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子企业发展方略思考(下)

08.01.2015  02:24

3    对策与建议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在我国不断增强资源约束的环境下,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足,不被国外种企取代和淘汰,就必须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提高竞争力。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只有坚持国际化接轨、市场化竞争、集团化发展、科技化提升、法制化监管的发展思路,才能将中国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振兴民族种业。

3.1    国际化接轨    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无内不稳,无外不大”。国际化是种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种业国际化能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对全球种子行业和农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国内种子企业正处于多元化向归核化发展的转型中,部分企业战略目标还未定位于国际市场,而跨国种子企业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业绩稳定增长、管理完善、营销体系健全、产业结构稳定、市场遍布全球。

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规模化、国际化是种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种子企业要放眼全球,用自己的综合优势去寻找和培植能够发挥优势的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并进战略。除了做好传统的种子贸易外,还要积极探索投资并购与技术引进。一是积极投资并购,在海外建立独资(或合资)子公司。全面开拓国际种子市场,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利用我们已有部分作物品种销往国外的良好基础,积极开拓生态条件相似国家和地区种业市场,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国际种业市场占有率。二是开展本土化研发。三是积极“引进来”。全面开展国际间种业培训、交流和合作,组织种业从业人员赴种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培训交流,加强与国外(境外)的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经济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以及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种子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

3.2    市场化竞争    打造“四化”同步的繁育基地,提高种子生产能力要提高和保证种子质量,进行种子的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就要求种子企业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建设要求,结合种子繁殖特点,改革现有基地运营模式。一是通过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种子繁育基地;二是加大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地环境保护与土壤肥力保持,提高种子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创新制种利益分配机制,增加种子生产保险,保障制种农户和种子公司的利益;四是强化农民培训,确保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种子,提升种子质量与制种产量。

打造高标准种子加工中心,改善加工包装能力和水平    学习和借鉴国外种子公司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从种子生产技术环节上着手,实行种子生产从原种扩繁到商品生产加工、包装过程控制,重点在农业生产核心区打造国内外技术相结合的高标准种子加工中心,提升种子包装加工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国内领先,重点解决良种精加工、质量管控能力与生产实际需要存在差距的问题,从而满足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和要求。

打造“接地气”成果示范平台,实现与农民零距离对接    在农业生产区域,重点建立县乡村三级成果推广示范园区、基地、高产攻关田,展示示范品种与技术,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引领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效果,实现科研成果与农民零距离对接。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公司品牌建设    “知识产权是种业发展的生命线”。当今世界的种业竞争实质上是种业知识产权的竞争,种子企业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和质量,运用和保护好种子的知识产权,使之与种业创新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赢得发展主动权。

未来20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农业,农业看餐桌食品品牌。”业内人士如此描述品牌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农业也在由“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迈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革命、消费革命以及品牌革命将不可避免。专家指出,中国农业必须要走品牌之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农产品的品牌构建,还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品牌二字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作物种子具有高度同质化的特点,要提升其附加值,就要从产品本身入手,在包装、陈列、定价、质量、品牌名称等多方面塑造品牌识别系统,并适当辅以创新性的营销手段,这样品牌才可能从品类中脱颖而出。

现代种子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从长期发展着眼,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建设,减少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乱象的发生频率。抓住目前种子品牌少的机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展示企业形象,打造产品品牌。积极争取商标注册乃至“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等,使广大农民和客户认可和接受。

服务创造价值,服务造就品牌”,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一直是我国种子企业营销推广的短板和不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品种与生产相结合、营销与服务相结合、专家与农民相结合的原则,做好“一站式”售后服务,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和队伍,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模式。保证网络和人员相对稳定,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强对产品和企业的宣传。二是从生产到销售层层把关,确保种子质量,以质量赢得客户与口碑,树立品牌形象。三是增强专业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既要做好品种推广前的试验示范和展示,又要在推广中做好技术指导和售后跟踪服务,将企业文化与产品销售相结合,做到顾问式销售和服务,进而提升客户对企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以优质的服务来占领市场。四是服务全程化,建立独资或合资的专业连锁营销种子公司,构建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药、机械、管理为一体的农资超市,重在通过专业营销公司做好种子“三代一收”、“五代一收”式售后服务和产业化经营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五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会颠覆以前的经营方式,现在应打牢应对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基础,以备将来在大数据里找商机。

3.3    集团化发展    孟山都依靠对其他相关农业公司的收购,大规模拓展企业空间,获得了更多的生产配方和其他资源,销售额巨幅增长,从而由一个化学制药企业发展成为覆盖全球的种业巨头。利马格兰通过并购当地的烘焙企业才进入烘焙产品市场并逐渐发展壮大相关产业。2014年9月29日,隆平高科公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向中信兴业投资、中信建设、信农投资、现代种业基金和汇添富发行3.01亿股股份。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隆平高科实际控制人也将由湖南新大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伍跃时变更为中信集团股东中国财政部。登上中信集团这样的央企平台,隆平高科未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同时,中信集团的入主也证明种业是被视作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未来两年到三年肯定会有一波大的并购潮来袭。

