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2季SEA-Hi!论坛,开启城市新风尚,感谢与你共度的时光
“广富林为什么被称作‘上海之根’,广富林与上海这座城市到底存在什么关联因果?”
“城市要更新,但必须谨慎,必须遵循原有的特质、规律发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书店足以温暖一座城市。”
“上海到底下一步该怎样做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We shape our buildings, and afterwards our buildings shape us. 我们塑造了建筑物,然后它们塑造我们。”
什么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以前我们谈到城市,总觉得它是一个物理空间,有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各种各样的房子……我们习惯于用眼睛观察所生活的地方。但今天我们再提到城市,更多联想到的是情感、温度、性格这样一些温暖的字眼,我们开始用心体会这座熟悉的城市。7月9日,2016年第2季SEA-Hi!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如期举行,5位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带来他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在多元视角与观点、跨界与碰撞之间,与现场观众一起开启城市新风尚。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于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最美书店钟书阁创建者徐雅娥,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5位嘉宾,共同探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话题。论坛由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秦畅主持。
观众席上早早地坐满了通过网络在线报名的市民、学生观众。同时,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孙建平,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少勤,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中国工程院院士常青,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浦东新区副区长张玉鑫,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俊豪,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夏丽卿等,以及相关委办局领导、部分区县代表、规委会专家、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专家委员会代表、上海城市设计联盟相关单位代表、NGO组织代表、专业社会团体代表和特别邀请的往期SEA-Hi!论坛嘉宾代表也来到现场,与我们共赴这场思想的盛宴。
论坛结束后,每位演讲嘉宾都被授予一幅嘉宾纪念证书,主办方邀请青年陶瓷艺术家屠娟为SEA-Hi!论坛特别设计,将中国传统青花和象征上海先锋精神的白玉兰完美融合的一个纪念品,感谢各位嘉宾为上海的未来与发展倾心助力!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2016年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启动仪式。通过政府数据公开、大数据和开放平台的支持,为全球社会各界提供参与描绘上海未来的机会,让每一个关心和热爱上海的朋友都有机会提出关于上海的设计方案。
论坛主持人 | 秦畅
“每次参加SEA-Hi!论坛,都让我感动,这是我们主办方一直担负的这个城市的一种责任,无论哪个界别走上论坛的讲者,他们都在不断的反思过去、审视当下,都更愿意在自己的点点滴滴努力中,让上海这座城市真正回归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人”的这样一个本质。”
上海城市的精神家园——从广富林说起
城市记载着人类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无论已是断壁残垣或是深埋水土,它的遗存永远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精神家园。上海既要靠经济强身,更要靠文化筑魂,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好历史文化文脉。对于上海来说,精神家园是否就在松江,在广富林?
于宁副区长通过历史文献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上海之根”广富林和松江的历史演变,从地域关系、移民特征和文化融合、工业发展、方言起源、治水和通航等方面阐述了广富林作为“上海之根”的依据。四千年过去,今天的广富林需要的不仅仅是遗址的保护,更是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是要唤起人们特别是新老上海人对这座城市根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用现代人的气息不断延续历史遗存的生命、开创上海这座城市更辉煌的明天。
于宁: “松江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落脚地、人才智慧的汇聚地、资金资本的吸纳地、旅游休闲的目的地、生态宜居的首选地。而这一切还不够,松江还要打造成为上海城市根脉和精神家园的寻梦地,而广富林就是最后的圆梦地。”
居住街区——小的是美好的
传统城市是与人的尺度相关的,一般表现出细密的特点,但是人们一直在追求大壮的过程。到了现代主义,有条件实现了更大尺度、功能分区、以车为本。今天我们又开始重新思考,回归近人尺度,重塑街道空间,探索开放街区,这个历程从欧洲到中国,整个经历了20多年、将近30年的历程。
同济大学李振宇院长通过柏林SWB街区、巴黎马塞纳开放街区、都江堰壹街区、上海临港新城及嘉兴冶金/造纸厂社区更新等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小街区的美好。而这个“小”的“美”在于回归人的尺度,给人安全、舒适的体验。规划师的解答是低层高密、功能混合、小型街坊,密窄路网,但这些并不是唯一的解答,而是我们今后需要持续补充和探索的。
李振宇: “回归近人尺度,重塑街道空间,探索开放街区。”
最美书店的故事
钟书阁创建者徐雅娥将打造中国最美书店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钟书阁的美不只在于环境之美、服务之美、图书之美,也在于她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如果说一座城市的繁华靠的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那么,一座城市的灵魂,当之无愧是文化的浸润,而书店就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维系城市的文化生态至关重要,它与一个城市的品格及人文精神休戚与共。有文化的城市需要热爱阅读的人们,更需要美好的书店来满足人们对阅读、对新知、对文化的需求。
徐雅娥: “当梦想打开翅膀的时候,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上海如何打造文化之都
上海一直具有打造国际文化之都的先锋姿态,但在文化设施建设和人才教育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对于上海而言,相比硬件,可能更缺的是经营者、管理者和运营者那样通过产业链经营规模的思维。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先生把自己多年关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对标的研究成果与我们作了分享,并对更完善的文化设施、更高端的文化人才培养、更亮丽的文化品牌、更现代的文化治理水平,以及更多元的文化空间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黄昌勇: “上海城市总体特征,租界时代的影响非常大。这对我们认识上海文化特征,中西交流、海纳百川的特征,也是有帮助的。”
Shanghai’s Cosmopolitan History and Future
(上海大都会的历史与未来)
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华强森先生通过自己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经历,为我们观察城市提供了一种更为国际化的视角。理性的数据分析展现了上海正在面临的城镇化、老龄化、流动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挑战,体现出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并为我们总结出了重组、结合、留白这3种城市复兴的工具。从演讲中感受到了华强森先生对于上海的一种情结,以及一种追寻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使命感。
华强森: “我问孩子:你是不是上海人?他说我不是上海人,我是安徽人。我问,安徽去过吗?没有。家在哪里?家在上海。有没有家人在安徽?没有。你想回安徽吗?没去过。你是不是上海人?不是,我是安徽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挑战。”
更多关于本期论坛嘉宾的演讲视频及深度报道将在近期陆续推送,请持续关注“喜欢上海为你SEAHi”微信公众号。
(有关“2016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的详情请关注挑战赛官方网站:http://sudc.qxqy.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