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规划六大慢行区 8.3公里滨江步行道将贯通

22.09.2014  09:03

  东方网记者于量9月22日报道:在2014中国城市无车日来临之际,东方网记者从上海黄浦区了解到,黄浦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已编制完成,年内将启动部分示范性路段的建设。

  根据规划,黄浦区将在区域内重点打造包括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新天地等在内的6个慢行区;同时,长达8.3公里的外滩滨江公共岸线步行道也将全面贯通,市民未来可全程通过步行尽览上海“黄金岸线”的风采。

  慢行交通凸显“以人为本”理念

  2014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以“我们的街道、我们的选择”为主题,重点关注交通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鼓励重新分配和设计街道及公共空间,促进多种交通方式在道路空间分配上的平衡。国际上,大型城市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已蔚为风潮,而上海市政府于去年发布的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也提出,进一步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力争实现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比重不低于80%的目标。

  黄浦区发改委主任陈永亮表示,黄浦区作为中心城区,人流量大、交通环境复杂、公共活动密集、旅游资源丰富,构建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空间网络势在必行。黄浦区此次编制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作为上海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其目的正是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提升城区品质,并进一步明确黄浦慢行交通系统架构、有效指导黄浦慢行系统建设。

  参与规划编制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奚文沁表示,伴随着城市发展,交通矛盾日益突出,以前的“以车为本”交通规划关注点是车辆的快速通过,快速路网的形成,造成的结果是交通量不断增加、道路拥堵。而此次黄浦的慢行交通规划在理念上从关注快速通过转变为关注空间体验,更多地关注行人、自行车的出行,更能体现市政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

  据悉,黄浦区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合作,由国际著名的慢行交通研究机构-丹麦盖尔事务所和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和组织联合完成了黄浦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规划编制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参与国内外专家20余人,调研50余批次。

  六大慢行区域规划各有侧重

  根据此次公布的规划,黄浦区未来将重点打造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思南路复兴路、打浦桥、新天地、豫园六大城市中心慢行区域。六大慢行区域分别结合商业、旅游、文化资源,同时配合周边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线路,在规划上各有侧重,从而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

  人民广场慢行区将重点打通步行道瓶颈和联系断点,改善过街桥梁步行条件和交叉路口的地面过街环境,增强西藏路两侧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与与周边的联系,提高人民广场的步行可达性;同时进一步完善步行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机动车交通管理,对主要街道、支马路设置低速上限,保障广场周边活动安全,引导市民慢行交通。

  南京东路慢行区将重点完善步行街、世纪广场空间环境。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改善广场与通道、街巷等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增加休憩和活动设施,增加空间活力。同时对地区内支马路进行慢行化改造,为全世界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商业空间。

  新天地慢行区则将重点提升慢行环境质量,提高慢行舒适度。统筹各类道路空间,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点。合理利用支马路,强化新天地和太平桥绿地之间的连接。打造公共空间节点,使各个吸引点在空间上有所整合和呼应。

  豫园慢行区除了将建设一条慢行主干道,还将增加自行车专用道和绿化休憩设施,未来可能还会为市民游客提供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同时,原有地区业态也将进行提升和调整,丰富较为单调的商业门类,强调全天候的公共活动类型。

  思南路复兴路慢行区和打浦桥慢行区则将充分发挥复兴公园,思南公馆的集聚优势,重点打造特色漫步路线。雁荡路-复兴公园一线,将在原有林荫街道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面铺装、街面破墙透绿、艺术绘画等美化,公共设施风格化等来彰显地域风情;打浦桥慢行区则将重点改造泰康路等重要道路,提升步行空间品质,打造精品特色步行区。

   “黄金岸线”实现步行道全面贯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布的黄浦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中提出了推动滨江一带贯通的目标。根据规划,苏州河口至日晖港8.3公里的外滩滨江公共岸线将全面贯通,并为市民提供滨江连续的步行空间、舒适的步行环境以及丰富的步行方式。

  陈永亮表示,黄浦区域内的8.3公里外滩滨江公共岸线历史建筑集聚,旅游资源丰富,堪称上海城市的“黄金岸线”。目前,这项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首要任务是打通沿线尚存的部分慢行断点,预计“十三五”期间即可实现全面贯通。届时,外滩滨江岸线将与徐汇区域内的北外滩岸线实现联通。

  据悉,针对滨江公共空间高度开放的特点,外滩滨江公共岸线将营造多层次的滨江贯通路线,强调滨江道路的连续慢行通道,在重要区域(文博区)内部规划两条南北贯通的自行车道路。深入挖掘滨江地区慢行潜力,保证滨江地区的可达性。

  同时,规划还将增加岸线腹地渗透通廊。通过延续垂直于岸线的多条历史街巷,利用垂直滨江的建筑肌理特征,塑造多条渗透到黄浦江的腹地通廊,优化滨江公共空间的同时为市民到达江岸提供多元化的慢行路径选择;并着力提升滨江岸线的驻足性,增加老码头、南外滩眺望平台以及文博区景观平台等断点,并丰富滨江的公共活动,结合渗透绿带营造宜人的滨江慢行空间。

  此外,黄浦区此次的规划中还提出了结合人流量、街道界面的活跃度、道路条件、活动密集程度等功能,将道路划分为步行优先网络道路、步行串联廊道道路、步行微网络道路、潜力弄巷道路四级,分级分类对进行引导和建设。而在非机动车通道方面,规划通过细化分层布局,制定了通用性、专用型、混合型、特色型、连通性五种非机动车通道类型,推动分类非机动车通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