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博士后成为中国首位“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 《青年报》:致力为研究人类健康而披荆斩棘

15.04.2016  17:25

    4月14日,《青年报》在头版重要位置介绍了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获得者、我校博士后应佚伦,并在A09版以整版的篇幅,对应佚伦的科研成长之路进行了深度报道。



        1987年出生的上海小囡应佚伦,外表上看亲如邻家女孩。3月25日,2015年度“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29岁的应佚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她也是中国首位“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青年报记者昨天对应佚伦进行了独家专访。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科研  获“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称号

        2015年度“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一共有15位获奖者,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身份获评的应佚伦是唯一一名中国人,拿到1.4万欧元的科研经费。

        这一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知女科学家在科研路上的诸多不易,并希望通过评选和资助,为激励女性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而设。对参选者的基本要求是处于博士或博士后期间,年龄在35岁以下的女科学家。

        年纪轻轻的应佚伦凭着一份耀眼的履历顺利入围,目前,她已在Scientific  Report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7篇,通讯作者文章4篇;申请发表专利4项,其中已授权3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并以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我现在正在开展的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研究,就是致力为人类健康而努力。”应佚伦说,DNA测序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帮助患者精准治疗。但目前的DNA测序技术,不但价格高达十万美元,过程揭晓也长达三四周。

        “我们就是希望研发一种DNA测序技术,既能在24小时内出结果,又能降低费用,为普通病患能接受。”应佚伦通俗地解释着自己的工作,但这样一种研究,涉及到的不仅是化学,还有生物、医学等多个交叉学科,可以预见,科研的道路必定荆棘丛生。


        启蒙  少科站那些瓶瓶罐罐让她爱上化学

        应佚伦笑着回忆,因小学时候多次拿过各级作文大赛大奖,最初以为自己会和文字工作打交道。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她唯一想过的是将来当一名妇科医生。谁料最终,少科站那些瓶瓶罐罐的启蒙和兴趣开发,让她后来毅然以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作为了自己高考第一志愿。

        第一次与科学结缘,是在上海市娄山中学读初一时。长宁区少科站来学校招收学员,“可以以另一种名义去玩玩”,这让应佚伦心动。就是一种“去玩玩”的纯粹心境,让她接触到了如何做植物、皮虫、蝴蝶标本,并在其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成就感。再后来,难度升级,自己能做麻雀神经系统的标本了。那种喜悦,至今溢于言表。

        在做植物组织培养,在与瓶瓶罐罐打交道的时候,应佚伦突然意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完全掌控不了。尚未接触过化学课的她,迫切地想看懂那些元素周期表,用知识解释通眼前那些化学反应的内在原理。

        于是,初二的暑假,她认真地对妈妈说:“我想学化学。”妈妈为她找来了楼上邻居家的一位上海交大小姐姐。就这样,有人点拨、自己啃书,一个暑假的工夫,她把初三化学学完了。

        再到课堂,包括高中生涯,别人觉得挺难的化学,应佚伦却学得特别轻松。其高中就读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不但课外兴趣小组众多,还建有比较完备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在这里,她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组织切片,并且亲手操作了多个化学实验。

        有了此前的积累和内在兴趣的驱使力,在高二分科时,应佚伦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在高考前专业咨询时,她了解到精细化工与口红、洗洁精等日用品相关,“想着自己以后也能亲手做出来,就觉得很有意思呢”,应佚伦就这样以绝对的高分如愿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


        成长  对待科学研究“努力、专注、投入

        现在回想起来,最初,应佚伦并不知道化学的本质是什么,正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老师的尽心指导、给予机会,才让自己迅速地成长。

        因为成绩优秀,一入校,应佚伦就被编进了“理工优秀生部”。这个班里,有许多同学在中学时就获过各类竞赛奖励,还有不少同学已清楚自己的兴趣方向,有自己崇拜的科学家。课余用大量时间泡图书馆,是班级明显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感觉自己被同学推着向前走。”应佚伦说道。

        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一批优秀教师的课堂传授,让应佚伦豁然开朗。2007年,应佚伦读大三,根据培养方案,需要进入课题组开展科学训练的研究。这一年,现在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亿涛刚刚回国,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机缘巧合下,师生结缘。

        在龙老师眼里,应佚伦对待科研“努力、专注、投入”的态度,是她成长迅速的秘诀。在导师的帮助下,大四的时候,应佚伦发了第一篇会议论文,并熟悉了整个科研和科研表达的流程。

        2009年,应佚伦本科毕业,被保送至本校硕博连读,继续师从龙亿涛教授。研一时,龙老师推荐应佚伦参加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化学年会”,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少有一年级研究生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个平台大大拓展了我的国际视野。”应佚伦说。

        当自己的工作逐渐得到认可,应佚伦对科研的信心更足,研究成果也越发多了起来。


        生活    庆幸有父母和老公陪伴成长

        除了是博士后、“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应佚伦现在还是一个16个月孩子的年轻妈妈,对于时间的分配,有时确实感到捉襟见肘,但是,她依然完美平衡得让人“羡慕嫉妒恨”。

        应佚伦在读博期间结婚,在从事博士后研究不久当了妈妈,但她的科研却并未因此而停滞。在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上,应佚伦的秘诀是“专注”:陪伴孩子全心全意,通常要等孩子睡觉后再工作到凌晨。而在日常工作时,她也百分之百投入,更加提升自己的办事效率。每天,到单位上班来回要两小时,在地铁上,她经常做的事情不是刷朋友圈,而是看文献类APP和科研相关的公号。

        除了恩师,应佚伦常说,没有这样的父母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而自己的老公也常常“以老婆是博士为傲”,这一点,她一直觉得是上苍对自己的厚爱。

        “我好庆幸父母对我的包容,从来没有要求我考第一,从来也没有干涉过我的兴趣和爱好。”应佚伦说,父母都是从事绘画工作,如果自己能继续从事固然好,但只要是自己的选择,父母对自己的唯一要求就是既然选择就要坚持做好。

        小时候,父母也带应佚伦去尝试学钢琴、学奥数、学绘画,“带你去看看,自己拿主意”的教育理念,让应佚伦从小都可以遵从内心真正的声音。“爸爸妈妈其实能很敏锐地发现并培养我的兴趣,小时候在亲戚家,妈妈发现我一直捧着名著连环画在看,后来,妈妈就立即帮我买了一套。发现我喜欢看老舍的作品,于是,妈妈也看,看完了还和我一起讨论。

        应佚伦说,自己从小就不算超级学霸,不刻意追求前1-5名,但前10名还是一直稳定地占据着。哪怕在高中,排球、足球、茶艺、健美操,自己也都尽情地玩过。

        应佚伦的老公是一家外资企业的IT男,两人相识于大学社团活动。对于老公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事业,应佚伦一直深受感动。这次,她去巴黎参加颁奖典礼,加上培训,前后近5天,老公就多请请假,在家帮衬着老人带孩子。

        “你在事业的上升期,我肯定要支持你!”这是老公常说的一句话,同时,他在介绍应佚伦给他的朋友时,也总自豪地补充说“是博士”!

        对于外界总把“女博士”极端“妖魔化”的现象,应佚伦以周遭的情况回应:“并不是。”此行巴黎颁奖,她明显感受到女科学家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她呼吁,女性的独立思想、实干和事业心应该是被鼓励的,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歧视。

        应佚伦一直坚持,科研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自己的工作如果能推进科技发展一小步,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