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2014级新生心系公益 感恩责任常伴[图]

17.11.2014  13:50

金秋的交大校园,洋溢着新生青春与梦想的喜悦,又一批新生成为了光荣的新交大人。新生季,化学化工学院通过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公益教育。新生们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体现出交大学子的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热心志愿服务、投身公益事业的先进典型。

热心公益,选择责任,赢得社会赞誉

戚若禹是化工学院2014级本科2班的一名普通新生。开学伊始,他的名字就因一封表扬信的缘故,为同学们所熟知。在来自上海中曙光医院的表扬信中,医院社工部给与了戚若禹高度的评价:

2014年7月,戚若禹同学报名参加了曙光医院的志愿者服务。通过培训、面试、考试等一系列程序后,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上海市志愿者。在一个月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期间,他每天都坚持前往几十公里外的曙光医院,身着绿色志愿服的他,穿梭在门诊部的各个角落,为患者办理手续,提醒病人换药,还为他们叫护士,打热水……戚若禹同学用行动,让曙光医院的病人们感受到热情与温暖。

刚刚经历过高考洗礼的戚若禹,在同龄人尽情享受假期带来的愉悦时,他却选择了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回馈社会,服务大众。当被问起对这次经历有何体会时,他并未多语:“这是我应该做的。今后我会继续为社会奉献我的绵薄之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尽己所能,博爱奉献,乐于助人,服务社会”的精神。

灾难面前自强不息,回报社会执着不悔

李朦, 化学化工学院2014级本科新生,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人。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了村里乡亲们共同的骄傲。鲁甸地震,她在一线作为救灾志愿者,尽己所能,志愿服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鲁甸地震中,她的家里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作为家中长女的她,面对着年迈体衰的爷爷奶奶,她独自一人,想尽办法找来了沥青等材料,修补了已被震裂的房顶。安置好家里人之后,她又自发地与同学结伴,前往受灾更加严重的地区,“搬砖块、搬矿泉水、方便面,只要能帮得上的,都做。”李朦说,“我没能去救灾的前线。太危险,我们都不让进去。我也只能做一做这些简单的工作,为别的人提供一点方便。”在李朦的号召下,远在昆明念书的妹妹也急忙赶回家中,加入了李朦所在的志愿者队伍。

今年秋天,李朦圆梦交大。她也是上海交大“新生助飞走访计划”的获益者。一说起助飞计划,李朦十分激动。她是他们村第一个考上交大的娃子,父老乡亲听说这一消息,便纷纷解囊相助; 交大更是为她提供了绿色通道的支持,帮助她顺利走进交大。点滴恩情,常怀心间。“交大是我的梦想。在这里,我要好好读书,快速成长。毕竟我获得了太多人的帮助,我想早点回报他们。”从朴素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大学新生。

满腔热血,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张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4级研究生。当同学们正在享受精彩的迎新季时,他正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洱源二中的三尺讲台前,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为西部教育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2014年9月,面对毕业面临的抉择,是工作,读研还是出国?张强毅然报名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第十六届支教团,选择成为一名云南大理的支教老师。

得知自己入选支教团的那一刻开始,他在心里就不断思考:西南边陲的孩子们缺少的是什么?他们希望支教老师带去什么?在大四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做毕业设计,一边了解云南的中学教育等各项情况,并且对已经遗忘的高中的知识梳理和复习。到毕业时,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也为支教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洱源,张强担任高二(9)班的数学教学和高三优秀学生的数学辅导工作。面对工作,他充满热情,为同学们传递知识,答疑解惑,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为高中生们提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建议。

来自东北的他渐渐适应了云南湿热的气候,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他也不怕艰苦的生活条件。“只要能做一名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我就心满意足了。”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他心系祖国,志愿西行,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再苦再累,只为听到一声“老师好

李妍是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也是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目前任职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高级中学。初到所任职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忙碌的工作,让初来乍到的李妍感到有些不适应,但与此同时,感受到的却是内蒙人的热情,学生们的青春,支教工作的快乐。

除教学工作外,李妍还活跃在支教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等都有她的身影。忙碌的工作,持续写粉笔字,她的手腕患上筋膜粘连炎症,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她却没有立即治疗,等到长假才做了手术。假期一结束,她立即返回支教地,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她却从没道过一声辛苦。面对电话里家人担心的询问,她每次都说“听到学生们喊的一声‘老师好’,我就觉得,我做的一切都值。

一位在城市长大的上海女生,主动请缨,西行支教,李妍同学把支教当作了一种磨练,一种奉献,一种责任。“四年前,在我的大学第一课,我听到了‘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支教就是我为自己选择的责任。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来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一些改变,为这里带来一些新的气息。尽管我的力量微薄,但我仍然会尽己所能,用母校教给我的一切,为别人带来一些光,一些热。”李妍在接受笔者的电话采访是提到。

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小行动诠释志愿含义

武小荣,上海交通大学大学2014级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新生。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本科期间,她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在各种各样公益活动都留下了她活跃的身影。

作为志愿者队伍的负责人,她组织策划了周末地铁站志愿者活动,每次都参与其中,身穿红马甲,微笑着指挥车站的秩序,提醒每个乘客注意安全。同学们都问她:你学习这么忙,晚上还要做志愿者,你不会累吗?她回答说:“累,但是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要用行动尽一份责,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蓝天小学的支教活动,还有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馆都留下了她做志愿者的足迹。大学四年,武小荣坚持公益服务,感染了身边一大批同学,一起投身志愿服务,“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或许做一次志愿者服务不难,但少有人天天做,周周做,常年活跃在志愿者岗位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恒心和毅力,更需要一种内心的信仰,一份平凡生活中的情怀。这些新生们的故事,或许是一个缩影,告诉身边的你我,个人价值的体现,并不仅仅在于我们所能做出的贡献有多伟大,在公益事业上、志愿服务中,这种温柔的坚守,就是我们青年人提升自我,回馈社会,彰显社会责任的最好方式。

在此次新生公益、感恩教育活动中,化院的新生们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展现出新生的活力和公益风采,践行着新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承诺。我们期待,涓涓细流能够汇成大海,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典型,以有爱之名和公益之心,伸出双手,让公益成为一种文化,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