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何时不再为配药频频跑医院?

28.01.2016  21:32

中午12点过后,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内分泌代谢科候诊室,仍有不少患者在等着叫号,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特地来配药的。


黄阿姨患糖尿病已经13年了。因为所服药物并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无法就近从社区卫生中心配到,所以每隔两周,她都要从闵行的家赶到六院去配药,每次都要花整整一上午,风雨无阻。


在上海,像黄阿姨这样觉得“配药难”的慢性病患者不在少数。事实上,从2010年起,六院就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开展用药管理试点,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最长可配4周的药。但目前,在其每天近万人次的门诊量中,仍有超过一成,是专门来配药的。


大医院为什么不能给一些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一次性多开点药呢? 院方表示,是出于对用药安全的考量。因为,他们的医生每天要接诊很多患者,无法长期跟踪每位病人的病情,控制药量便于随时调整处方。


而不少来自医疗卫生系统的人大代表,道出了更多隐情。他们说, 这与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考核也不无关系。各家医院的门诊总人次和均次费用两个指标,每年都会排名。慢性病人隔两周去配一次药,都得挂号,对医院来说,门诊量就有了保证。


至于均次费用考核,是为避免医生乱开药导致病人看病贵,以及防止病人以药套保。目前,各大医院不成文的规定是:每张门诊处方一般不超过200元。


市人大代表钱菊英对此称:“申康考核它管理范围内的各家三级医院,门诊的均次费和药品的占比,那院长头上有这个指标,他要分解到各个科室,各个科室有这个指标,他要分解到各个医生的头上。


为减少慢性病人配药烦恼,去年起,上海开始试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慢性病患者只要与社区家庭医生签约,配药周期就能延长。


对于长处方,患者自然拍手叫好,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并不积极,因为悬在头顶的考核指标并没有改变。而长处方实施后,慢性病人复诊率下降,门诊人次不断减少,均次费用却在大幅上升。


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汪志良告诉记者:“我们统计过,增加基本上在80%左右。这样的话,对我们这项指标的排序会有一些影响。


对此,代表们呼吁,对医院“唯指标论”的考核机制一定要改。对于配药患者,不能一刀切规定“只配两周”,而是应该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开具处方。不妨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让更多患者愿意留在社区看病。


市人大代表刘诗强建议:“对诊断清楚,要长期服用药物的慢性病病人,每次门诊的开药量从两到四周,能够到六到八周,尽量减少病人的往返。社区要增加药品品规,特别是非基本药物,让病人就近能配到他想吃的药品。


市人大代表钱菊英建议:“高血压药物,一天一粒,那我一年365粒给你报销的,你第400粒在一年里面就不能报销。你按照处方来。你就不怕他过量开药囤药或者卖药,关键就是说监管部门,我们的医保部门要做得更细致才行。


慢性病人频繁跑大医院配药,不仅折腾,也让本已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雪上加霜。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医生乱开药,还是病人以药套保行为,都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实施监管。在此技术上,医疗主管部门能否考虑,重新设定医院考核机制,配药别再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能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合理开具处方,把更多方便留给患者。另外,将慢病长处方与分级诊疗试点相结合,也能把更多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看病,为大医院释放出更多医疗资源。


(看看新闻网记者:应冠文、虞之青)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