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较强 行动不易 自主创业仍面临多重困难

18.06.2015  13:56

2015年4月,本市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整合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近年来,本市为高校毕业生推出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包括贷款担保、场地支持、税收优惠等,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支持。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7.7万人,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创业工作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近期,为了解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和面临的问题,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2071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较强,但因内在条件不足、能承担的自主创业资金有限,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行动不易,社会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涉及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等16所高校的2071名应届毕业生。受访毕业生中,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生)比例分别占29.1%、59.5%、11.4%,非上海地区生源占四成。从调查样本的学历、性别、生源类型和专业结构来看,样本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1)。

表1      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类      别 人  数(人) 比    例(%)
合      计 2071 100.0
按学历分    
  大专 602   29.1
  本科 1233   59.5
  研究生 236   11.4
按性别分    
  男性 986   47.6
  女性 1085   52.4
按生源类型分    
  上海 1233   59.5
  非上海地区 838   40.5
按专业分    
  文科类 1148   55.4
  理工类 760   36.7
其他 163   7.9
按学校类型分    
重点大学 615   29.7
一般大学 915   44.2
大专类院校 541   26.1

注:1.文科类包括哲学类、经济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管理学类、艺术类8个专业,理工类包括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4个专业,其他包括军事学类和其他专业。

2.重点大学指“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一般大学指除重点大学以外的高等学校。

二、氛围浓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意愿较强

1.政府和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去年12月份,教育部为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要求高校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实施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

近年来,上海各高校对毕业生自主创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业学院,探索“一体”(创业学院)“两翼”(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模式;东华大学通过成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联盟,开办大学生当“小老板”的创意市集,建设大学生“一站式”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2.近三成受访毕业生打算自主创业

调查显示,28.6%的受访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打算。其中,大专类院校学生、大专生、男生、非上海户籍学生有自主创业打算的较多。

分学校类型看,37.6%的大专或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主创业打算,高出平均值9个百分点;重点大学的学生因较受用人单位青睐,自主创业的机会成本会更高,自主创业的意识相对较弱,有24.4%有自主创业打算。

分学历看,35.6%的大专生有自主创业打算,高出平均值7个百分点;其次为研究生,对于职业规划和发展道路考虑更为成熟,有31.4%有自主创业打算;本科生相对较低,有24.7%打算自主创业,低于平均值3.9个百分点。

分性别看,有34.5%的男生打算自主创业,高出女生11.2个百分点。

分生源地看,作为创业氛围较为浓郁的江浙地区,其生源地的学生受到家乡文化影响,有34.2%打算自主创业,高出平均值5.6个百分点;上海生源学生、北广深生源学生分别有23.5%、23.3%有自主创业打算。

三、条件不足,资金有缺--自主创业行动不易

1.仅2.4%的受访毕业生打算毕业后马上创业

创业成功与否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府扶持政策等外部因素,还有创业项目本身,创业者的人脉、管理经验、市场开拓能力等内在因素。调研中,不少应届毕业生表示他们内在因素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对毕业后立即创业持谨慎态度。调查显示,有创业打算的593名学生中,8.4%的打算毕业后立即创业(占所有受访毕业生的2.4%),47.8%的打算工作3~5年后,15.5%的打算工作5~10年后,28.3%的表示“没有时间表,待时机成熟”。

因此,尽管不少毕业生有较强的创业意愿,但真正付诸行动比重很低。调研中,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提到,虽然学生们在校时获得自主创业理念和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毕业后立即创业的内在条件并不成熟。是否创业,何时创业,应由学生自己规划和掌握。

2.近六成能承担的自主创业资金不到10万元

项目、资金、团队等是大多数毕业生在考虑创业时面临的几大首要问题,其中资金问题尤为现实。纵然按照目前的扶持政策,政府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创业者自身也需要有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调查显示,有创业打算的593名毕业生中,近六成所能承担的自主创业资金为10万元以下,其中,12.8%为2万元以下,45.3%为2~10万元;另有32.5%为10~50万元(见图1)。可见,毕业生所能承担的启动资金对大部分创业项目而言,距离实际运作所需资金仍有一定缺口。

图1    有创业打算毕业生能承担的自主创业资金

四、成功不易,重在锤炼--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应给予更多耐心和鼓励

1.应届毕业生不打算创业有三大主因

调查中,有71.4%的受访毕业生没有自主创业打算。在没有创业打算的1478名毕业生中,缺乏启动资金(58.8%)、社会经验贫乏(55.6%)、缺乏创业方向(50.1%)是他们不打算创业的三大主要原因(多选)(见图2)。不打算创业的其他原因中,既有个人性格和认知方面的因素,比如自身性格等不适合创业(33.3%)、害怕风险(25.3%)、更愿意在体面的单位工作(11.4%),也有周围环境的因素,比如缺乏合作伙伴(29.9%)、家人反对(9.8%)等。

图2    应届毕业生不打算创业的主要原因(多选)

2.大学生主动创业的项目和能力储备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近五成打算创业的学生其创业项目主要来源为入伙亲戚或朋友的产业和生意(29.8%)、家族产业和生意(19.9%)这类原先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而在校课题和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拓展和市场化运作(13.6%),在校参加创业比赛等活动时设计并得到资助的项目(8.3%)、学校和有关组织面向毕业生的创业推介项目(8.3%)比重较低。可见,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来自于家庭支撑,完全依靠自身创意和学业积累的创业活动不多。调研中了解到,虽然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但有过创业经历、创业实践的却寥寥无几。

3.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应给予更多耐心和鼓励

调查显示,相比毕业后立即创业,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会选择在毕业3~5年,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资本以后。调研中,不少老师和学生提到,首先创业是一项风险很高的活动,需要创业者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次仅有创业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能够落地的项目、真实的市场需求、足够的资本支出、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等。因此,选择自主创业应是大学生理性分析和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舆论推动下的一时热情,更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支持和鼓励,更要给予足够宽容、耐心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