制、产品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生物安全性评价和药证申报……在产业开发阶段,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且短时间基本没有实际回报。特别是产品临床试验和药证申报阶段,由于没有先例,国家对此没有明确的规程和标准。“最后一公里”的路上,开发团队只能自行摸索,这让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望而却步。

    张元兴团队却选择勇往前行。但张元兴始料未及的是,这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鱼类疫苗产业化道路,竟荆棘丛生,“一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10年。

    疫苗申报程序是什么?水体里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怎么做?走出实验室,摆在张元兴团队面前,是一大堆实际操作难题。因为经验匮乏,对国家疫苗申报工作不熟悉,导致团队前几年的实验数据因不符合国家已有的陆地动物疫苗评价规程,只能作废。

    在做临床前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必须根据海洋动物养殖实验室的环境温控、海水制备、管道布局、废水排放及用电安全等要求建临床前研究平台。但这是计划外的支出,无法使用国家课题经费,只能协调一部分横向项目资金。最终,400平米的海洋动物疫苗临床前试验平台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落成。

    临床前试验中,按照国家规定,必须验证疫苗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只是具体做哪些动物实验,国家并没有规定,只能自己决定。向评审专家汇报时,专家提出,除了小鼠、石斑鱼、斑马鱼等,还需要做虾的动物实验。无奈之下,实验周期再次延长一年。

    2014年,评审通过,接下来就是复检,由相关机构按照实验程序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但问题是,相关机构并没有相应的实验条件,也就无法进行相关的复检。

    张元兴团队犯了难。按照规定,实验不能在申请单位重复。因此,团队只能硬着头皮,自费几十万元,对山东烟台的一个养殖场进行改造。复检机构考察后,发现养殖场的负压条件不达标,实验数据无效。让简陋的养殖场满足负压条件,显然不现实。张元兴问对方:有什么解决办法?对方只撂下一句话:“除非改了国家红头文件,不然负压不达标就是不行。

    张元兴的心一下子掉到了冰窟窿里。那么多困难都克服了,难道这最后一步真的走投无路了吗?

    幸运的是,疫苗知识产权转让单位——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听到这个消息后,下决心配合张元兴团队在企业里专门建设一套复检实验系统。系统改造3个月,实际运行3个月,疫苗顺利通过复检。

团队成员“多面手

    “疫苗的开发,绝对不是一个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就能做出来的。”令张元兴引以为豪的是,他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多学科背景的团队。13个人的团队里,有主攻疫苗的分子设计和给药系统的刘琴教授,有主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的王启要教授,有主攻疫苗的免疫机制的阳大海博士,还有主攻鱼病诊断和疫苗应用、病原检测和分离、疫苗评价和应用的马悦博士、肖婧凡博士、刘晓红博士等众多领域的科研人才和优秀学者。

    张元兴团队成员都是“多面手”。穿上白大褂,他们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脱下白大褂,他们还可以是和养殖户、企业周旋的疫苗应用培训与示范推广一线人员。

    2011年3月中旬,大型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天津立达海水资源有限公司循环水养殖车间的半滑舌鳎苗和成鱼相继爆发重大疫情。接到疫情后,马悦、王启要和肖靖凡等几位成员第一时间赶赴天津立达,并驻扎在养殖车间,和生产一线的生产人员了解情况,查看生产报表,了解疫情的发生发展态势。同时,通过车间采集病鱼进行临床解剖诊断、病原分离和分子诊断等,展开了严密的临床检测措施,进行疫情诊断,采取相应应急防控措施,最终疫情得以成功抑制。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团队的身影。由于多年奋斗在养殖一线,团队成员马悦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鱼苗出了什么问题,马悦一看就知道。如今,“马博士”已经成了团队的“金字招牌”,搞海水鱼类养殖的农民都知道:鱼苗生了病,赶紧请马博士。

    2012年,在山东烟台的一家养殖场推广疫苗时,不少养殖户都对疫苗的安全性心存疑虑。由于采用的都是活疫苗,一旦出了问题,整个养殖场都会全军覆没。为了打消养殖户的疑虑,王启要带着一帮学生,驻扎在养殖场,和渔民同吃同住,手把手教养殖户注射,这一待就是几个月。

    为了提高注射效率,张元兴团队还自行设计了一套可用于评价鱼用候选疫苗免疫效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保证疫苗效力评价过程中养殖环境优良、实验条件可控的同时,还适用于注射、浸泡及口服等不同疫苗给药方式的评价。利用该系统,每小时可注射2000尾鱼苗。仅在大面积实验阶段,免疫的养殖大菱鲆苗种就达到了200万尾。

    和鱼类疫苗纠葛10余年,张元兴团队开发或在研海洋动物疫苗候选产品8个,其中1项获得国家新兽药一类注册证书,1项正在申请新兽药注册证书,1项正在申请临床试验批件,1项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

    2014年起,张元兴团队依托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了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国内海洋动物疫苗研发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进行海洋动物疫苗安全标准化、规范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我国海洋动物疫苗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综合免疫防治在海水养殖行业的广泛应用,促进我国海水养殖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历时15年,从基础研究到1项疫苗产品获批,再到研究中心成立,张元兴团队的鱼类疫苗产业格局正在打开。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7-04-18  |    作者:刘禹 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799FEE26889E68AE4009C255FDA6EDB1A3D2BDD941AE5BDEF37D10247BE3D5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