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渔情地图"做"捕鱼达人" 沪打造大洋渔业海况决策系统

21.01.2015  12:15

  当一艘船拔锚去远洋捕鱼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的收获一定比新船长多?不一定!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上海市远洋渔业科技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了收官阶段,借助研发成功的大洋渔业海况信息与决策系统,即使是新船长也能准确预判出哪里有鱼,并选择最合适的航行路线。

   绘制渔情地图省油增量

  找鱼占据着一艘远洋渔船的大部分时间成本。据美国金枪鱼围网渔船历年的生产统计,一般情况下,一艘船需要用80%的时间来寻找渔场和鱼群,但在使用了卫星遥感和掌握了渔情信息的情况下,这一过程缩短了50%以上。印度的远洋渔业在利用卫星遥测成功定位渔场后,渔民每年可望省下50万公升的渔船用油,渔获量却增加四至五成。

  现代化的远洋渔业急需渔情地图——这个由上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抛出的课题,被上海海洋大学、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东海分局预报中心等组成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接下了。

  想要绘制渔情地图,不仅要知道大洋性鱼类的生活习性,还要知晓世界各海域的实时水文情况。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新军告诉记者,鲣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智利竹筴鱼、阿根廷滑柔鱼、茎柔鱼……是世界主要的大洋性种类,它们的运动规律和海温、海面高度以及洋流等有着密切关系。为此,上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就多次、多批派出渔船,到东南太平洋等8个海域收集鱼类和海洋环境信息,为绘制渔情地图提供数据支撑。

  2014年3月,一套完全自主开发的大洋性渔业海况信息与决策服务系统装上了上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8艘渔船。运行至今,系统对中心渔场的预报精度达70%,节约燃油成本8%,产量提高10%。陈新军估算,这意味着如果这套系统在上海市大洋性渔业中得到全部应用,年累计可增加利润几千万元以上。

   信息化“武装”远洋渔船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远洋渔船曾经是信息化的“死角”,尽管船长可以在陆地上通过网络做好“渔情功课”,但到了大海上,由于船岸交流只能依靠打电话和邮件,鱼的踪迹还得靠自己判断。

  大洋性渔业海况信息与决策服务系统的另一个研究方向,就是用信息化“武装”船舶。陈新军告诉记者,这套信息系统包括远程视频监控、北斗星船舶定位、船舶重点设备感知、船舶作业管理、渔获仓储与质量安全溯源等多个子系统:在岸上,工作人员能够看到全球任意远洋船舶在海域内的分布和航行情况;在船上,船员能够时时接收岸上发出的信息提示,并查看当前海域的渔情信息。

  在物联网化的渔船上,当一条鱼被装入船舱的那一刻,信息收集就开始了。船舱仓储有物联网传感器,船长能在操作台上很方便地知道鱼的情况,当鱼出仓时,会自动打上RFID(射频识别)和二维码,从出仓到这条鱼被端上餐桌的任何环节,鱼的信息都能被溯源。

  另外,整艘船的wifi覆盖率达到100%,重点设备都加载了传感器,这些信息被集成到驾驶台的显眼位置上,船员能很方便地监控到船舶的航行情况,有效避免灾情险情。

  据悉,这套智能物联网系统已经在我国最大的拖网渔船上试运行,这也是我国第一艘智能物联网远洋船舶。陈新军希望,这一试点今年能在更多的远洋船舶上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