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对策(下)

27.03.2015  10:51

2.2.4  鉴定试验标准化  高质量的试验结果是选择育种成败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数据正是来自于选种试验的标准化操作。育种是小概率事件,扩大育种规模是选出好品种的必然。育种材料多、育种规模大下的试验设计需要高素质的生物统计学人员,通过控制相对统一的试验鉴定条件与手段,将各个试验点上收集的育种材料试验数据,利用现代最新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正确的品种晋级结果指导育种决选。

规模化试验选择也是商业化育种体系最基础的部分,美国一般育种单位3~5人有能力管理1000多个组合及20万~50万个株行,以及2000~5000亩小区试验田,10000亩以上的良种繁育田 [17] 。机械化是育种规模化的基础,试验区域化是广适性的保障。多点区域鉴定不仅可以增加数据可靠性,还可以避免漏选适合其他生态区的优异品系。美国大豆品比试验一般安排15~30个点,多的安排50~100个点,覆盖美国主要大豆产区,针对不同生态区选育不同类型的品种。利用基于GPS的GPM(global plot management)小区管理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作业机具配套,具有精度高、不出错、效率高等特点。

在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指导下,圣丰种业研发中心按照商业化育种体系要求,2010年开始从试验规模化(选择数量保证)、试验区域化(品种适应性)、操作机械化(规模化的前提)、技术现代化(先进性的保证)、数据信息化(辅助育种标准化)、决选整体化(确保决策科学化)、育种持续化(成果开发、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和建设,目标是建成现代育种生产(流水)线。我国玉米技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研究员总结出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链由5个基本环节组成:(1)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2)以本土化的杂种优势模式为核心;(3)向两边推和循环育种;(4)高密度抗逆育种;(5)测试平台和信息化管理。先锋公司在规范化育种程序上主要表现为育种整个过程的集成化、自动化、规模化。从基因转化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到温室及大田表型鉴定,全部实现育种程序规范、高效,其育种效率之高正是源自其育种程序规范化。商业化育种体系具有4个方面的特点:(1)育种环节清晰,分工明确高效;(2)分子标记技术应用高度自动化;(3)取样、DNA提取、PCR扩增、芯片杂交检测,温室内表型测定、去雄、杂交高度自动化;(4)田间表型鉴定规模化。

2.3  推广普及规模化农场种子繁育体系  规模化农场繁育种子具有高纯度、高质量、低成本等优点,其必然成为我国未来种子繁育的主要模式。美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大豆玉米轮作,同时特别重视土壤健康、地力培育和环境友好,这样的种子繁育模式占到其种子产业的90%以上,而全部的国际寡头种子公司则为100%。另外,美国农场非常重视植保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8] 。在田间管理方面建立病虫草害控制植保产品及其应用日历,实现病害的预防和监控,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产品的效能与效益,达到产业链的延长和最大效益的获取。

2.4  定位高附加值现代种子加工体系  现代种子加工体系,是为了提高种子附加值和保障品质,也应当成为我国种企的长期定位目标。美国相继颁布了品种保护法、种子流通法、种子检验条例等法规,实现了种子审定、保纯、繁殖、加工、检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美国先锋(Pioneer)、孟山都(Monsanto)、先正达(Syngenta)公司商品种子全部进行严格分级和精选,发芽率达到95%以上,种子纯度98%以上,发芽势强、成活率高。每粒种子出售前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检验结果和有关信息印在包装物上以便产品追溯。另外,商品种子全部用特殊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如此科学严密的现代化种子加工体系也使得这些国际种业寡头赢得了市场。

2.5  注重建设品牌化服务推广体系  品牌化的服务推广体系是一个种子品种营销成功不可或缺的部分。先玉335在中国种植面积的突飞猛进正是源自其成熟的销售服务理念。先锋公司根据不同厂家生产不同的播种机排种器型号,进行严格的种子适应性台架试验和分级精选处理,向农户提供适应各型号播种机械需要的种子及相应参数,实现玉米单粒精播。气力式高速、单体同位仿形,实现单粒精量播种,种子分级主要是为了不同形状、大小的种子选用不同型号的排种盘。

服务推广体系的配套程度也是影响种子品种营销成功的关键因素。举例来说,玉米单粒播技术另一个成功原因源自机械的配套使用,美国农机重点向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农业方向发展,与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较为落后,存在普及率、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的原因,即使是一个优良的种子品种,其推广过程中也会因为机械化服务不配套,导致种子品种的营销受到制约。

2.6  持续加大种业发展投入力度和覆盖面  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的投入,更要加强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一是加大对种业科研单位的持续投入,增强种子科研单位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实力,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制定等基础性研究,加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初步构建集育种创新、种子生产和监管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运行顺畅、高效的现代种业基础支撑体系。三是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按照确保“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总体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试验种子检验检测和种子生产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19] 。四是加大种子管理体系投入,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提高种子管理体系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Sperling L, McGuire S. Fatal gaps in seed security strategy. Food Secur, 2012, 4: 569-579

[2]王磊,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种业,2013(12):1-5

[3]Pedro A Arraes Pereira, Geraldo B Martha Jr, Carlos AM Santana. The development of Brazilian agriculture: future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gric Food Secur, 2012, 1: 4

[4]陈建鹏.跨国种业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发展研究,2013(5):17-21

[5]黄钢.转型期中国种子产业的危机及化解.种业导报,2007(2):9-11

[6]李军民,马志强,储玉军,等.世界种业发展变化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分析.中国种业,2013(8):1-4

[7]任静,刘丽军,宋敏.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锁定策略与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1):39-46

[8]李猛.民族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中国种业,2010(11):10-12

[9]佟屏亚.2009年中国种业要事评论(二).农业科技通讯,2010(2):5-8

[10]陈健鹏.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影响、挑战和应对一整体战略研究框架的构建和初步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6):1-14

[11]陈健鹏.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现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0(2):15-20

[12]谢鑫.未来若干年中国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路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12(12):138-143

[13]钟婉霞.我国种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中国种业,2010(5):8-9

[14]Mann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stitutionalizing public plant breeding. Public Organiz Rev Media New York, 2013

[15]Wang L X. Assessment of wheat variety stability using SSR markers. Euphytica, 2014, 195(3): 435-452

[16]Jones H. Valuation of the use of high~density SNP genotyping to implement UPOV Model 2 for DUS testing in barley. Theor Appl Genet, 2013, 126: 901-911

[17]Eisenstein M. Discovery in a dry spell. Nature, 2013, 501(7468): 7-9

[18]Astini J P. Predicting outcrossing in maize hybrid seed production. Agron J, 2009, 2(101): 373-380

[19]李黎红,倪建平.国内外种子产业特点和我国水稻种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稻米,2011,17(6):16-18

作者: 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李洪杰 山东省嘉祥县农业局 王晓平 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张小燕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院 朱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