未来种业的竞争是立体化、全方位的竞争,企业的大型化、全能化是大趋势。在种植过程中,农民不仅关注好种子、好农化产品,更关心作物种植的全过程。因此,在种子产业发展中,要尽快导入农业产业链概念,大力推进和加强种业与相关农业产业价值链条的横向联合,鼓励和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建立分工明确的种业产业体系,全方位提高种子产业的竞争力。

对于国内优秀的内资种子企业,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要坚持并购为首、整合为要的原则。在国内外同时寻找合适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合作、合资等形式,对内并购生命力强的草根企业,占领科研、基地、人才的战略高地,以大产业为基础,同时考虑差异化及产业链等要素;对外并购能服务于公司科研及有技术、人才优势的小公司。在并购过程中,要做好资源、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工作,重点抓好科技和服务两方面的整合,适时成立研究院,将各公司的研发资源进行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整合,将人、财、物发挥到极致,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要打造全新的服务模式。一些中小企业要立足自身优势,调整发展战略,向专业化或服务型种子企业转型,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同时,在并购重组实现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让员工自发的去遵从,把企业与个人的意愿和远景统一起来,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4    科技化提升    当前,国外种子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科技实力(包括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团队的素质、种质资源的数量、科研成果的多少等)是造成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种业明显差距的重要原因。立足国内,壮大自身在种子方面的育繁能力,进而确保产能,对维系民族种业的安危至关重要。

明确企业是种业创新主体    种子企业已成为市场的主体、推广的主体,但大多数还没有成为自主研发的主体,虽拥有众多管理、资金和市场资源优势,却难有好的品种。近三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种业的举措,明确了企业是商业化育种的主体,解决了长期以来种业创新主体错位的问题。

明确创新方向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发展生物种业的政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种子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种子科技创新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在着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重视农业环保,重视适应机械化、设施化栽培的需要。同时着眼于品种差异化和品类多样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增加创新投入    在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生物育种创新基金的基础上,加大对科研育种的物力、财力投入。企业要保证每年将一定比率的经营收入用于育种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条腿走路,解决“最先一公里”的问题。对于大型种子企业,应加大科研育种投入,通过设立专业研究院所,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一流的科研育种团队,充分整合种子上游资源,丰富种子资源库,应用先进的育种技术,不断开发、选育新品种,推陈出新,努力实现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形成自己的拳头名牌产品,开拓市场 [10] ;对于中小型企业,可积极寻找科研院校与种子企业的结合点,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吸纳科研院校杰出科研创新人员及团队,通过公共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入股等方式,吸纳育种优良资源,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将市场需求和科研导向相结合,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速度,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明确人才是种业创新的关键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种子企业都要加强和重视人才的引进 [11] 。一是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建立和培育自己的育种团队。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加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安心科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二是加强金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着力引进一批有国际化视野、懂种业的金融和管理人才。

3.5    法制化监管    市场的缺陷需要政府的调控手段加以弥补和改进,为了保障民族种业健康发展,健全监管体系势在必行。一是完善种子专业执法体系,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二是完善种业技术支持体系,提高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三是完善种子监管设施手段,解决好种子管理机构问题,实现省市县统一管理。要利用政府机构改革的大好时机,尽快落实种子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依法治种。四是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协调公共投资和企业科研育种的关系,支持和鼓励国内育种者申请国外知识产权,加强国外种质资源引进工作。

因不足而求进,因知困而自强。种子企业是带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振兴民族种业,既有赖于政策的有效落实,更需要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种业新政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已伸出“上帝之手”,准备改变我国种业现状,在这最值得中国种业不懈奋斗的时代,种子企业更应放眼未来、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托起民族种业强盛的未来,为实现中国种业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其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学报,2013,22(6):911-915

[2]陈印军,王晋臣,肖碧林,等.中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2):1-5

[3]焦建.中国粮食安全报告:三大主粮作物净进口现常态化.财经,2013

[4]许朗,刘金金.气候变化与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浙江农业学报,2013,25(1):192-199

[5]王庆,陈士俊.关于我国农业节水发展问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3(2):901-903,918

[6]赵汝坤,李建奇.我国种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中国种业,2014(7):4-6

[7]夏青.种业强国之路有多远.农经,2014(7):24-29

[8]邵海鹏.种业现状:高库存、弱研发和“盗种”.种业大观,2014(2):14-15

[9]靖飞,李成贵.跨国种子企业与中国种业上市公司的比较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11(2):52-59,73

[10]柴玮.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种业发展.中国种业,2013(1):1-3

[11]王州飞,张红生.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中国种业,20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