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性灵派文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诉求 ——记第十届“惠风钟文”系列讲座之第三场

12.11.2014  11:59

2014年11月4日15:00,在我校光华楼西主楼1501室,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团学联举办的第十届“惠风钟文”学术周系列讲座之第四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性灵派文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诉求”讲座顺利举行。主讲人吴兆路教授在本场讲座中为同学们介绍了明清时期性灵派文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生诉求。

下午3:00,讲座准时开始,入场观众获得了由吴教授亲笔题字的精美书签作为活动留念。

讲座初,吴教授在总体上介绍了性灵派文学:中国古代在明朝万历年间和清代乾隆时期都分别出现的声势浩大又有一定浪漫色彩的文学流派;其文人的行为特征是率性而为,纯任自然,表真情、尊自我、重个性;其文学的基本精神是独出机杼,平易自然,处处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讲座进入第一部分,吴教授以李贽、公安派、袁枚等为代表,阐述他们倡导个性解放,要求摆脱礼教束缚,肯定人的自然欲望,重视表现真性情的思想主张。吴教授首先讲述了李贽弃官、讲学、入狱、自杀的悲剧性人生,他认为,这位封建专制时代叛逆者的“童心说”是最早在心理与伦理、情感与理智、个体与群体的分化对立之中将自然人性提升为最高本体的,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性质。同时也敏锐地指出,李贽的“愤”遵循着个性化的原则,与整个明代要求个性解放的浪漫思潮联系在一起。

随后,吴教授介绍了以袁宏道为代表,以性灵说为文学思想核心的晚明公安派。吴教授认为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提倡一种具有时代性、个性化、真实性,能够表现内在生活情感与欲望的文学,在不同程度上都意味着对旧的精神传统的破坏;但另一方面,吴教授也指出袁宏道等人并不具有李贽那样公然以“异端”自居的反叛精神,对于守旧的政治与社会势力既抱有强烈的厌憎,又抱有很大的畏惧。

紧接着,吴教授介绍了性灵派文人袁枚,从多方面将其与李贽做比较,指出袁枚从许多方面重申了晚明的反传统思想,代表了晚明浪漫文学思潮在经历清前期的衰退后的重新抬头。

最后,吴教授介绍了明清诗人如赵翼、郑燮、张问陶等。这三位诗人与袁枚论诗皆有相似之处:赵翼论诗以创新为最高标准;郑燮的诗具体真切而富于同情心;张问陶论诗力主性情,主张“诗中无我不如删”,其诗作抒发感情,也有自由解放的精神,明显地表现出与社会文化传统相对抗的姿态。

下午5:00,持续两个小时的讲座伴随着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圆满落幕。

惠智沐山河,风月取贤灵。钟情百家诗,文会天下英。愿本届“惠风钟文”人文周能为复旦的中文爱好者们开启崭新的世界,提升精神的境界,让中文的传统走进复旦学子的心灵。