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所旧址海乃家拆除被叫停 虹口:将评估是否保留

24.02.2016  09:06
从外部看,“海乃家”保存仍较为完整。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从外部看,“海乃家”保存仍较为完整。

  晨报记者 祝 玲

  22日,在公平路425弄12号弄堂深处,原日军慰安所旧址“海乃家”传出“咚咚”的敲墙声,拆除工作正在进行中。

  著名作家陈丹燕、上师大教授苏智良同时发出呼吁,对“海乃家”这种能够完整保留证据链、建筑本身也颇具特色的老房子,能否手下留情?

  虹口区政府获悉此事后,第一时间通知暂停拆除,本周将请专家到现场对建筑历史价值再评估。

   拆迁时显露建筑原本面貌

  走进公平路,随处可见红色的拆迁条幅,425弄“公平里”附近居民已全部搬迁出去,一些房屋只剩下空壳,只有12号弄堂口还有一个修鞋摊仍在坚守。

  据悉,“海乃家”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主人是一个广东籍纺织厂老板,“八·一三”淞沪抗战后逃亡内地,房屋被日本海军占领,而后成为日军慰安所。

  当记者再次走入这栋建筑时,已难见当年的痕迹,有的只是被征收后,居民搬离留下的狼藉,废旧家具随意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拆迁工人正站在二楼楼板上,敲击着承重墙、窗户、门框……一些木制门窗应声掉落下来。据工人介绍,拆迁从22日开始。

  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照片,呼吁能够保留“海乃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扛着摄像机从南京赶来,做最后的记录。当工人敲击房屋结构时,一些意想不到的房屋装饰也逐渐显露出来。“居民搬进来后重新装修过,墙壁上贴了木框,拆除后,露出建筑本来的面貌。”一名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房间之间原本是移动的木门,可以看到后来也做了改动。

   俘掠中国平民当慰安妇

  其实,早在今年1月初,就有热心市民给苏智良爆料,称“海乃家”即将拆除。

  记者采访时偶遇苏智良的学生陈斌。“得到消息后,苏教授就让我到现场来调查,不时向工地负责人打探,建筑到底会不会拆?什么时候拆?遗憾的是,担忧成了现实。从拆迁信息组了解到,此前这里有15户居民。征收全部完成后,就通知进行拆除。我们跟拆迁组沟通,如果实在要拆,能否让我们带回去一些物件,放在慰安妇研究中心陈列馆陈列。

  陈斌向记者展示了翻拍的“海乃家”旧照。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门口原来还有一个铁链、铁门。公平路441弄和425弄原来是相通的,为了将441弄和慰安所阻隔,做了铁门,铁链也一直保持到现在,整个慰安所有17个慰安妇的房间。

  苏智良告诉记者,“海乃家”是1939年正式开业的,里面有浴室、仓库、厨房、大厅等,当时慰安所里不仅有中国妇女,也有朝鲜和日本妇女,其中中国慰安妇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俘掠的平民,约有20人。“海乃家”的经营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