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该不该行"跪拜礼"? 学校"规定动作"引发争议

14.01.2015  07:20

  东方网1月14日消息:近日,沪上一所民办学校“孝敬文化节”出现了这么一幕:800多名学生齐刷刷跪下,父母端坐长凳,接受子女的跪拜磕头。借跪拜磕头来表达孝道礼仪,引发了教育界争议。

   下跪式谢恩,感动了谁

  对于这样的跪拜活动,家长和学生反应不一。一位何姓家长认为,经历一次庄严的仪式,会给家长和孩子都留下深刻记忆,感受传统孝道文化。也有家长的感觉是“无所适从”,而有的孩子因为感到羞涩拘束,甚至不敢和父母四目对接。

  “传授孝道是好的,但太注重形式,反而过头了。”沪上一所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中校长认为,虽说因养育之恩,父母受儿女一拜天经地义,但这更应该是孩子的自发行为和真情流露,而不应是学校的“规定动作”。

  在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看来,这样的做法让他感到“有些别扭”。他认为,跪拜父母和传承孝道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每年一次的仪式,其形式感大于内容本身,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尽孝道,靠仪式能行吗

  上师大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所长李酉亭认为,用“下跪”礼节让孩子学会爱父母,多少有些牵强。中国人其实并不善于表达爱,中国家庭里父母与子女的爱,不是一次性的爆发就能表达,更需细水长流式的交流与沟通。

  上海一些中小学曾布置过为父母尽孝心的家庭作业,比如给父母洗脚、做顿爱心餐,或者写封信说说心里话等。专家认为,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怀和感恩父母,要比行大礼来得自然多了,更能付诸行动。

  杨雄认为,现代社会父母也可以是儿女的朋友。日常生活中,儿女对父母的感谢很多也是真情流露,比如饭桌上给父母添酒盛饭,每逢佳节给父母挂个电话问候,或者陪伴身边,这些都是感恩与爱的表现。

   感恩教育,如何才更贴心

  专家认为,父母光有权威是不够的。如今多数孩子并不能接受教训式的教育,“我们白把你养这么大了,你对得起我们吗?”当这样的重话从父母嘴里说出时,孩子感受到的只是父母的怒气,而不会想起他们的辛劳,更谈不上反思自己。

  教育需要言传,更需身教。孩子感念双亲等行为,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的。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老人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孩子以后对自己的态度。父母经常对家中老人关怀问候,假期里带孩子看望老人……一举一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孩子,这样的榜样教育其实胜过了任何仪式和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