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碎片化地质数据“智能检索”

21.12.2015  12:03

  地质人员随机给出3个关键词,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瞬间从1万多档地质资料成果中挖掘出数千条关联信息;随便提供一个地理坐标,就能从资料中挖掘出坐标及相邻地区地质体信息、已开展的地质调查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这是12月15日~17日,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参加非结构化、碎片化地质大数据挖掘技术论证与现场观摩会时看到的一幕。
  这一幕,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李超岭团队开发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智能感知服务框架。为实现智能感知服务,李超岭团队开发了非结构化、碎片化地质大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地质调查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智能叠加两大核心技术,为实现知识支撑由简单的地理位置感知向语义感知转变奠定了基础。
  在新疆1万多档非结构化地质档案数据的验证中,智能感知服务框架构建了数据存储组织模型,实现了对非结构化地质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对多样化、碎片化数据进行了可视化表达,通过演化挖掘形成新的知识发现。在西藏5000多米的实地验证中,平台可根据野外地质人员请求,自动将数据挖掘形成的知识发现实时传到地质人员手机上。
  与会专家观看演示后认为,这一框架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地质信息化工作已由“网格”、“”初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支撑,有望助推我国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由经验型调查向智能地质调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